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对等关税”拉开了百年一遇的世界关税贸易战,全球股市集体大跌,昨天A股市场跌幅超过10%的公司超过3000家。
01
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对等关税”拉开了百年一遇的世界关税贸易战,全球股市集体大跌,昨天A股市场跌幅超过10%的公司超过3000家。
港股的腾讯下跌12.54%、阿里下跌18%,小米下跌超过20%。
突然感觉一下子又回到了2020年疫情爆发的3月份,想起巴菲特说的活久见!
橡树资本的霍华德在4月4日接受彭博社访谈说: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见过最大的一次环境转变,我们不可能预知到过热的市场何时冷却,也不可能知道市场何时止跌和上涨。
不过,虽然我们不知道将去向哪里,但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那么,我们现在究竟身处何方?
现在的市场是刚刚开始?还是最恐怖的阶段已经到头了?接下来的出口会不会全部熄火,公司是不是要倒闭?
其实,我觉得在市场大跌的时候,最大的悲哀还不是亏钱,而是侵蚀掉投资人、企业家的信心,甚至破坏他的格局。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思考。
我从2018年中美关税战和中国应对措施,来看2025年的世界关税贸易战,以及未来我们可能推出三类刺激政策。
02
这一次的行情,让很多人联想到2018年-2019年特朗普1.0时期对中国发起的三次关税冲击。
第一波是2018年3月23日-6月15日。
特朗普签署备忘录拟对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涉及340亿美元,主要针对机械、电子。
上证指数从3200点跌至3000点,累计跌幅7.4%,单日最大跌幅3.4%(3月23日)
第二波是2018年6月19日-9月25日。
美国宣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涉及半导体、化工。
上证指数从2900点跌至2700点,累计跌幅8%,6月19日单日重挫3.8%,引发股权质押危机。
第三波冲击是2019年5月6日-9月2日。
特朗普宣布把第二波关税从10%上调到25%,消费品的综合税率也上调到25%。
上证指数累计下跌5%,但部分行业出现逆势反弹。
很多人都担心,我们会不会还面对两波关税加码?
2025年和2018年最大的区别在于2018年是中美之间的博弈,2025年是全球博弈,一步到位,我个人判断很难再出现第二波的冲击。
但出口依赖型行业,比如电子(-30%)、机械(-25%)、纺织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以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公司苹果为例,中国供应链五大家上市公司,在上周末除了京东方外,都已经跌停了。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对华加征关税将使苹果公司每年增加约85亿美元的成本。
目前苹果90%的手机在中国组装,这意味着,苹果将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自行消化关税成本,还是将其转嫁给消费者。
在美国,最便宜的机型iPhone 16的标价为799美元,如果苹果向消费者转移成本,手机的售价可能会上涨43%到1142美元。
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里,就通过对大量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希望美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迁回美国或墨西哥等国家。
但苹果靠着游说“关税将损害美国企业,利好韩国三星电子等国外竞争对手”争取到了豁免,这次会不会再次游说成功呢?
人生永远都在经历中成长,我们回顾2018年中美贸易战,在2025年美国发起世界关税贸易战中,我总结核心关键看三个:
03
第一、中国等国的反制措施:
在2018年的贸易战中,中国对美农产品、能源加税,主动减少美农产品进口,转向巴西、阿根廷,内需消费、科技平替等局部受益,但是对整体市场效果不大。
同样,2025年我们率先推出了反制政策,在现行适用税率基础上,对美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从反制行业看,主要是农林牧渔行业受益,股市也出现了农业股大幅度上涨的情况。
但是,反制措施还不足以扭转股市和经济,必须要有对冲的经济政策。
第二、中国的对冲政策。
这方面影响最大而且最直接,主要有三类。
1、货币政策:降息、降准。
央行最近一个月都在说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和可能,但是我很奇怪,为什么还不出手?在等什么?是在等美国出招之后防守反击?
2、财政政策。
2018年是通过推动基建投资增速从上半年的7.3%回升至年底的9.5%,带动GDP增速企稳。
2025年推动长期产业基金投向科技等行业的投资政策、消费补贴.....
