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WU Heqiu,ZHAO Long,YANG Yuhe,et al.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soil consolidat
DOI:10.16843/j.sswc.2024157
引用格式:吴和秋,赵龙,杨雨荷,等. 基于固土的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5,23(4):12 − 22.
WU Heqiu,ZHAO Long,YANG Yuhe,et al.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soil consolidation for high and steep rocky slope[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25,23(4):12− 22.
基于固土的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
吴和秋1,赵 龙1*,杨雨荷1,2,张小明1,徐礼根2
(1. 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310005,杭州;2.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310058,杭州)
摘要:矿山开采和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导致大量高陡岩质边坡裸露,易引发植被破坏、视觉污染、生态退化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复合型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聚焦于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分析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的原理和难点,针对固土这一关键环节,根据不同的固土原理,归纳为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 3 种固土方法。物理挡土通过布设设施构件;化学黏土通过改良基材特性;生物固土通过植物根系稳定土壤;共同提升坡面稳定性和植被重建效果。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 3 种固土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总结基于复合型固土模式的植被重建技术,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在深化固土与植物协同机制、优化区域适应与技术体系和强化智能监测与长效评估的方向发展,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生态修复;固土;基质
边坡是指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斜坡。高陡岩质边坡指坡度大且由岩石构成的斜坡,常由矿山开采和道路建设等工程活动形成。这类边坡通常地形复杂、土壤贫瘠,易引发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及其自我调节功能。因此,针对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研究与技术开发已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边坡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科学设计和技术措施改变边坡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速度消除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恢复至自然状态或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状态[1]。根据现代恢复生态学理论,边坡生态修复目标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内注重边坡稳定、水土保持及景观改善;长期则通过植被群落的自然演替,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2]。
边坡植被重建又称为边坡植被恢复、边坡复绿等,是边坡生态修复的核心环节。高云峰等[3] 将国内常见露天矿山硬岩边坡复绿技术总结为以工程修复为主导和以生态修复为主导 2 大类,并指出技术核心均为在硬岩表面营造兼具“保水”与“保土”
功能的植被生境。由于高陡岩质边坡通常土壤瘠薄、植被自然生长受阻,该场景下的植被人工重建过程中,如何科学高效地营建基质成为重中之重。基质因具有与土壤类似的多孔结构和环境条件而被称为“人工土壤”,作为植被生长的直接介质,其理化性质不仅须满足植被生长的养分和水分需求,还须具备一定的强度,承受坡面雨水冲刷,实现保水排水[4],并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稳固于边坡表面。这些辅助固土的结构或工艺在增强基质稳定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笔者根据固土原理的不同,将其分为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 3 类:物理挡土基于土力学原理,通过设置格构、固土网等结构,利用力学平衡原理阻挡土体下滑,增强边坡稳定性;化学黏土则通过改良基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利用无机固化材料或有机高分子材料来提高基质层的黏结性和强度;生物固土则是利用植物根系穿插、缠绕、网络、固结土壤,或引入微生物来提升土壤的生物活性,增强生态修复的持久性和有效性[5]。这 3 类固土方法分别基于土力学、材料科学和生态学原理,共同为边坡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近年来,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在新型基质材料开发和固土工艺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生态功能恢复不完全等挑战。尽管相关研究不断深入,针对固土工艺的系统梳理仍属空白。为此,笔者聚焦于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中的固土方法,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分析现有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经济的技术路径,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1 边坡植被重建原理及难点
