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在路上遇见长辈,应主动上前问好,如果长辈没有事情吩咐,我们就自觉恭敬地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这里的“疾”和“趋”都有小步走过去的意思,是一种古礼。
【原文】
Lù yù zhǎng jí qū yī
路 遇 长 疾 趋 揖
zhǎng wú yán tuì gōng lì
长 无 言 退 恭 立
qí xià mǎ chéng xià chē
骑 下 马 乘 下 车
guò yóu dài bǎi bù yú
过 犹 待 百 步 余
zhǎng zhě lì yòu wù zuò
长 者 立 幼 勿 坐
zhǎng zhě zuò mìng nǎi zuò
长 者 坐 命 乃 坐
【德解】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在路上遇见长辈,应主动上前问好,如果长辈没有事情吩咐,我们就自觉恭敬地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这里的“疾”和“趋”都有小步走过去的意思,是一种古礼。
“揖”就是很恭敬地拱手行礼,就像甲骨文的“人”字所表现的那样。
“人”的甲骨文与拱手礼
我国古时候标准的礼仪是拱手礼,行拱手礼时,首先双手在胸前抱拳,然后面向行礼的对象弯腰,双手保持抱拳动作,同步在胸前从内向外画一个圆,圆的最下端以不低于小腹为准。
画圆后,双手仍然抱拳,回到胸前的起始位置,同时身体直立。
人的身体分阴阳,男左女右为阳,男右女左为阴。
在行拱手礼的过程中,手势语言会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平时人与人之间行礼时,以阳侧手在外(男左女右);当向古圣先贤以及去世的人表示礼敬时,以阴侧手在外(男右女左),以合于阴阳之理。
以前,交通不像现在这样拥挤,人也没这么多,所以见到长辈时小步快走到跟前问候是一种礼节,以示尊重。
现代社会环境,难以做到古人的这种礼仪,但是看到长辈,恭敬地让于一旁或打声招呼还是应该的。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古代,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自觉等到长者离去约百步之后,自己方才动身离开。
在现代社会,我们虽然难以做到古人的“过犹待,百步余”,但只要我们的心里装有长者优先这个基本礼仪观念,自然就会把自己的言行规范在礼德礼仪之中。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长辈站着,晚辈就不要自行就座;长辈坐定以后,招呼你坐下,晚辈再迅速稳妥地就坐,然后恭敬地待命或者聆听。
中国传统教育在对待长辈的问题上,一直都强调长幼有序,敬老尊贤。
长者是生命的启承者、精神的引导者、学问的监护者、经验的传播者、纠偏的权威者,他们不会因为年龄高而失去光华,也不会因为身体衰老而失去尊严,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尊长者就是尊自己的道理。
【故事】
张良纳履
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汉朝建立以后被封为留侯,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先曾经在韩国任过宰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之后,张良决定刺杀秦始皇复仇,但是并没有成功。
秦始皇下令捉拿他,张良流落到下邳,躲避官兵。
有一天张良在下邳圯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身着粗布衣裳的老人,老人走到张良身边,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面,然后命令张良说:“小子,下桥去把鞋子取回来!”
张良很是惊愕,心里升起了怒火,但是看他太老了,就强忍怒火,走到桥下面,将老人的鞋子取了回来。
没想到老人又命令说:“给我穿上!”张良于是跪着为老人穿上了鞋子。
没想到,老人一甩脚,又故意把鞋子掉到了桥下,还是命令张良下桥去取鞋,张良这时也不生气了,走到桥下,又把鞋子取回来,再给老人穿上。
结果,刚穿好,老人又把鞋子掉到桥下去了,张良二话没说,又下桥取回来,再次给老人穿好。
这一次,老人舒舒服服地穿上了鞋子,笑着离开了。
张良感到老人的气度不凡,大感惊异,于是就一直目送着老人,看他要去哪里。
老人走了一里路,又折返回来,端详着张良说道:“你这小子是个可教之材,五日后天刚放亮的时候,你与我在这个地方再相见吧。”
张良很是欣喜,恭敬地跪地行礼,答应了。
第五日天刚亮的时候,张良就到了桥上,却发现老人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老人生气地说道:“与老人家约定日期见面还要迟到,这是为什么呢?再过五日,你要早些来这个地方等着我!”
然后老人就自顾自离开了。又过了五天,张良在鸡鸣之时就前往约见的地方,老人依旧已经先于张良来到桥上面了。
老人再一次发了怒:“还是迟到了,这又是为什么?过五天你要更早出现在这里!”
又过了五天,张良没等到长夜过半就到了桥上,过了好一会儿,才等到老人家。
老人家面露喜色地说:“就是应该如此啊”,说着递给张良一卷书,说:“读好这卷书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之后你会发迹,十三年后你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老人便离去了。
待到天亮之后,张良再次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感到自己遇到了特殊的师缘,于是把这本书当作宝贝,经常诵读,终于成为一位“智囊”型的杰出人才。
后来,天下反秦,张良帮助刘邦创立了汉朝,自己也被封为留侯。
在与黄石公约定的十三年后,张良正好随汉高祖路过济北,于是按照老人所说的地方去寻找,只得到了一块黄石。
张良修建了一座祠堂将黄石供奉起来,直到张良去世,这块石头随着他一同入了葬。
——选自《德解弟子规》, 2018年出版,第112—120页
来源:大自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