摘要:特朗普总统上任后的一项重大举动——解除查尔斯·布朗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职务,并提名丹·凯恩接任。这一决定背后藏着什么玄机呢?丹·凯恩的最新表态,又向外界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呢?
特朗普总统上任后的一项重大举动——解除查尔斯·布朗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职务,并提名丹·凯恩接任。这一决定背后藏着什么玄机呢?丹·凯恩的最新表态,又向外界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呢?
在提名听证会上,丹·凯恩表现得很直率,毫不掩饰地指出了美军当前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不堪重负,根本无法支持一场与中国的冲突。这个问题可以说触碰到了美国的痛点。严重的生产能力不足,正一步步削弱美军的战力。
其次,装备研发采购体系出现了问题。换句话来说,美军面临的不仅是能不能研发出先进武器的问题,还有那些被期待的新装备,能否及时到位、跟上需求的脚步。设想一下,老旧的设备很快就会被淘汰,却没有新的装备补给,这对任何国家的军队来说都是致命的。
此外,美军传统威慑力量正在缩小,无论是在实力、反应速度还是灵活性上,都不能再让对手感到胆寒。美国曾经的霸主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美关系不断紧张的背景下,重建军事实力或许是美国必须迈出的第一步。特朗普选择丹·凯恩,可能是希望他能为美军指明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那么,这种设想真能实现吗?恐怕很难。
在丹·凯恩的分析中,解放军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势。首先,解放军已拥有实力强悍的海上力量,舰艇的更新换代速度让五角大楼感到担忧。
中国日益增强在全球海洋中的存在与话语权,或许意味着更大的战略雄心和对世界事务更深远的影响力。
其次,导弹技术的发展,是解放军又一大优势。特别是在高超音速导弹技术方面,中国正在引领潮流。在攻击速度极高、反应时间极短的情况下,美国及其盟友想要拦截变得难上加难。
此外,空军技术上,中国也在快速迭代,迅速缩短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美国的F-35战机在升级过程中遇到麻烦,下代战斗机的研发又遥遥无期。而中国的六代机已经进行了试飞,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无论是海军、导弹还是空军技术,都表明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速度非同寻常。丹·凯恩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需要重建自己的军事实力,否则将无法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换句话护送,美国要么想办法快速增强自己的军事能力,要么就得重新考虑如何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与中国共存。
事实上,这种结论并不只有丹·凯恩一个人得出。美国智库的一项研究报告,也勾勒出了一幅关于中美军事冲突的场景。
根据分析,如果中美之间真的发生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很可能会变成持久战。为什么呢?两国都拥有高度发达的中远程打击能力,这意味着在冲突的初期,双方都有能力对对方造成严重的破坏。
但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军将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高损失风险,而解放军却具备迅速恢复战斗力的潜力。
美国如今的工业基础早已不能与20世纪中期相比,庞大工业网络已经凋零。这一点使得美国在面临大规模军事消耗时,缺乏足够的后备生产能力。这种情况下,美国战争潜力的大小与现有库存直接挂钩,一旦这些存量耗尽,将难以补充。
反观中国,庞大的工业体系能够为解放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这种强烈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中美冲突的结局。
在亚太地区,解放军布置了一张几乎无懈可击的防守网。这种军事优势的建立,让五角大楼感到措手不及。
解放军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不仅能将关岛纳入打击范围,更具备摧毁任何挑衅的航母战斗群的实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五角大楼和白宫似乎错判了形势的演变,而这种误判也难免引起政界一些人的反思。尤其是美国内部那些表面上叫嚣着“反华”的政客们。
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边嘴上喊着要强硬,一边心里却开始敲起了退堂鼓。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罗伯特·斯伯丁,这位退役的美国空军准将明确表示,与中国的战争只会把两国拖入毁灭性的核对抗。他的立场转变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策制定者们的心理状态。
从现实角度来看,美国政坛中不少人已经厌倦了一味地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他们开始意识到,与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和科技实力与日俱增的大国对抗,并非明智之举。
走向战争还是寻求和平,选择权在每一个国家的手中,而最终的后果,却可能影响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来源:孟彦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