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侵华战争:日本共派遣720万军队,投降回国的战俘为何仅37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08:25 1

摘要:但让我们不解的是,日本侵华期间派了720万军队,最后却只有37万战俘活着回国。这数字差距大得离谱,到底是历史的真相,还是以讹传讹的谣言?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十四年抗战,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血里的集体记忆。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是3500万同胞的血泪。

但让我们不解的是,日本侵华期间派了720万军队,最后却只有37万战俘活着回国。这数字差距大得离谱,到底是历史的真相,还是以讹传讹的谣言?咱得好好掰扯掰扯。

1868年明治维新那声炮响,不光让日本脱亚入欧,更点燃了他们的野心。这群揣着"大东亚共荣圈"迷梦的军国主义者,把朝鲜半岛当成跳板,1931年九一八事变打响第一枪,铁蹄就这么踏上了中国土地。​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在中国已经囤了38万兵力,17个常备师团配着4个混成旅团,飞机大炮坦克样样齐全。

更狠的是他们的征兵制度,预备役、后备役加上补充兵,整整410万的"战争储备粮",就等着天皇一声令下扑向战场。

再看海军,285艘舰艇里光航母就有4艘,战列舰9艘,那时候咱中国海军连像样的军舰都没几艘,差距明明白白摆着。​

为啥日本能凑出这么多人?说白了就是俩字:内斗。陆军和海军从明治维新前就不对付,各自抱大腿搞山头。

战争一开始,俩军种为了争军费争功劳,简直疯了——陆军搞"水上部队"学海军开船,海军弄陆战队学陆军冲锋,生生把兵力数字吹成了气球。再加上天皇和政府天天洗脑,"参军报国无上光荣"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年轻人不参军都得被邻居戳脊梁骨。

到了战争后期,连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都被赶上战场,美其名曰"学徒出阵",说白了就是拿孩子当炮灰填战壕。

1943年那场壮行会,2.5万个少年举着破枪喊口号,不知道的还以为去春游,其实就是去送死。​

1945年8月15日,天皇广播里那声"终战诏书",让无数日本兵当场傻眼。

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早就成了秋后的蚂蚱——《帝国的崩溃》里记着,光陆军就有555万人等着投降,169个师团散在亚洲各地,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

投降场面那叫一个热闹:美国在菲律宾、朝鲜南部收了410万,占了一半还多;咱中国战区接了131万,直到8月底中越边境还在打最后一仗;英国在新加坡受降45.2万,澳大利亚也收了近30万。

最戏剧性的是苏联,8月23日还在远东跟日军死磕,69万日军熬不住了,排着队举白旗,成了西伯利亚的"免费劳工"。​

算下来至少600万日军放下了枪。有人就纳闷了:战场上死了100多万,咋还能剩这么多?您忘了,日本后期连厨子、马夫都拉上战场了,兵力数字看着吓人,战斗力早就打了对折。​

要说最扯的,就是"只有37万回国"的说法。这事儿得从苏联说起。1947年开始遣返战俘,苏联说送回去51万,日本非说只收到37万,俩国掐架掐了几十年,最后37万就成了网红数字。

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以偏概全——苏联冻死人不假,澳大利亚把日军丢岛上自生自灭也没错,但咱中国呢?截至1958年,整整63万战俘毫发无损送回国,比苏联统计的还多。​

那些年在西伯利亚的日本战俘确实惨,零下40度挖土豆,没棉衣没粮食,不少人早上没醒过来就被扔进火炉当燃料。

可转过头看看日本怎么对待历史:靖国神社里供着战犯,教科书里改着侵略史,至今不肯说句道歉的话。对比咱中国,战俘营里给治病给发粮,走的时候还送路费,这大国气度,跟某些国家的小家子气一比,高下立判。​

现在回头看,720万兵力是日本赌上国运的豪赌,37万回国是断章取义的谣言。真实的历史是:600万战俘里,除了死在异国的,大部分都回了家,咱中国就占了六分之一。

但数字之外,更值得琢磨的是态度——为啥日本总盯着苏联的37万,却选择性忘记中国的63万?为啥他们总喊着"受害者"口号,却绝口不提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数字,更是一个民族的良心。

咱中国人讲究"以德报怨",但不代表会忘记伤痛。那些试图扭曲历史的小动作,在铁证如山的事实面前,不过是跳梁小丑的把戏。

如今咱们日子过得红火,但老一辈传下来的教训不能忘: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说话。至于某些国家,与其在数字游戏里打转,不如先学会正视自己的过去——毕竟,敢直面历史的民族,才有未来。

资料来源

《帝国的崩溃:日本投降前后》东京创元社1989年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统计资料》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西伯利亚的日本战俘》俄罗斯国家档案馆2003年解密文件

来源:淼犇三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