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省云浮市政治状元、解放军某部队三等功获得者——我是广东黑牛哥。在部队服役期间,我学会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在自媒体领域深耕多年,我深知公信力是意见领袖的生命线。今天,当我们看到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再次卷入西贝预制菜风波,我不得不问:企业家之间的惺惺相惜,是否
于东来再挺西贝:企业家的惺惺相惜,还是公信力的危险游戏?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凌晨三点的抖音更新,折射出中国企业家在舆论漩涡中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困境。
广东省云浮市政治状元、解放军某部队三等功获得者——我是广东黑牛哥。在部队服役期间,我学会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在自媒体领域深耕多年,我深知公信力是意见领袖的生命线。今天,当我们看到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再次卷入西贝预制菜风波,我不得不问:企业家之间的惺惺相惜,是否正在透支消费者对商业领袖的信任?
9月12日,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宣布起诉罗永浩、罗永浩回应“已准备好”之际,于东来在社交媒体发声:“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随后又在评论区强调:“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这已不是于东来第一次卷入此类争议——不久前他对聂哲圣的力挺,最终因对方机构爆出“非法办学”“虚假宣传”等问题而沦为舆论笑柄。
01 事件发酵,预制菜风波中的企业家站队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在9月10日点燃。罗永浩在微博直言:“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他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反击,宣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威胁起诉罗永浩。西贝随即宣布全国370家店全面开放厨房,展示原料和工艺。
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际,于东来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他在抖音视频中特意标注“西贝、海底捞、放心可口”三个关键词,称这些品牌让他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在舆论几乎一边倒批评西贝的背景下,于东来的表态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网友反应两极分化:有人支持他的“仗义执言”,更多人则劝他“东来叔,别参与他们了,有套路”。
02 于东来的逻辑,品控基因下的“相对放心论”
要理解于东来的立场,必须回到胖东来的商业基因。作为中国零售业的标杆,胖东来以严苛的品控标准闻名业界。从食材溯源到加工流程,其“放心”理念建立在对每个环节的极致把控上。
于东来评价餐饮企业的视角,正是基于这套品控逻辑。在他看来,西贝、海底捞的供应链规范性和食材安全性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属于餐饮业中的“相对放心”选择。这种判断有其合理性——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中国市场,能做到西贝级别的企业确实凤毛麟角。
于东来在评论区进一步阐释:“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这段话揭示了他支持西贝的深层动机:对企业家精神的捍卫。
03 公众不买账,知情权与“放心论”的认知错位
公众的反应却与于东来的预期截然相反。在罗永浩掀起的“预制菜知情权”浪潮下,消费者核心诉求是信息透明——是否使用预制菜、使用比例多少,企业应如实告知。
记者实地探访杭州西贝餐厅时,西贝承认部分菜品存在隔夜情况。厨师长解释:“煮好的羊排赏味期是三餐,今天上午一餐、下午一餐、明天上午还能卖。”尽管声称不影响品质,但消费者对“隔夜菜”的敏感远超企业预期。
于东来的“放心论”在部分网友眼中成了“避重就轻”的“洗白”。这种认知错位源于双方关注点的本质差异:企业家看重供应链安全底线,消费者要求信息透明权利。
预制菜的定义迷雾加剧了分歧。按国家标准,预制菜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属“半成品加工”,与消费者认知的“速食料理包”存在本质区别。当专业标准与大众认知脱节,信任危机便不可避免。
04 聂哲圣事件重演,企业家站队的信任透支风险
于东来此次力挺西贝,令人不得不想起不久前的聂哲圣事件。当时聂哲圣因怒怼董宇辉陷入舆论漩涡,于东来公开称赞其商业理念。结果聂哲圣旗下机构因“非法办学”“虚假宣传”“山寨社团关联”等问题接连翻车。
两次站队的相似逻辑令人担忧:于东来习惯从商业良知和品质底线维度判断企业,却忽视公众对事件细节和合规性的敏感。胖东来的成功源于对自身业务的闭环把控,但当这种判断标准延伸到复杂多变的餐饮业和教培领域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9月13日凌晨三点,于东来再次更新抖音支持西贝,将问题归结为“管理的漏洞和经营的问题”,相信西贝会“积极调整处理解决”。这种持续站队,让人担心胖东来用三十年积累的公信力正被置于风险之中。
05 预制菜争议本质,透明度缺失的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的真正焦点,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的对错。现代餐饮业中,预制菜是规模化经营的必然选择。问题核心在于贾国龙“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的绝对化表述,与消费者实际体验间的巨大落差。
西贝的公关应对更是雪上加霜。当《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发布后又神秘消失,官方解释“系统提示博文包含系统保护词汇”时,公众看到的不是透明,而是遮掩。这种操作进一步消解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罗永浩在宣布直播时阐明立场:“我的诉求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希望借着这次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这场风波本质是消费者赋权运动在餐饮领域的必然爆发。
06 企业家站队风险,公信力如瓷器需轻拿轻放
作为曾服役的军人,我深知公信力如同军功章,得之难失之易。于东来两次站队引发的争议,为所有企业家敲响警钟:当个人影响力超越企业边界时,每一次公开表态都是一次公信力冒险。
企业家间的惺惺相惜值得尊重,但公开支持必须建立在事实核查和责任担当基础上。于东来对西贝的力挺,忽视了三个关键事实:西贝确实存在预制菜未明示问题;贾国龙的绝对化声明已被证据证伪;消费者知情权诉求具有正当性。
企业家支持同行时,更智慧的做法或许是:在肯定对方行业贡献的同时,明确支持消费者知情权;鼓励企业正视问题而非回避争议;提供建设性改进方案而非简单站台。当消费者权益与企业利益冲突时,真正的商业良知应优先站在弱势一方。
07 企业家公信力“保鲜”,三条自律法则
基于自媒体研究和部队管理经验,我总结出企业家公信力保鲜的三条自律法则:
发言边界意识。企业家需明确区分个人观点与企业立场,避免将个人影响力与企业公信力过度绑定。当话题超出自身专业领域时,谨慎是最好的美德。
事实先于立场。在公开表态前进行基本事实核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陷入被动。于东来若事先了解西贝隔夜菜问题,或许会调整支持措辞。
建设性优于对抗性。与其为问题企业辩护,不如提供解决方案。胖东来若能公布餐饮透明化标准,推动行业提升,其影响力将更具建设性。
广东黑牛哥在云浮农村长大,深知一碗放心饭对百姓的意义;在部队服役期间,更明白信任是比黄金更珍贵的财富。企业家公信力如同精密的军用仪器,需要最精心的维护。于东来的错误不在于支持同行,而在于忘记了消费者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
罗永浩今晚的直播或将掀起新波澜,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已在中国商业史上刻下重要印记:当消费者觉醒与企业良知真正相遇,中国商业文明才能迈上新台阶。
来源:广东黑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