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安前锋区桂兴镇春木村,有一处藏着历史密码的山坳,这里静静躺着两口水井,它们可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 “老宝贝”!这两口水井位于赭红色的崖壁之下,相距仅仅三米,就好像一对默默守护岁月的好兄弟。
在广安前锋区桂兴镇春木村,有一处藏着历史密码的山坳,这里静静躺着两口水井,它们可是有着三百年历史的 “老宝贝”!这两口水井位于赭红色的崖壁之下,相距仅仅三米,就好像一对默默守护岁月的好兄弟。
井台是用条石精心砌成的,其中井 1 长 1.3 米、宽 1.03 米 ,别看它 “个头” 不大,井水至今都清冽得很。更让人惊喜的是井后壁上的题刻,“吉地发祥远,醴泉吐秀长”,这几个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再看落款,是道光十四年,也就是 1834 年。这题刻可不简单,上面详细记载着王氏家族从楚北道千里迢迢迁居到这儿的历程,就像一部小小的家族史书。
想要更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就得翻开《王氏族谱》了。族谱里清楚地写着,在 1700 年,王仁杰、王仁信兄弟俩从湖北麻城出发,一路上风餐露宿,经过好多地方,最后才在白龙洞这个地方落下脚来。他们对这里的山水很满意,就把新家命名为 “屏山”,后来这儿又改名叫王家湾,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这两口水井,可不仅仅是提供生活用水的地方,它们更是王氏家族扎根这片土地的象征。题刻里那句 “蒙息安插斯土”,读起来能感受到先辈们在异乡的那种谦卑和对新生活的期待,这里面藏着他们在陌生地方生存下来的智慧 。
时间再往前推,回到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年代。那时候的四川,真可谓是历经磨难,战火纷飞、天灾不断,还有各种疾病肆虐 ,人口数量就像坐了滑梯一样,急剧下降。原本有 500 万人口的繁华之地,短短时间就锐减至 50 万 ,整个四川大地变得满目疮痍。
康熙皇帝一看这情况,心里急坏了,赶紧下了一道《招民填川诏》。这道诏书就像一个信号,拉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大移民运动的序幕。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的百姓,虽然舍不得自己的家乡,但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还是咬咬牙,背井离乡,踏上了前往四川的艰难之路。
广安新发现的双水井,就是这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历史的一个小小见证。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史官,静静地记录着当年王氏家族迁徙的艰辛与坚持。
如今,如果你在四川街头随便拉住一个人问问祖籍,说不定就会有新发现。据统计,现在四川人中,62% 的祖先都是从外省迁过来的。在众多移民中,湖北麻城孝感乡的影响力特别大,那里的 “高坎堰”“鹅掌大坵”,成了好多四川家族寻根问祖的重要地标。
在网上,关于 “湖广填川” 的讨论热度一直很高。有网友晒出自己家族的故事,说自家祖先是 1720 年从广东五华入川的,到现在已经传了九代,入川的祖墓还保存得好好的;还有网友说自己的先祖是从湖南宝庆府来的,姓唐,现在在广安武胜县及乐至县,家族人口都有千余了。这些来自网友的分享,就像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慢慢拼凑出了当年那场大移民的真实画面 。
广安双水井的发现,就像给 “湖广填川” 的研究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以前,学者们研究这段历史,大多只能靠着民间的族谱和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 ,虽然也能从中了解不少信息,但总觉得差点 “实锤”。这次双水井题刻的出现,那可太关键了!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入川的时间是 1700 年,走的是楚北道,还详细记录了王氏家族在这里的发展。这些信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 “湖广填川” 历史研究的新大门,让我们能更准确、更直观地了解当年那场大迁徙。
王氏家族从楚北道来到广安,不仅带来了新的人口,还带来了荆楚文化。当这些外来文化和巴蜀本土文化碰撞在一起,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从双水井就能看出这种文化交融的痕迹,选址的时候,选在背山面水的地方,井的形制是用条石砌筑 ,这些都体现了移民们对风水的讲究,这可是荆楚文化的一部分。再看题刻里提到的 “醴泉”,这两个字可不简单,它饱含着移民们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这片新土地上,他们努力保留着家乡的文化印记,同时也慢慢融入当地文化,双水井就是这段文化交融历史的最好见证 。
回望三百年前,湖广填川的移民们挑着扁担,带着族谱和浓浓的乡音,毅然决然地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在荒草丛生的地方搭建房屋,在贫瘠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用汗水和毅力重建家园。这种敢闯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像深深扎根的树根,逐渐塑造了今天四川人的性格。
如今走在四川的大街小巷,你能真切感受到四川人的开放包容。不管你来自哪里,四川人都能热情地接纳你,和你一起摆龙门阵,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工作中,他们吃苦耐劳,就像当年的移民先辈一样,不怕困难,努力打拼。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四川人的血液,成为四川文化的一部分 。
广安双水井的发现,就像一盏明灯,让广安在湖广填川研究中变得格外重要。越来越多的四川人受到影响,开始热衷于通过族谱、祖墓这些家族的 “宝贝”,去寻找祖籍。在网上,有很多四川人分享自己寻根的经历,有的找到了几百年前的祖籍地,看到了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激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和失散多年的宗亲取得联系,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
这种寻根热,可不只是简单地追溯历史,它更像是一场心灵的回归。通过寻根,四川人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家族的传承,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家族的力量,增强对家乡、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如今,双水井早已成了当地的 “网红打卡地”,不仅有学者带着专业工具来研究,还有很多普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站在井边,抚摸着那些古老的条石,听着当地人讲述先辈们的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移民岁月 。
从麻城到广安,从楚语到川音,移民们留下的不仅是几口老井,更是一种文化基因。当我们俯身舀起清凉的井水,掌心的温度里,或许还藏着三百年前先祖们跋涉的汗水与希望 。
来源:三界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