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少人意识到,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
很少人意识到,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
经过医学实证研究与流行病学调查的交叉验证,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
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家庭中,
约有68%的母亲存在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数据来源:WHO青少年心理健康全球报告2023)。
这种代际传递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嵌套在家庭系统中的双向情感困境——
当母亲长期处于抑郁状态,
其养育行为中的消极互动模式发生率提升4.2倍(《儿童发展心理学》2022),
形成"情绪感染-应对失能-创伤强化"的恶性循环。
因此,要想解决青少年抑郁问题,其身后的“母亲”角色,是重点关注对象。
接下来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01
"啪!"
玻璃杯在地砖上炸开的脆响刺耳至极。
我攥着女儿的月考成绩单,手微微发抖。
数学67分,物理53分——我那个考试成绩永远年级前十的女儿,这次居然排到了班级倒数。
"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声音像淬了冰:"上周家长会老师还说你状态很好,转眼就考成这样?你是不是又熬夜看小说了?"
女儿坐在沙发角落,一动不动,头深深低着。
“我在跟你说话,你到底听没听见?”
我走过去愤怒地拉起女儿的胳膊,女儿疼得浑身哆嗦一下。
我感觉到不对劲,撸开了她的校服袖子。
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小刀割开的疤痕。
“这是什么情况?”
我颤声询问女儿,女儿却一把抽回手,恶狠狠地说:“不用你管!”
我越想越害怕,强制把女儿带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女儿患上了中度抑郁焦虑症。
#02
我和前夫是研究生同学,上学期间恋爱,毕业结婚生子,都有稳定工作。
在外人眼里,我个人条件好,工作能力强,老公也上进体贴,几乎是没有缺点的“完美人生”。
直到女儿三岁那年,我在前夫手机里发现了他和异性的暧昧聊天记录。
结婚时的誓言说得有多感人,离婚时的骂声就有多难听。
我带着女儿搬出那个家,住进了我婚前买的一栋小房子。
刚离婚的头半年,女儿每天夜里都会哭醒,管我要“爸爸”。
我只能忍着眼泪哄她睡觉,等她睡着再大哭一场,第二天继续早起工作。
我爸妈觉得我不容易,想让我把女儿送回老家,他们帮我带孩子。
但我不想让女儿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坚持把她带在身边。
“离婚怎么了?我会过得很好,越来越好。”
我对爸妈说。
此后的很多年,我都在往“越来越好”这四个字上努力。
我拼了命的工作,每天加班分析数据,熬夜做策划,终于坐上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工资翻了五倍。
在女儿的学习上,我抓得也非常紧。
每天再累再忙也要检查她的作业,对待不会的难题我能给她讲到凌晨两点。
寒暑假辅导班,周六周天家教课,各种网课更是存满硬盘。
苍天不负有心人,女儿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上了初中以后,更是稳坐年级前十。
“虽然你现在的成绩很好,但妈妈觉得你还可以更好。”
毕竟顶尖的高中就那么一个,竞争肯定激烈,要想十拿九稳,起码也要年级前三。
于是我又给女儿报了个名师辅导。
女儿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可是妈妈,我周末想去上绘画课,我喜欢画画。”
“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要去想,你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进入年级前三。”
我的语气有些严肃。
女儿的头更低了。
事实也证明,现实永远不会一帆风顺。
初二以后,女儿沉迷上了看小说,还是那种男人和男人谈恋爱的恶心小说。
我抓到过好几次,手机也没收了,甚至为了防止女儿买实体书,连零花钱都给她断了。
女儿的成绩依旧一落千丈。
我崩溃了不知道有多少次,吼也吼了骂也骂了,女儿的状态依旧时好时坏。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她还会用小刀自残。
送到医院,医生说她得了中度抑郁焦虑症。
在看到检查单的那刻,我整个人都喘不过气,我问医生:
“她从小到大不缺陪伴不缺物质,我连家务都一次没让她做过,她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我到底哪里对不起她了?”
