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乡村振兴“五线谱”奏响共同富裕新乐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8 08:45 2

摘要:春日的成武县,麦浪翻滚,机械的轰鸣声在田间回荡。民宿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数字大屏前,新农人正熟练地操作着智慧农业系统……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背后,是成武县以“产业、生态、文化、人才、治理”五线谱奏响的时代强音。

春日的成武县,麦浪翻滚,机械的轰鸣声在田间回荡。民宿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数字大屏前,新农人正熟练地操作着智慧农业系统……这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背后,是成武县以“产业、生态、文化、人才、治理”五线谱奏响的时代强音。

产业振兴:特色种植转动大产业

“家人们看,我家的香油拉丝那么长了还不断!”在永昌街道李六村的香油直播间,李圣令正展示着传统石磨工艺。李六香油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去年,永昌街道通过“跨村联建”将李六村和水口村联合起来,建设了芝麻种植产业园。通过统一采购农资、共享销售渠道,每年为农户节省成本约2万元。如今,这里已形成年产4万斤芝麻、生产15吨香油的产业聚集区,带动两村65户种植芝麻,并为19位村民提供了固定就业岗位。

李圣令介绍说:“以前是找客户卖产品,现在是订单式销售,轻松多了。”依托县镇销售平台,李六香油品牌知名度提升,销量显著增长。

成武县的产业振兴棋局远不止于此。九女集镇的千亩智慧大棚里,传感器实时监测作物生长,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浇水施肥,年产优质蔬菜1.2万吨。大田集镇的大蒜从种植到深加工,一颗大蒜衍生出黑蒜胶囊、腊八蒜等18种产品,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党集镇的“辣椒红链”模式,使农民亩均收益提高至6000元。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19个特色产业村中有3个跻身“国字号”示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真正让“土特产”长成了“摇钱树”。

生态赋能:擦亮美丽乡村底色

在成武县汶上集镇徐庄村的街道上,村民徐福太积极参与村内治理,清扫村庄内外及街道两侧。“我的任务就是保持街道整洁,自己心情也舒畅。”徐福太说。

汶上集镇对村内的三堆、生活垃圾、墙挂、树挂、小广告进行了清理,并组织验收工作小组对各村进行逐一验收。村庄环境整洁有序,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九女集镇袁阁村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通过劳动积分兑换面粉,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袁阁村村干部刘西云说。

近年来,九女集镇以“干”为本,以“实”为基,全力推进环境治理、美化亮化及产业发展,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南鲁集镇采用“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将基层党建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通过“干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响应”的工作机制,积极动员村民参与人居环境、路域环境整治,清理集贸市场违规搭建、摆放,清除墙面涂鸦、小广告,整治庭院内外及房前屋后环境,绿化美化,并重点整治河道沟渠、村内道路脏乱现象,营造了全民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随着“绿满乡村”行动的推进,全县新建污水处理站12座,改造厕所1.2万户,乡村绿化率达42%,真正实现了“颜值”与“价值”的双提升。

文化铸魂:留住乡愁孕育新风尚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建设,更是精神上的塑造。良好的乡风既是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也离不开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的有力推动。

春节前夕,白浮图镇的一场“村晚”让整个村庄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歌舞声与观众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文化画卷。白浮图镇安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修峰自豪地介绍:“从2016年开始,我们村的‘村晚’已经连续举办了8年。通过文艺活动,乡村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晁爱梅是本次“村晚”的参与者、演员,同时也是基层文化宣传队的一员。她不仅参与了活动的全程策划,还与姐妹们共同排练了两个节目。她表示:“我们队平时演出讲的是奉献,通过文艺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现在的新变化,虽然累,但很快乐。”

近年来,成武县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组织了3000余名文艺爱好者,成立了300余支文化宣传队。这些宣传队活跃在成武县的各个村落,为村民们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文化与文明被送到了基层,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乡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党集镇凤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好媳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家风带动民风,促进乡风建设,累计表彰了230人次的先进典型。同时,社区还创新实施了“乡村文化能人”培育工程,组建了秧歌队、书画社等120余支文艺队伍,年均举办“村晚”“非遗展演”等活动200余场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只有抓好乡村文明建设,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才能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创新,乡村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振兴:归雁经济激活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成武县积极推行“归雁兴成”计划,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与创业孵化措施,成功吸引了超过1200名青年才俊返乡创业。

怀揣创业热情的退役军人董传奇,返乡创办了梦尼娅服饰有限公司。得益于汶上集镇服装加工产业的集群效应以及县镇提供的全方位帮扶政策,公司规模日益壮大。汶上集镇建设了返乡创业孵化园,帮助像董传奇这样的青年创业者,协助企业在加工、技术、品牌、销售等领域实现分工与协作,推动服装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如今,梦尼娅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1300万元固定资产、带动500人就业、年纳税额超过60万元的规模企业。

该镇铜庙村有志青年王广阔投资了两家服装厂,并在大周村、丁古刘庄村、马阁村等五个村庄增设了五个加工点,成功为数百名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年服装加工量达300万件,为工人带来了年均2万余元的收入。

孙寺镇建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库”,吸纳了84名农业技术员、电商运营等专业人才,为草莓种植基地提供全链条技术指导。此外,成武县深化与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了4处科技小院,并创新开设了“田间课堂”,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达1.2万人次,成功将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17项前沿技术落地推广,使得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治理振兴:小网格托起大民生

一个紧急按键,迅速唤来了对急症老人的全力救治。“多亏这个救命键!”生活在大黄楼幸福园里的黄昌伦老人说。“早晨我去卫生间方便,突然感觉头晕眼花,当时就想着这下算是交代了。情急之中我挣扎着按下卫生间里的呼救设备。”幸运的是,老人所住的幸福园是该县实施“晚霞红光”养老享老四级模式的村级养老幸福园,该园不仅各种基础设施齐全,还与村卫生室捆绑在一起。

得益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劲推动,成武县大力推进“晚霞红光”养老模式,并对社区(村庄)卫生室进行提质升档,让城乡医疗从“医疗服务”向“健康管理”转变,让群众养老向享老蝶变,将养老与医疗相结合,迈入医养结合城乡服务快车道。

一次扫码,解决群众日常生活大难题。城盛豪庭小区居民王成海通过扫描“码上有事马上办”平台二维码,向小区反映了电动车充电难题。小区党支部书记于翠平迅速联动物业,组织规划,仅用10天便建成了可容纳80辆电动车的充电区。“现在小区不仅美观啦,充电更方便了!”王成海满脸笑意地指着小区里崭新的充电棚说道。

从“民声”聚焦“民生”,从“民意”迈向“满意”,社区居民参与热情高涨,民生难题解决愈发顺畅,居民身份也由提出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以前邻里间因小事时有争吵,现在大家的关系和谐了。”网格员刘亦文说。

汶上集镇试点“数字乡村”平台,通过“云喇叭”“智慧安防”等系统提升治理效能,相关经验获全省推广。天宫庙镇创新成立“乡贤调解室”,邀请退休干部、资深教师等贤达参与村级事务,有效调解邻里纠纷,赢得群众高度认可。

近年来,成武县创新推行“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县划分村级网格986个,配备专职网格员1200余人,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98.5%。

菏泽日报 记者 王重庆 通讯员 张天峰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