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克近期通过系列营销动作与多个中国品牌产生关联,其核心意图是借助行业标杆的标签强化自身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具体来看:
别克近期通过系列营销动作与多个中国品牌产生关联,其核心意图是借助行业标杆的标签强化自身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具体来看:
一、营销层面的 "致敬" 逻辑
新车预热的流量策略
为即将发布的高端新能源轿车至境 L7 造势,别克官方微博在 2025 年 9 月 10 日至 12 日连续三天分别向奔驰、理想、鸿蒙智行 "致敬"。这种 "蹭流量" 式营销通过关联行业标杆,精准传递新车三大卖点:
致敬奔驰:暗示至境 L7 的豪华基因(车长超 5 米、无框车门、零重力座椅等配置);
致敬理想:强调其增程动力路线的主流化(1400 公里综合续航);
致敬鸿蒙智行:凸显智能驾驶实力(Momenta R6 飞轮大模型 + 激光雷达)。
品牌日的技术喊话
在 2025 年 4 月 21 日品牌日活动中,别克官微向华为、小米等品牌发布致敬文案,提及 "自动驾驶 + AI"" 智能汽车赋能者 "等关键词。这种" 隔空对话 "旨在为其" 逍遥 " 架构的技术发布造势,暗示自身在智能驾驶(与 Momenta 合作)、智能座舱(高通 8775 芯片)等领域的突破。
二、技术合作的深层绑定
与华为的间接协同
别克至境 L7 搭载的 Momenta R6 飞轮大模型,背后是华为的深度技术支持 ——Momenta 由华为投资控股,其算法研发融入了华为 ADS 的技术积累。这种合作使至境 L7 实现 "无断点" 城市 NOA、不停车一键泊入等功能,硬件配置(双激光雷达 + 5 颗毫米波雷达)达到行业顶级水平。
对理想模式的借鉴
至境 L7 选择增程动力路线,直接对标理想汽车的市场策略。其 1.5T 增程器 + 三元锂电池的组合,在解决续航焦虑的同时,通过 "城市用电、长途发电" 的场景化定位,精准匹配家庭用户需求。这种产品定义逻辑与理想 L 系列高度相似。
与小米的生态暗合
虽然未发现直接技术合作,但别克在 2025 年成都车展展示的 "智能大健康座舱",其多屏交互、AI 主动服务等功能,与小米 SU7 的智能座舱理念存在趋同性。此外,双方在销售渠道上存在交集 —— 小米汽车通过别克经销商网络进行授权销售,这种 "借船出海" 模式间接强化了品牌关联。
三、战略转型的合资样本
架构级本土化研发
"逍遥" 架构是合资品牌首个立足中国市场开发的全域融合架构,支持纯电 / 插混 / 增程三种动力形式,并整合华为、Momenta、宁德时代等本土供应商资源。这种 "技术反哺" 模式打破了传统合资车企的技术依赖,例如其 6C LFP 超快充电池(充电 10 分钟续航 350 公里)由宁德时代独家供应,性能参数超越多数国际竞品。
市场策略的精准卡位
至境 L7 定价预计在 25-30 万元区间,直接对标小米 SU7、问界 M5 等车型。其差异化竞争点在于:
豪华体验:27 扬声器音响、母婴级内饰材质,强化 "移动第三空间" 概念;
安全冗余:三重感知定位(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摄像头)+30 亿公里数据训练,构建高于行业标准的安全体系。
四、行业影响与争议
技术话语权的重构
别克与 Momenta 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开始反向输出 ——Momenta 的端到端大模型已被奔驰、丰田等国际品牌采用,而别克通过深度绑定,成为首个实现该技术量产落地的合资品牌。这种 "中国方案全球化" 趋势,正在改写汽车智能化的竞争格局。
营销争议与用户反馈
部分网友认为别克的 "致敬" 行为有 "蹭流量" 之嫌,尤其是其车机系统的体验被用户吐槽 "落后小米 SU7 至少 3 年"。这种反差凸显了传统车企在软件生态上的短板,也反映出消费者对 "致敬" 营销的接受度,最终取决于产品力的真实兑现。
总结
别克的 "致敬" 行为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 - 技术组合拳:通过关联头部品牌快速建立认知,再以架构级合作夯实技术背书。这种策略既延续了合资品牌的品质优势,又深度融入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为传统车企转型提供了新范式。然而,其能否真正赢得市场认可,仍需看至境 L7 等车型在智能化体验、用户服务等维度的实际表现。
来源:农村打工人阿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