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动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孔祥清教授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血管里不断“绣出”生命奇迹。
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对科研的执着,更得益于对患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正如所说:“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临床,造福患者。”
正是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推动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孔祥清教授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血管里不断“绣出”生命奇迹。
敢啃硬骨头
“工”字设计封堵世界难题
孔祥清是国内最早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的医生之一,但在当时,发病率最高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只能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一次值班中,孔祥清遇到一位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发作无休止室速的患者,这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突破这一微创介入治疗的“禁区”。
当时,国外有一种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但由于并发症发生率过高而被迫退出市场。孔祥清对这个封堵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合室间隔解剖形态,设计出了对称型“工”字形封堵器,并带着这个设计,找到了国内进行医疗器械研发的工程师,经多番讨论、验证,最终完成封堵器的研发。
封堵器上市后,孔祥清带着它走遍了全国,对各地医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治疗方法。但是,封堵器问世之初,国外同行并不接受,孔祥清知道,这是因为他们对之前失败的器械有所顾虑。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登上世界舞台展示中国的技术实力。
2009年,他代表中国向世界先心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现场直播了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手术,精湛的封堵器设计和成功的介入手术让国内外为之震撼,受到一致肯定,并在以后应邀在多个国家讲学和手术演示。
2015年,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新器械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项目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此项发明不仅是中国医生国际首创的一种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器械,也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出口到国外的封堵器系统,已在26个国家和地区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累计治愈约4.4万例患者。该封堵器的成功应用推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技术由“禁区”走向临床广泛应用,使我国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领域领跑全球。
溯“源”而行
开辟高血压防控新思路
高血压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约有2.45亿成年人患病。长期以来,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控制,但效果有限,且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孔祥清教授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从源头上找到控制高血压的方法。
一次,同事间的偶然闲谈,聊到人体切除肾周脂肪血压会下降,这启发了孔祥清。他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该科学问题的讨论,收集并仔细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决心开启肾周脂肪与高血压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
孔祥清选择机制研究和医工结合“两条路”齐头并进,他一边组织团队研究肾周脂肪与高血压理论,一边整合医学和工程学人才,进行降压设备的研制。
经过近10年的攻坚,他终于率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肾周脂肪影响高血压的理论,并研发出针对该理论的无创降压设备。该款非侵入性降压治疗设备——Darwin I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为将来从源头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和控制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300多名患者,治疗后血压平均下降15毫米汞柱,有效率达70%,且效果可持续一年以上。这一突破不仅为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高血压防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勇担社会责任
弘扬科技工作者精神
作为一名医者,孔祥清时刻铭记着医学科研人的担当与责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承担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工作,遇到突发险情,他也总是不畏艰险、冲在一线。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孔祥清被任命为江苏省援川医疗卫生队总队长,江苏省抗震救灾临时党委委员。到达灾区后,作为共产党员,他一直工作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现场,科学指挥救援工作;作为临床医生,他带领医疗小分队在平通进行了全方位、高效的医疗救援工作,并迅速总结出了“动静结合、防治结合、军地结合、群专结合、帮扶结合”的“平通经验”。
现场救援工作结束后,他又按照统一部署来到绵竹参加对口支援工作,先后担任江苏省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在绵竹率先制定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的工作方针。到达灾区的第一个月组织编写了10万字的《灾区乡镇卫生院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手册》。一年后又开创性地在板房内完成40万字专著《地震灾难医学》,该书是我国首部应对非常规自然灾害的专著。在灾区的两年,孔祥清为绵竹市全面恢复医疗卫生服务秩序作出了特殊贡献。
平日里,孔祥清还时常开展高血压病的科普宣传教育。仅2017年一年,他就牵头组织了24场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巡讲活动,并编写了培训教材,培训基层医师近3000人。此外,他经常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科普高血压病的危害和全新的降压技术。其中,2021年的“全国高血压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到100.4万,在镜头前,他提醒公众要重视血压达标,尽早血压达标。
孔祥清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突破,更是造福社会的力量,他的成就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作者:夏文燕 编辑:谢长美)
来源:江苏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