1.1 基质植被–边坡复合体系
基质–植被–边坡复合体系是边坡植被重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边坡植被的护坡功能是通过植被及基质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图 1),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形成基质–植被综合保护体系[6]。基质及其固土结构形成的复合系统为植被提供了稳定的生长环境,在工程初期发挥稳固浅表层坡体的作用。土壤基质与植物根系复合体的营建进一步实现边坡植被重建,并提高固土结构的使用时限。随着植被生长,基质–植被–边坡复合体系逐渐稳固,共同维护边坡持久稳定。边坡植被重建即是通过在坡面构建多种形式的基质–植被综合保护体系,并借助植被护坡性能保护整个坡面。
1.2 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难点
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面临诸多挑战。邹浩等[7] 通过现场调查,总结了采石场矿山岩石裸露面积大、岩壁坚硬陡峭且表面光滑、土壤和水资源极度匮乏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边坡复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重难点问题:一是土壤缺乏,且易滑落流失,植物存活的立地条件严苛;二是不利于植物尤其是乔、灌木的扎根深入,植物生态系统恢复难度大;三是高陡岩质边坡往往位于丘陵山区,施工成本高、难度大。因此,亟需针对性技术和措施解决难题,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 高陡岩质边坡固土方法
稳定是边坡植被重建的首要前提[8]。固土是连接基质与边坡、保障基质稳定的关键措施和方法。因此,合理选择和设计适合高陡岩质边坡的固土方法和措施,是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性、提升边坡持久稳定性、保障植被重建长期效果的重要要求。目前,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边坡固土方法可分为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 3 类。
2.1 物理挡土
物理挡土是指独立或综合使用各种网、板、槽、格室及枕袋等附加设施构件,稳固边坡浅表层土壤或基质,防止基质流失,支撑植被生长。GB/T3836-2019《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将物理挡土细分为表面固土、分区固土和水平拦挡 3 类。常用的技术措施如表 1 所示。
表 1 物理挡土主要类型及常用技术措施
近年来,工程建设中为满足进度和经济效益,广泛采用坡比 1∶0.75 及以上的陡坡设计,远超多数土体自然安息角,导致表层土体与基质剪切强度降低、侵蚀模数提高,有机质流失加剧,自身稳定性不足,从而发生侵蚀和流失。故需通过物理结构增强其抗滑移能力。固土网是常见物理挡土材料,由金属、热塑性树脂或植物纤维制成,通常分为平面网和三维网[9],其主要功能是覆盖包裹基质、增加表面摩擦力和抗剪强度,从而防止土壤颗粒滑动与流失、抵抗径流侵蚀,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同时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撑,为植被重建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研究重点在于不同网格材料和结构的改良。彭彰俊等[10] 将椰纤维网成功应用于贵州沪昆高速,并指出其作为一种含有高木质素的网材,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性能和保水性,可应用于边坡和堤岸的生态防护,并能在 5 年后自然降解。谢实宇等[11] 同时锚固塑料网和金属网形成双层网结构,应用于坡面冲刷轻微的边坡。周海波等[12] 将三维植被网应用于岩质边坡的生态重建,通过在网腔内填充种植土和草籽,使其具备防冲刷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能。肖衡林等[13] 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验证,进一步优化三维网材料的选择标准。郑明月[14] 指出锚杆与土工网垫喷播植草的技术设计原理,为边坡防护设计提供了具体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扩大了该技术的适用范围。
各类格室是工程防护措施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延伸,能将坡面基质划分为结构单元,截留单元内水分和养分[15],实现物理挡土。目前,应用较广的结构形式有拱形、人字形、菱形和蜂窝形等,通常为预制或现浇制作。张振东[16] 综合分析全厚式和开口式 2 种预制多植被混凝土结构特点,提出植被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方法及保证构件稳定的工程措施。传统结构往往需要大量圬工材料,造价高昂且环保性欠佳[17]。为此,具备更优环保性、较强耐久性及装配便捷性的结构与材料的研究正不断推进。秦鑫等[18] 研发基于植物预制构件和种植穴的即绿自适应生态修复技术,由种植穴、烟斗状构件、灌溉系统和储水层组成,能够自主吸水、灌溉及储水,具有长期自主绿化功能。吴帆等[19] 提出一种新型自渗水植生槽,能有效抑制边坡基质水分散失,实现自然降水的自动渗、蓄水。
