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品芝麻官》的历史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授权自
01
《九品芝麻官》的历史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周星驰用喜剧的方式,将这个冤案又演绎了一遍。
小白菜原名毕秀姑,是余杭县平民葛品连的童养媳。
葛品连以卖豆腐为生,据说相貌丑陋,而小白菜却是青春貌美。
葛家曾租赁杨乃武家房屋居住,因为葛品连磨豆腐经常早出晚归,杨乃武的老婆就请小白菜一起吃饭,杨乃武也曾教小白菜读书识字。
一些泼皮无赖垂涎小白菜美色不得,就一个劲编排所谓“羊吃白菜”,使劲往武大郎潘金莲的事情上靠。
后来杨家人畏惧流言,就不再租房给葛家,两家就没了来往。
02
不久之后,葛品连因“流火之症”复发而去世。
这本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知县刘锡彤却一意制造冤案,非要小白菜与杨乃武死地。
原因嘛,有的说是新科举人杨乃武得罪了官场,有的说是刘锡彤的儿子奸污过小白菜,还有可能刘锡彤就是想办一个“武大郎与潘金莲”式的案件想捞取政绩。
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法外用刑、伪造证据等操作 (清末司法黑暗完全体现了一遍) ,杨乃武与小白菜屈打成招。
然而杨乃武的胞姐叶杨氏坚信杨乃武无罪 (就是《满清十大酷刑》里滚钉板那个) ,和杨乃武的媳妇两人千辛万苦赶赴京城告状。
历年来进京告御状的,十之八九不但无法翻案,反而自己丢了性命,所以这些人往往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告状的。
但这杨家的两个姑媳误打误撞,刚好碰触到了朝廷中的党争。
03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发生在1873年,此时太平天国早已平定。
但是自从湘军消灭太平军之后,江浙两省的官场已经完全被两湖人把持。
此前朝廷曾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意图整顿南方官场,压制湘系势力,结果刚一上任就被刺杀。
不但如此,刺杀刚刚发生,立刻就有编排好的戏文到处上演,说马新贻如何品德败坏之类,显然有人安排。
两湖官员控制江浙,早已引起江浙本地士绅不满。
朝廷里江浙派官员以翁同龢为首,意图打击两湖官员。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辗转到了他的手上,正是一个敲打浙江官场的机会。
于是,他们的矛头直指浙江巡抚杨昌浚。
04
杨昌浚是左宗棠从起兵时就结识的密友,是两湖系在江浙地区的核心官僚之一。
只到扳倒杨昌浚,两湖势力必定元气大伤。
而这位杨昌浚,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一意回护浙省官僚,甚至重金对刑部官员行贿,企图摆平此事。
江浙系官僚因此借机疯狂打击杨昌浚。
于是官场大站队,两派官僚都气势汹汹,难题就踢到了慈禧那里。
江浙官僚说,如果杨乃武含冤而死,那么“江浙读书人都不肯读书上进矣” (我们可就不支持朝廷了哦!) ;
而两湖派则觉得,为了区区两个草民而反复翻案,百官不安,甚至弄得官场地震,这样成何体统?
最终让慈禧下定决心的是什么呢?是舆论和洋人。
当时上海有一家报纸叫“申报”,从1874年就开始全程跟踪报道此案,首创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之先河。
申报编辑深谙传播学规律,对该案的报道篇篇紧扣国人心弦。
加上该案本来就反复波折、迁延甚广,一来二去整个社会舆论都被点燃起来,甚至还引起了洋人的注意,各国公使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对该案表示关切。
上海等地妇女也为小白菜发声,再加上慈禧也想借机敲打两湖势力,于是裁定重审。
05
后来再经过开棺验尸等一系列波折,总算查明了案情。
随即官场地震,一百多官员乌纱落地,杨昌浚被革职查办、永不叙用,两湖官员灰头土脸(不过第二年杨昌浚就被左宗棠保举起复,继续升官发财)。
翁同龢大获全胜、声势日隆,此后与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继续争斗几十年。
杨乃武与小白菜死里逃生,但杨乃武因“同食教经,不知避嫌”,被处杖一百,革除举人身份;小白菜也因“诵经读诗,不守妇道”,而被杖责八十。
虽然吃尽了苦头,但比起无数悄无声息冤死在大清黑狱中的人,两个人还算幸运。
这个案件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意义很大。
西方的坚船利炮敲碎了中国的大门,使古老中国陷入苦难当中。
但西方的司法制度、舆论监督、妇女权利等也开始一点点影响国人。
两个草民的一点儿事情居然可以影响到整个朝廷,甚至让封疆大吏乌纱落地, 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到了百姓心中。
来源:长河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