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自述:学霸女儿确诊抑郁后,我是如何从暴跳如雷到温和坚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9:03 2

摘要:很少人意识到,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

很少人意识到,每一个抑郁症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濒临崩溃的母亲。

经过医学实证研究与流行病学调查的交叉验证,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

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家庭中,

约有68%的母亲存在中度及以上抑郁症状(数据来源:WHO青少年心理健康全球报告2023)。

这种代际传递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嵌套在家庭系统中的双向情感困境——

当母亲长期处于抑郁状态,

其养育行为中的消极互动模式发生率提升4.2倍(《儿童发展心理学》2022),

形成"情绪感染-应对失能-创伤强化"的恶性循环。

因此,要想解决青少年抑郁问题,其身后的“母亲”角色,是重点关注对象。

接下来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01

"啪!"

玻璃杯在地砖上炸开的脆响刺耳至极。

我攥着女儿的月考成绩单,手微微发抖。

数学67分,物理53分——我那个考试成绩永远年级前十的女儿,这次居然排到了班级倒数。

"这是怎么回事?"

我的声音像淬了冰:"上周家长会老师还说你状态很好,转眼就考成这样?你是不是又熬夜看小说了?"

女儿坐在沙发角落,一动不动,头深深低着。

“我在跟你说话,你到底听没听见?”

我走过去愤怒地拉起女儿的胳膊,女儿疼得浑身哆嗦一下。

我感觉到不对劲,撸开了她的校服袖子。

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小刀割开的疤痕。

“这是什么情况?”

我颤声询问女儿,女儿却一把抽回手,恶狠狠地说:“不用你管!”

我越想越害怕,强制把女儿带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女儿患上了中度抑郁焦虑症

#02

我和前夫是研究生同学,上学期间恋爱,毕业结婚生子,都有稳定工作。

在外人眼里,我个人条件好,工作能力强,老公也上进体贴,几乎是没有缺点的“完美人生”。

直到女儿三岁那年,我在前夫手机里发现了他和异性的暧昧聊天记录。

结婚时的誓言说得有多感人,离婚时的骂声就有多难听。

我带着女儿搬出那个家,住进了我婚前买的一栋小房子。

刚离婚的头半年,女儿每天夜里都会哭醒,管我要“爸爸”。

我只能忍着眼泪哄她睡觉,等她睡着再大哭一场,第二天继续早起工作。

我爸妈觉得我不容易,想让我把女儿送回老家,他们帮我带孩子。

但我不想让女儿成为留守儿童,所以坚持把她带在身边。

“离婚怎么了?我会过得很好,越来越好。”

我对爸妈说。

此后的很多年,我都在往“越来越好”这四个字上努力。

我拼了命的工作,每天加班分析数据,熬夜做策划,终于坐上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工资翻了五倍。

在女儿的学习上,我抓得也非常紧。

每天再累再忙也要检查她的作业,对待不会的难题我能给她讲到凌晨两点。

寒暑假辅导班,周六周天家教课,各种网课更是存满硬盘。

苍天不负有心人,女儿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上了初中以后,更是稳坐年级前十。

“虽然你现在的成绩很好,但妈妈觉得你还可以更好。”

毕竟顶尖的高中就那么一个,竞争肯定激烈,要想十拿九稳,起码也要年级前三。

于是我又给女儿报了个名师辅导。

女儿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可是妈妈,我周末想去上绘画课,我喜欢画画。”

“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要去想,你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进入年级前三。”

我的语气有些严肃。

女儿的头更低了。

事实也证明,现实永远不会一帆风顺。

初二以后,女儿沉迷上了看小说,还是那种男人和男人谈恋爱的恶心小说。

我抓到过好几次,手机也没收了,甚至为了防止女儿买实体书,连零花钱都给她断了。

女儿的成绩依旧一落千丈。

我崩溃了不知道有多少次,吼也吼了骂也骂了,女儿的状态依旧时好时坏。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她还会用小刀自残

送到医院,医生说她得了中度抑郁焦虑症。

在看到检查单的那刻,我整个人都喘不过气,我问医生:

“她从小到大不缺陪伴不缺物质,我连家务都一次没让她做过,她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我到底哪里对不起她了?”

