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诗诗旨,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刺,一是赞。照我说,全诗从前到后,都没流露出刺的语气,其实赞的同时也就反衬出反面典型的差距。所以完全的赞和完全的刺都似乎有失偏颇。
背景
1、此诗诗旨,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刺,一是赞。照我说,全诗从前到后,都没流露出刺的语气,其实赞的同时也就反衬出反面典型的差距。所以完全的赞和完全的刺都似乎有失偏颇。
《毛诗序》说:“《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另辟蹊径云:“后人因曹君失德而追怀其先公之德之纯以刺之。”
后人多附和赞淑人君子的德行。表示前两章赞“仪”之体,后两章赞“仪”之用。此诗纯为颂扬,而无刺义。
2、清方玉润《诗经原始》里认为“诗中纯美无刺意。”他说:“诗词宽博纯厚,有至德感人气象。外虽表其仪容,内实美其心德,非歌颂功烈者可比。”
“诗卒章云‘正是国人,胡不万年’,则明明有其人在,非虚词也。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
“(四章眉评)全诗皆美,唯末句含讽刺意。”
如果成诗年代是曹共公时代,那共工表现实在没啥可圈可点之处。所以方玉润意思是赞美的是曹开国贤君,进而以古讽今。
看来折中立场不得罪人,倒是颇有市场。
3、我们看看《鸤鸠》特定的伦理价值观的具象是什么。
作为全诗诗眼,“仪”的最佳表现是:如一,专一,威仪,不变,不偏,不改,博爱,教化,规则。君子要从内到外兼修,既要治国安邦,又要协和万国,要有大的责任感,推己及人,这样才能“胡不万年”。
原文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译文
布谷桑树停,雏鸟初长成。
七子合周礼,家族颇繁盛。
善男或信女,威仪自均衡。
秩序呈井然,仁爱有恒定。
枝头鸤鸠鸣,殷殷劝春耕。
其子栖楠木,母爱情深重。
才德存家常,大带缦腰中。
风范内外修,皮帽配玉琮。
杜鹃唤幼子,酸枣树成丛。
生母常在桑,游子戏西东。
淑人和君子,风范可司空。
仁德无更改,教化荫四盟。
戴胜鸣在桑,嚾嚾唤清明。(嚾音换)
布谷有七子,榛棣和其声。
国人好榜样,君子泽邻朋。
雨露化万物,寿考万年弘!
注释
鸤鸠:音尸纠。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
其子七:旧说布谷鸟有七子,早晨从头喂食到尾,下午从尾到头,始终平均如一。《诗集传》:“秸鞠也,亦名戴胜,今之布谷也。鸤鸠之养七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也。”
《诗稗类抄》:“古人于鸟类,多以鸠名之,如鹗为雎鸠,鹰为鷞(音爽)鸠,布谷为鸤鸠。”
淑人:善人。“淑人君子”:有才德的人。
仪:义也,仪容,威仪。一说容颜,仪态。“仪”是本诗的诗眼,一则说外在威仪,一则说内在操守,一则说教化四方。
一:始终如一。一说均一。
心如结:内心取物之裹结,比喻用心专一。朱熹《诗集传》:“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
梅:楠木,常绿乔木,夏天开红黄色小花,秋天结黑蓝色浆果,木料有香气,是建筑或工具的良材。
带:打带,缠在腰间,两头垂下。
带,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周礼诸侯大带用素丝。
伊: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相当于维,是。
弁:音便。皮帽。皮弁也,皮弁是诸侯视朝之常服。又朝天子亦服之。
骐:青黑色马。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马之青黑者。弁之色亦如此也。《周礼》:“皮弁,侯伯綦(音齐。青黑色)饰七,子男綦饰五,玉用三采。”是说诸侯皮弁有綦玉之饰。所以有说骐应作綦,一种青黑色玉。
棘:丛生的酸枣树。
忒:音特。差也,更也。偏差,差错。
正:法则,长,主笔,执掌,领导,指榜样。一说纠正。正是四国,犹言四国之长也。闻一多《风诗类钞》:“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大学传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榛:丛生的树。灌木或小乔木,木质坚硬,可以做手杖等用。果实为干果,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榨油。
国人:四方国人。
胡:何不,何。朱熹《诗集传》:胡不万年,愿寿考之辞也。”
1、鸤鸠,也就是布谷鸟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也叫大杜鹃,它的鸣叫声和春耕时节相吻合,所谓“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语,倾耳舜弦声。”(陆游《鸟啼》)
那天我回老家,在房前总是听见布谷喊着“没钱咋整!没钱咋整!”欧洲传说,大杜鹃雄鸟鸣叫的音节数量可以预测一个地区的财富值。挪威作曲家约翰•艾曼努埃尔•约纳森曾创作《杜鹃圆舞曲》,开头就模拟杜鹃的鸣叫声。
此诗里的鸤鸠,一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它仁爱,均一,恒定,贤德,操评一点儿不受大杜鹃借巢生子的劣迹影响。唐元稹赞牛元翼将军“均如鸤鸠”,南宋林亦之有“鸤鸠七子母恩重”的挽词,杜甫有“布谷催春种”等等,都在热切赞美杜鹃。
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里说过:当你一旦尝到了有钱的好,就知道那没钱的不好。”连鸤鸠都叫嚷着“没钱咋整!”还是应时应晌老老实实地及时种地是正道,布谷鸟还能一天帮你抓100——150只虫子,平心静气熬到秋天或能缓解囊中饥渴。
2、宋朱熹《诗集传》对此诗有大段点评:
“(一章)兴也。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故言鸤鸠在桑,则其子七矣。淑人君子,则其仪一矣。其仪一,则心如结矣。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陈氏曰: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正颜色,斯近信;出辞气,斯远鄙信。其见于威仪动作之间者,有常度矣。岂固为拘拘者哉?盖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以由威仪一于外,而心如结于内者,从可知也。”
“(二章)兴也。鸤鸠常言在桑,其子每章异木,子自飞去,母常不移也。言鸤鸠在桑,则其子大梅矣。淑人君子,则其带伊丝矣。‘其带伊丝’,则其弁伊骐矣。言有常度,不差忒也。”
“(三章)有常度而其心一,故仪不忒。仪不忒,则足以正四国矣。大学传曰:其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四章)仪不忒,故能正国人。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3、《诗经》的《国风》惯于借物喻德,以小见大,以此言彼,所以经常存在在比兴兼俱的现象。本诗就是子鸟的本能行为比喻人的道德修养。桑叶春生,梅实冬成,酸枣丛生,榛树坚挺。鸤鸠仪态万方,育子均衡如一,正是仁爱、恒定的象征。明戴君恩《读风臆评》评此诗:“层层相递,节节相生,不可得其断续。”
来源:寒涧生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