植生袋是一种内部装填有基质和植物种子的膜袋,其袋体可降解或不可降解,固定于坡面后,可在水平方向拦截基质。当前在高速公路、矿山等岩质边坡等场景下均有应用。鲁明星等[20] 利用极限平衡理论,对植生袋复垦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发现在降雨入渗条件下,植生袋能够显著提高边坡抗滑稳定性,降低滑坡风险。黄健伟等[21] 试验了3 种不同规格的植生袋,结果显示植生袋规格大小对植株早期生长影响不大,但较大规格的植生袋在后期能够显著促进植物生长。袋体材料的选择十分关键。可降解袋体的降解速度受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性等)影响,区域差异较大,可能影响植被重建均匀性[22−23]。但植物根系形成稳定固土网络后,袋体降解对边坡长期稳定性影响较小。同时,植生袋多用于山体边坡修复场景,单项目用量有限,且远离农田、河道等生态敏感区,生态风险可控。不可降解袋体虽需考虑抗老化性能,但在合理设计下,植被覆盖后可有效避免紫外线直射,其使用寿命通常可达 30 a[24]。实际工程中,应结合边坡坡度、气候条件和植被恢复周期,优化材料选择及施工工艺,兼顾工程安全与长期生态效益。
总体来看,物理挡土的改良聚焦于材料和结构的优化,改良方向从早期的单一功能性逐渐转变为复合功能性。未来还将更加注重环保性与耐久性,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提高边坡植被重建效果。但边坡地理位置、坡度、坡高、岩体结构、风化程度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等因素均对技术的适用性具有制约作用,仍需针对不同类型的矿山、边坡及其相应方法的选择深化研究。
2.2 化学黏土
化学黏土是指通过向基质中添加功能性化学材料,以改良其组分,从而提高强度、黏结性等理化特性。基质化学添加剂材料的合理选择及组分配比,不仅可以提高植物存活率,还能增强其抗逆性,促进植物群落的长期稳定。基质成分通常包括土壤、有机质、保水剂、黏结剂、复合肥料等 5 大类。目前,已有应用研究的化学添加剂材料有高分子团粒剂、团粒胶囊、竖向管束基质水稳团粒、吸水树脂、混凝土绿化添加剂、普通硅酸盐水泥等。徐华[25]研发了适用于川西高寒地区岩质陡边坡的生态护坡技术体系,提出适当配比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酰胺 JBA、羧甲基纤维素钠 YQS 和粉煤灰肥料 CXL作为生态基材添加剂,可形成优质团粒结构。为改善基质理化性质,钱华等[26] 提出应进行团粒性、保水性和保肥性等方面的改良,并指出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腐植酸类材料等天然土壤结构改良剂和包括乙酸烯酯共聚物、聚丙烯腈钠盐人工合成改良剂的土壤结构改良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中人工合成改良剂因其难以被微生物分解而应用广泛。邓川等[27] 通过对坡面岩性、粘合剂和保水剂用量的研究,筛选出最优基质配方,指出保水剂的添加显著提升了基质持水能力和抗剪强度。然而,这些化学材料稳定性可能受到微生物降解和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如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可能被特定微生物降解从而影响其稳定性[28],紫外线辐射会导致某些抗微生物剂活性物质不稳定[29] 等。因此,在选择基质化学添加剂时,应考虑其抗生物和抗紫外线降解性能,从而提高植物存活率和抗逆性,确保植物群落的长期稳定。
基质的初期强度对其自身稳定和植物种子萌发有重要影响[30],并与水泥掺量、龄期、浸水条件和有机物料掺量等因素密切相关[31]。夏振尧等[32]以 2 d 龄期水泥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作为植被混凝土初期强度的代表值开展研究,发现对其初期强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依次为水泥掺量、有机质掺量和水灰比,随水泥掺量增大,基材强度增加;随有机质掺量增大,植被混凝土基材初期强度减小;水灰比在0.50~0.55 存在最优值,使植被混凝土基材初期强度最大。刘大翔等[33] 发现基材配比中有机物料掺量为 7%~9% 时,其孔隙率和强度控制良好,能够满足边坡植被重建要求。
总体而言,化学黏土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 3 个特征:一是材料多样化与环保性。通过引入天然黏土矿物及可降解或低毒材料,利用其层状结构和吸附性能减少对化学添加剂的依赖,降低环境风险;二是配比优化与经济性。探索不同材料的最佳比例组合,优化制备工艺,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在地适应化与可持续性。针对不同气候和地质条件,研发适应区域特点的工艺方案,降低材料失效风险,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长期效益。
2.3 生物固土
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是生态边坡工程中生物固土的核心策略,其关键在于构建多样化、可持续的植物群落,从而促进群落向正演替方向发展[34]。具体而言,应依据气候环境特征优选本地建群种,通过草本与木本植物的协同配置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35]。草本植物凭借生物多样性高、根系成型快的特点,可在短期内形成有效覆盖;而木本植物则通过根系网络增强土体抗剪强度,其根系密度与长度的增加能持续提升边坡安全系数[36−37]。在时序布局上,应采用先锋种−过渡种−演替种−顶级种的阶梯式种植体系[38],在确保不同演替阶段衔接的同时,加速稳定群落形成。此外,物种多样性建设需以生态功能为导向,既要考虑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也要平衡种间竞争关系[39],在确保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兼顾科学性与景观美学价值。通过多层次、多阶段的配置模式,形成兼具生态效益和持续固土功能的植物群落体系。
此外,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也十分关键。一方面,植物根系通过穿插、缠绕和固结土壤,起到加筋和锚固效果[40]。同时植物根系的化学分泌物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强土壤黏聚力,进一步强化固土效果[3]。另一方面,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同时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植物根系的生长环境。王鹰翔等[41] 指出微生物的加入能够有效改善喷播基质的物理性质和抗冲剪能力,并筛选出显著提升紫穗槐幼苗的光合作用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组合。王丽等[42]发现土壤菌通过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量,改善了基质的结构和保水性,从而优化了植物的生长条件,促进植物的出苗率和盖度、显著提升基质的抗冲性和抗剪性。