我浑身发抖,咬牙切齿。

医生看着我的表现,居然也让我去精神科检查一遍。

我虽然不理解,但也照做了。

结果出来,我得了重度抑郁

比女儿的中度抑郁还要严重一个等级。

#03

确诊抑郁后,医院给我和女儿都开了药。

我身为妈妈,本该以身作则引导女儿。

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发现我居然已经不知道该怎么样面对女儿。

“我为什么会把日子过成这样,我应该过得很好,比现在更好才对。”

在一个失眠的夜里,我终于忍不住对闺蜜哭诉。

闺蜜第一次见我哭,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冷静下来,干脆给我推荐了个心理咨询师。

我第二天清醒过来,虽然觉得不靠谱,但也不想辜负闺蜜的好心,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联系了咨询师。

在了解了我和女儿的情况后,咨询师给我讲了个故事。

老和尚的破碗

从前有个和尚,每日托钵化缘。

他有一只珍爱的陶碗,某天不慎摔碎。

小沙弥惊慌失措,老和尚却笑道:“它本就是碎片,如今不过回归本相。”

这个故事藏着深刻的智慧——

我们总把“理想自我”当作必须守护的完美陶器,一旦现实出现裂痕,便陷入自我批判。

抑郁的苦,往往执着于“我本该更好”的幻想。

咨询师:

“你之所以会抑郁,就是因为你曾是学霸、名校毕业生、众人羡慕的对象,却唯独在婚姻上碰了壁。

你不想成为自己眼里的失败者,所以在工作和育儿上不愿放松半口气,却物极必反,养出了抑郁的孩子。”

可陶碗从未完美,人生也不需要完美。

#04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抵抗的,终将成为枷锁。”

当我们把抑郁视为敌人,把“完美”当作鞭策自己的工具,反而会陷入更深的困局。

过去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越告诉自己要积极,越觉得疲惫?

直到咨询师对我说了一句话——

生而为人,真正的强大,从不始于对抗,而始于接纳。

就像治水——堵不如疏。

与其时刻保持警醒,不然坦然接受生活的所有不确定性。

三个“微小行动”:走出自我压抑的迷宫

1每天10分钟“呼吸观察法”

找个安静角落,手机调静音。

闭上眼睛,单纯感受呼吸的进出。

当杂念浮现时,默念:“念头来了,我看见你了。”

别追求“完全放空”,我们的目标只是“觉察”。

坚持一个月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在痛苦里,80%是对‘痛苦’的抗拒。

当你开始接纳痛苦,便是痛苦消失之时。

2写“三件不后悔的小事”

睡前用便签纸记录:

今天没对孩子吼叫的10分钟。

忍住焦虑的瞬间。

喝了一杯温水的自我关怀 。

重点不是“成就多大”,而是“看见自己如何活过今天”。

3设定“5%改变目标”

想重返职场?别急着投简历,先做这些:

每周和一位老同事喝咖啡,

整理过去的工作笔记,

对着镜子练习自我介绍。

心理学证明:微小行动积累的掌控感,比空想更能重建信心。

在接受咨询的一个月后,我每天清晨早起去跑步半小时。

活动了筋骨,呼吸完新鲜空气,我回家发现自己对女儿的耐心竟多了几分;

我甚至开始写日记,记录那些曾被忽略的温暖时刻。

女儿把我的改变看在眼里,开始不再抵触吃药,在不上学的日子里,还和我一起出门晨跑。

不知不觉中,女儿终于对我吐露了心声——

“妈妈,学习让我喘不过气。”

女儿苦笑着:“我也知道你都是为了我好,可我只要一翻开课本,我就感觉我的脖子被一只手死死掐住了,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在看小说时,我才感觉自己还活着。”

“后来小说也看不了了,我就只能用小刀割自己的肉,用疼痛唤醒自己的知觉。”

我听得哽咽,抱紧了女儿说:“对不起,是妈妈把你逼太紧了。”

女儿在我怀里哭出声音:“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可是你的爱让我好痛苦。”

后来,咨询师为我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方案。

我开始尝试着去和女儿做“姐妹”,去接触她喜欢的东西,和她一起看她爱看的小说,带她去上她一直想去的绘画班。

在尝试的过程中,我才发现,那些我曾觉得“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有属于自己的深度与内涵。

我接纳了痛苦,接纳了女儿,接纳了一切,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美好。

或者说,不是生活变好了,而是我看生活的眼睛变亮了。

又一个月过去,我的抑郁转为中度,女儿的抑郁则从轻度转为中度。

并且我们两个达成了和解,我不再限制她看小说,但她也不能再伤害自己,学习上面尽力而为,但不能刻意摆烂。

回到学校后,女儿渐渐跟上进度,成绩回归正常水平。

结束方案的那天,我特地飞到咨询师的城市,请她吃了顿饭。

临近分别,咨询师为我写了一首小诗——

你不需要成为战士,

抑郁的寒冬里,最温暖的光,是停止与自我为敌。

允许自己脆弱,就像允许天空下雨;

接纳此刻的迷茫,就像接纳种子破土前的黑暗。

记住:你不是陶碗,无需完美无缺;

你是大地,本就承载万物生生不息。

当你放下“必须改变”的执念时,改变,才刚刚开始。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