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后来倚仗轮椅、靠左手敲字的王磊,早年曾是医学领域的“潜力新星”。30岁的她,毕业于国内顶尖医学院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据《江西日报》2022年人物专访),这所院校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认可度无需多言,其神经内科专业更是国内重点学科,能从这里毕业的学生,
谁能想到,后来倚仗轮椅、靠左手敲字的王磊,早年曾是医学领域的“潜力新星”。30岁的她,毕业于国内顶尖医学院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据《江西日报》2022年人物专访),这所院校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认可度无需多言,其神经内科专业更是国内重点学科,能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往往是各大医院争抢的对象。
毕业后,王磊顺利入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医院),成为神经内科的临床医生。据她同事在采访中回忆,王磊工作时格外认真,擅长处理脑血管疾病相关病例,入职仅3年就获得医院“优秀青年医师”称号,当时不少患者专门指定要她看诊。事业稳步上升的同时,她的婚姻也十分美满,2012年,她怀上了与丈夫的第一个孩子,曾在朋友圈分享“期待宝宝出生后,带他看湘雅的梧桐,看医院的白大褂”,彼时的人生轨迹,完全是“理想范本”。可命运的转折,来得毫无征兆。
2012年秋的一天,王磊像往常一样结束门诊工作回家,进门后便感到持续头晕、肢体乏力。她起初以为是孕4个月的正常生理反应,便躺卧休息,未曾想这一躺竟陷入昏迷。据王磊母亲在《中国妇女报》采访中所述,她发现女儿昏迷时已近傍晚,呼喊无回应后,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
经头颅CT检查,王磊被确诊为“脑干出血”——这是神经内科公认的高危病症,脑干作为人体“生命中枢”,负责调控呼吸、心跳等基础生理功能,临床数据显示,脑干出血患者急性期死亡率超50%,幸存者也常伴随严重后遗症(据《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年临床研究报告)。作为神经内科医生,王磊清醒后(术后恢复期)曾坦言,自己从未想过这种“教科书级重症”会落在自己身上。
经过72小时紧急抢救,王磊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了不可逆的后遗症:全身肢体瘫痪(仅左手可轻微活动)、右眼永久性失明。当时主治医生建议,为保障王磊生命安全,应终止妊娠;但王磊母亲考虑到女儿对这个孩子的期待,与医疗团队反复沟通后,决定“在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这一决定,也让后续几个月的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确诊后,王磊因病情不稳定,多数时间处于浅昏迷状态,日常营养全靠静脉营养液维持。为平衡她的病情与胎儿发育,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组建了“妇产科+神经内科”联合医疗组,每周调整治疗方案,监测胎儿心率与王磊的脑干功能(据医院2013年医德案例通报)。王磊母亲则24小时守在病床前,每天轻声讲述女儿过往的事,既是唤醒她,也是在给腹中胎儿“做胎教”。
2013年初,孕36周时,王磊因出现胎儿宫内窘迫迹象,医疗组决定实施剖腹产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一个体重2.8公斤的健康男婴出生,家人为孩子取名“思源”,寓意“不忘母亲孕育的艰辛”。术后第3天,王磊恢复部分意识,刚能模糊看清孩子的轮廓,丈夫却向她提出了离婚。
据王磊在后续采访中所述,丈夫当时说:“我们离婚吧,房子和存款都留给你和孩子,我只要能离开。”面对这一请求,王磊没有过多追问或纠缠,她理解丈夫在近一年的重症陪护中承受的压力,仅用3天就签好了离婚协议。离婚后,丈夫按约定将婚后房产(位于南昌红谷滩区)过户到王磊名下,此后再未出现在母子俩的生活中——王磊在采访中强调,“不怪他,每个人的承受力不同,他选择离开,我选择承担”。
离婚后,王磊没有陷入消沉。躺在病床上的她,看着病房里因缺乏医学知识而延误治疗的老年患者,萌生了“用专业知识帮人的想法”。2013年中,在母亲的帮助下,她用积蓄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放在病床左侧(方便左手操作),开始筹备医学咨询平台。
由于仅左手食指可轻微活动,王磊敲键盘的速度极慢,打一个完整的句子往往需要5分钟,遇到专业术语更是要反复确认拼写。她每天坚持打字4-5小时,累了就靠在枕头上歇10分钟,3个月后,名为“花甲”的公益医学咨询网站正式上线——平台主打神经内科老年病咨询,涵盖“中风前兆识别”“帕金森居家护理”“老年痴呆康复训练”等内容,所有咨询均免费回复。
平台初期每天仅收到3-5条咨询,王磊都会逐字逐句回复,哪怕是凌晨收到的提问,也会让母亲念给自己听,再用左手敲出答案。随着口碑传播,咨询量逐渐增加,2015年平台新增“电话咨询”功能(由王磊母亲协助接听,王磊口述回复);到2024年(距发病已12年),据“花甲”平台公开数据显示,累计帮助病患超1.2万人,其中80%为60岁以上老年人,不少康复患者专程寄来感谢信,称“王医生的建议比跑一趟医院还管用”。
在坚持公益的同时,王磊从未放弃康复训练。从2013年开始,她每天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肢体训练:最初是左手抓握训练,后来逐步练习坐姿平衡、站立支撑,到2020年,她已能借助助行器缓慢行走(每次约50米);右眼虽失明,但她用左眼坚持阅读医学期刊,每年参加2-3次神经内科线上学术会议,确保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落后于临床前沿。
儿子思源的成长,也成了王磊的重要精神支撑。思源上小学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帮母亲按摩手臂,还主动学习基础护理知识,曾在作文里写“妈妈是最厉害的医生,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帮更多人治病”。据王磊母亲透露,思源每年生日许愿时,都希望“妈妈的腿能快点好起来”。
2024年,江西当地媒体拍摄纪录片《左手敲出的光明》,记录王磊的日常:早上8点开始回复平台咨询,10点做康复训练,下午帮思源辅导作业,晚上继续整理医学科普素材。镜头里的她,坐在轮椅上,左手在键盘上缓慢移动,脸上却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她说:“我虽然不能再站在手术台旁,但能通过键盘帮到别人,就不算辜负当初学医的初心。
王磊的故事里,没有戏剧性的反转,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她曾是被命运重击的人,却没有选择沉溺于不幸,反而用仅有的“左手”,为更多人搭建了通往健康的桥梁。
有人问她,多年来承受瘫痪、离婚、单亲妈妈的压力,是否有过后悔?王磊的回答很平静:“后悔没有意义,脑干出血让我失去了很多,但也让我看清,人生的价值不只是‘能做什么’,更是‘想做什么’。我能靠知识帮到别人,能看着思源长大,这就够了。
如今的“花甲”平台,已有5位退休医生加入志愿者团队,王磊的目标是“让更多老年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医学建议”;她的康复训练还在继续,虽然进展缓慢,却从未停止。这个曾经的医学博士,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经历困境,而是在困境里,依然能找到照亮别人的光。
来源:磊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