尽管生物固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其在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仍亟待加强:一是在极端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尚未充分验证;二是微生物与植物的组合效应在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中的最优搭配缺乏系统化指导。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随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发生动态演替[43],且其演替速率和功能基因多样性受温、湿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此外,植物生长周期会改变其生理需求与代谢产物,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44]。因此,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植物根系与微生物群落协同作用机制,以优化组合策略,提升生物固土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3 基于复合型固土模式的植被重建技术
在实际工程中,因单一固土方法在稳定性、生态修复效果或成本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满足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的需求。因此,在面对复杂地质条件时,整合与集成多种固土形式是提升坡面稳定性和生态恢复效果的关键。
喷播技术是高陡边坡植被重建的主流技术之一,通过将种子与基质材料混合后喷射到边坡表面形成植被覆盖层,实现了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的综合利用:敷设固土网进行物理挡土,优化基质组分进行化学黏土,设计植物种子配方进行生物固土。该技术通过基质的高压喷附,实现初期固土作用,并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稳定生长条件,适用于多种坡度和质地的边坡。喷播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恢复植被覆盖,并通过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进一步提升边坡稳定性,在长远上实现渐进式生态修复。但喷播技术效果取决于材料配比、工艺设计和应用场景,合理配比和科学施工可优化土壤结构,反之则可能引发负面效应。王丽等[45] 研究发现,喷播材料中保水剂含量过高可能破坏基质结构,当保水剂含量超过 0.3% 时,将导致基质容重显著降低、非毛管孔隙度和抗冲性能下降,进而影响植物出苗率和土壤稳定性。近年来,喷播技术的研究同样集中于基质配方优化,如增加有机质、保水剂和黏结剂的比例,可提高土壤保水性、透气性和抗侵蚀能力,进一步改善其长期稳定性。常见的喷播技术包括液压喷播技术、客土喷播技术、厚层基材喷播技术、植被混凝土技术等,其区别主要在于基质配比的不同[46]。针对喷播基质,牟信刚[47]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不同配比的护坡绿化基质,发现土壤∶草炭 = 2∶1,主料∶辅料 = 17∶1,水泥含量为4% 的条件,为最佳基质配方。刘铁军等[48] 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多种基质材料在不同用量和比例组合下的理化性质,发现草炭土、土壤和秸秆的特定比例组合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提升植被盖度及地上植物量。黄占斌等[49] 指出腐植酸可以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维持土壤酸碱平衡和促进土壤生物活性。王哲[50] 在霍林河等气候严酷地区,利用腐植酸代替草炭土作为基材,显著提高了植被重建的效率和效果。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张富有等[51] 通过试验得出,泥炭、水泥和土壤改良剂的最优配比,提高植物发芽率和覆盖率。马朋坤[52] 和刘冠宏等[53] 的研究表明,将工业和农业废弃物如铁尾矿、秸秆、蘑菇肥等作为基质材料,不仅能促进植被重建,还能降低生态重建成本,具有较高资源化利用价值。
植生袋固定于坡面后,能够将坡面划分为小单元,巩固固土效果。同时其本身即可作为植物生长的基础,为边坡人工重建植物的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环境,且施工过程简单,成本较低[54],故常与喷播技术结合应用,提升边坡生态修复的成功率[55]。邵蔚等[56] 采用植生袋、挂网喷播等多种技术组合应用于江南地区,发现复合模式下的植被覆盖度达90% 以上,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技术。此外,在某些高陡岩质边坡,单靠生物技术和浅表层稳定的固土形式难以满足固土需求,常结合锚杆框架等工程手段,增强边坡稳定性。王奇[57] 在陕南地区采用锚杆框架与植草防护相结合的模式,针对岩质边坡特性提出了适合当地的典型护坡植物,显著提升了生态修复效果。
随着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复合技术模式逐渐成为应用趋势,尤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表现优异。未来应更加注重技术的复合应用和集成,根据不同地形、气候和地质条件进行灵活选择和组合,提升整体修复效果。
4 讨论
4.1 固土方法应用场景、分类可行性及优化方向