3、市场政策:平准基金,汇金入市,公司回购。
在昨天下午14:31分,中央汇金公司开展稳市操作,沪深30ETF基金成交量突然放大了10倍,从平时20多亿的成交量一下子放大到了243亿,明显就是国家队出手。
富时A50期指在下午5点之后开盘继续走高,涨幅扩大到2.6%。
04
第三个要看的,就是目前市场上蔓延的恐慌情绪。
我多次和大家分享过,成功投资者的三大能力模型:企业经营价值分析能力、企业价值评估能力、投资者情绪管理能力。
有时候,情绪往往会影响前两者能力的发挥,导致做出非理性决策,昨天A股和港股的暴跌,很难说没有悲观的情绪放大了实际的影响。
在4月6日,商务部召开了美资企业圆桌会,特斯拉、GE医疗、美敦力等20余家美资企业代表参会。
这个态度就是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对待外资的政策依然不变。
还有就是人民日报在昨天开盘前发布的《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难得的对市场提前进行了情绪管理,这也是目前市场最欠缺的地方,但可能很多人没有看。
我在以往投资中,主要通过卡尼曼和阿莫斯的【行为经济学】和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做情绪管理,修正非理性偏差,强化理性决策。
带着这两个思维模型,我们看这篇重磅发声在传递什么信息?
05
一、锚定效应与框架效应。
通过关键数据和风险标签化,比如强调“对美出口占比降至14.7%”、“内销占比75%”等数据,把房地产、地方债等风险描述为“已收敛”、“有效控制”,消解复杂风险的不可知性,缓解群体对系统性风险的想象空间。
将投资者注意力从短期关税冲击(负面锚点)转移到长期结构性优势(正面锚点),削弱损失厌恶心理。
同时,反复提及“国际机构上调中国增长预期”、“华尔街视中国为避风港”,利用群体对权威机构的盲从心理,将“中国确定性”植入集体意识,替代市场对美方政策的焦虑。
然后是框架重构:文章用“中国经济是大海而非小池塘”的比喻,重构风险认知框架,将外部冲击描述为“可承受的狂风骤雨”,而非“系统性崩溃”,缓解恐慌性抛售倾向。
再通过“新兴市场合作潜力”、“内需消费增长”等趋势描述,暗示未来资金流向的“正确路径”,促使投资者跟随政策导向的“群体选择”,减少逆向操作。
二、过度自信与可得性偏误的平衡。
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创新突破、房地产、地方债的风险缓释的具体案例,对冲市场对关税负面新闻的过度关注,用权威性简化复杂信息,快速统一群体认知,阻断恐慌情绪的病毒式传播。
同时,明确政策工具箱(降息、财政扩张)的“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能力,暗示政府干预的确定性,降低投资者因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非理性避险行为。
三、禀赋效应与长期主义引导。
官方内容里承认“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强调“预案充足”、“政策富余量”,预先降低群体对负面事件的“心理落差”,避免“黑天鹅”事件后的情绪崩塌。
通过强调“超大规模市场”、“内需潜力”的中国独有禀赋,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现有资产的长期价值,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这就是一个“风险可控—政策有力—未来可期”的认知框架,也是引导资本要流向与国家战略协同的领域。
市场大跌,最大的悲哀不是亏钱,而是侵蚀掉一个投资人的信心,破坏他的理性和格局。
人生漫长,但是经历不等于经验,我们从经历中萃取出经验,指导未来,才不会在厄运中死循环。
在2018年,基建加码通过“补短板+稳投资”双轮驱动,重点布局铁路、特高压、城轨等领域,配合专项债与融资松绑,有效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
2025年的关税博弈从“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卡位战”,短期出口链承压,但政策驱动的国产替代(如半导体设备、AI算力)和内需升级(医疗、新消费)会成为长期主线。
谢锋大使在回应中美关税问题的时候,引用了伟人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贸易战的终章早已写在历史的预言中,所有试图阻挡文明交融的壁垒,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来源:单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