我浑身发抖,咬牙切齿。
医生看着我的表现,居然也让我去精神科检查一遍。
我虽然不理解,但也照做了。
结果出来,我得了重度抑郁。
比女儿的中度抑郁还要严重一个等级。
#03
确诊抑郁后,医院给我和女儿都开了药。
我身为妈妈,本该以身作则引导女儿。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发现我居然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女儿。
“我为什么会把日子过成这样,我应该过得很好,比现在更好才对。”
在一个失眠的夜里,我终于忍不住对闺蜜哭诉。
闺蜜第一次见我哭,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冷静下来,干脆给我推荐了个心理咨询师。
我第二天清醒过来,虽然觉得不靠谱,但也不想辜负闺蜜的好心,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联系了咨询师。
在了解了我和女儿的情况后,咨询师给我讲了个故事。
老和尚的破碗
从前有个和尚,每日托钵化缘。
他有一只珍爱的陶碗,某天不慎摔碎。
小沙弥惊慌失措,老和尚却笑道:“它本就是碎片,如今不过回归本相。”
这个故事藏着深刻的智慧——
我们总把“理想自我”当作必须守护的完美陶器,一旦现实出现裂痕,便陷入自我批判。
抑郁的苦,往往执着于“我本该更好”的幻想。
咨询师:
“你之所以会抑郁,就是因为你曾是学霸、名校毕业生、众人羡慕的对象,却唯独在婚姻上碰了壁。
你不想成为自己眼里的失败者,所以在工作和育儿上不愿放松半口气,却物极必反,养出了抑郁的孩子。”
可陶碗从未完美,人生也不需要完美。
#04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抵抗的,终将成为枷锁。”
当我们把抑郁视为敌人,把“完美”当作鞭策自己的工具,反而会陷入更深的困局。
过去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越告诉自己要积极,越觉得疲惫?
直到咨询师对我说了一句话——
生而为人,真正的强大,从不始于对抗,而始于接纳。
就像治水——堵不如疏。
与其时刻保持警醒,不然坦然接受生活的所有不确定性。
三个“微小行动”:走出自我压抑的迷宫
1每天10分钟“呼吸观察法”
找个安静角落,手机调静音。
闭上眼睛,单纯感受呼吸的进出。
当杂念浮现时,默念:“念头来了,我看见你了。”
别追求“完全放空”,我们的目标只是“觉察”。
坚持一个月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在痛苦里,80%是对‘痛苦’的抗拒。
当你开始接纳痛苦,便是痛苦消失之时。
2写“三件不后悔的小事”
睡前用便签纸记录:
今天没对孩子吼叫的10分钟。
忍住焦虑的瞬间。
喝了一杯温水的自我关怀 。
重点不是“成就多大”,而是“看见自己如何活过今天”。
3设定“5%改变目标”
想重返职场?别急着投简历,先做这些:
每周和一位老同事喝咖啡,
整理过去的工作笔记,
对着镜子练习自我介绍。
心理学证明:微小行动积累的掌控感,比空想更能重建信心。
在接受咨询的一个月后,我每天清晨早起去跑步半小时。
活动了筋骨,呼吸完新鲜空气,我回家发现自己对女儿的耐心竟多了几分;
我甚至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曾被忽略的温暖时刻。
女儿把我的改变看在眼里,开始不再抵触吃药,在不上学的日子里,还和我一起出门晨跑。
不知不觉中,女儿终于对我吐露了心声——
“妈妈,学习让我喘不过气。”
女儿苦笑着:“我也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可我只要一翻开课本,我就感觉我的脖子被一只手死死掐住了,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看小说时,我才感觉自己还活着。”
“后来小说也看不了了,我就只能用小刀割自己的肉,用疼痛唤醒自己的知觉。”
我听得哽咽,抱紧了女儿说:“对不起,是妈妈把你逼太紧了。”
女儿在我怀里哭出声音:“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的爱让我好痛苦。”
后来,咨询师为我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方案。
我开始尝试着去和女儿做“姐妹”,去接触她喜欢的东西,和她一起看她爱看的小说,带她去上她一直想去的绘画班。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才发现,那些我曾觉得“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有属于自己的深度与内涵。
我接纳了痛苦,接纳了女儿,接纳了一切,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美好。
或者说,不是生活变好了,而是我看生活的眼睛变亮了。
又一个月过去,我的抑郁转为中度,女儿的抑郁则从轻度转为中度。
并且我们两个达成了和解,我不再限制她看小说,但她也不能再伤害自己,学习上面尽力而为,但不能刻意摆烂。
回到学校后,女儿渐渐跟上进度,成绩回归正常水平。
结束方案的那天,我特地飞到咨询师的城市,请她吃了顿饭。
临近分别,咨询师为我写了一首小诗——
你不需要成为战士,
抑郁的寒冬里,最温暖的光,是停止与自我为敌。
允许自己脆弱,就像允许天空下雨;
接纳此刻的迷茫,就像接纳种子破土前的黑暗。
记住:你不是陶碗,无需完美无缺;
你是大地,本就承载万物生生不息。
当你放下“必须改变”的执念时,改变,才刚刚开始。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