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是边坡植被重建的 3 种核心固土技术,其应用场景和特点各异。物理挡土通过网、板、格室等结构材料增加边坡浅表层的摩擦力和抗剪强度,适用于高陡岩质边坡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具有施工快速、稳定性强的优势,但成本较高且环境适应性有限。化学黏土通过添加团粒剂、黏结剂、保水剂等化学改良剂提升土壤力学强度、黏结性和保水性,广泛适用于需快速固化的边坡,但其长期稳定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生物固土利用植物根系穿插和微生物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但其受气候等条件影响显著。
由于单一方法难以满足复杂边坡植被重建需求,需结合边坡具体条件(如坡度、地质类型、气候条件等)采用复合应用策略。例如,针对边坡稳定性及土壤保护的需求,通过植物根系在土工网、基质层和岩石缝隙中的穿透、密布和固着,防止边坡人工基质土壤层受自然降雨冲刷流失;针对边坡原有岩土层存在表面板结、内层松散、养分贫乏等问题,对边坡原有岩土层进行改良,以满足人工重建植被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需求;针对矿山边坡近自然山体植被营造的需求,充分结合乔灌草、先锋种与后继种、外来种与乡土种、落叶种与常绿种等进行配置,运用以喷播为主、栽植为辅的营建工艺,营造低养护、抗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植被。
随着研究的深入,固土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逐渐提升,尤其是针对具体地形、气候和环境需求,优化材料和结构设计,并针对不同环境条件进行专项设计。此外,随着环境保护标准的日益严格,新型材料的引入成为优化技术组合的重要手段,而如何在材料环保性和功能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4.2 多种技术的复合应用成为趋势
在实际工程中,为适应复杂多样的地形条件,各类技术在应用时需根据具体的边坡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不同技术的优点,实现最佳生态恢复效果。复合应用多种固土方法已成为提升边坡稳定性和生态恢复效果的关键趋势。这种趋势的具体特点包括:一是功能协同化。即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的结合,通过多手段协同作用增强边坡抗冲刷能力和植被成活率。例如喷播技术与植生袋技术相结合,形成既能快速在坡面覆盖植被,又能增强植被根系稳固性的综合方案。二是材料优化与适应性。注重选择功能性与环境适应性强的材料,如生态长袋结合化学改良基质,提升生态修复的长期效果。三是区域针对性。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优化基质配方和工艺,提高植被抗逆性。四是施工与养护一体化。通过优化材料和工艺,减少后期养护成本,提高生态修复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然而,技术复合应用需要根据坡体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设计,而过于复杂的技术组合可能增加施工成本和技术难度,其长期效果和维护成本也需要进一步考量。
4.3 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生态修复逐渐成为市场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在自然资源、交通、住建等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边坡生态修复已从工程建设的配套环节,逐渐被赋予生态化、景观化和功能化的要求,为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综合当前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如下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发展方向:
1)深化固土与植物协同机制。加强植物根系网络与工程固土结构的耦合机制研究,构建“植物–土壤”协同固持体系,解决根–土界面力学增强、植物代谢产物改良基质等关键问题,实现基质养分缓释与植被演替规律的动态调控,使固土结构与植被生长在时空上相匹配。
2)优化区域适应与技术体系。目前,边坡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较为复杂,缺乏普适性的技术指南和可大范围推广的工程案例,对技术推广造成了一定困难。为此,需聚焦区域特性差异,构建涵盖气候、土壤、坡度等多因子的适配技术框架,提高工程质量和效果的可控性。具体而言,技术标准化需根据边坡区域特性(如气候、土壤类型、坡度等)进行分区域、分基质、分坡度的精细化制定。例如,应根据当地水分条件、温度变化选择适宜的植被类型和基质配方。此外,应结合地方优良物种,建立适应性强、稳定性高的植被群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长期效果。
3)强化智能监测与长效评估。边坡生态修复的后期保养和效果监测是确保工程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应加强后期保养措施,如定期修剪植被、补充基质、防治病虫害等。一方面,借助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如遥感、无人机监测和智能算法,实时评估植被重建效果,动态调整修复策略。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监测体系,评估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肥力变化,为后续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智能化和长效化的监测手段,实现边坡生态修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总之,未来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的发展将朝着深化固土与植物协同机制、优化区域适应与技术体系和强化智能监测与长效评估等方向,以实现其高效性和长期稳定性,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融合,助力生态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
5 参考文献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