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养老院院长:好的团队,不是管出来的,是带出来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8:55 2

摘要:在养老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我见过太多养老院院长被团队问题困扰:护理员流动性大、新员工上手慢、部门间推诿扯皮、服务质量难以稳定...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不是缺钱缺人,而是院长缺少带团队的"巧劲"——那种既不用高压手段,也不靠空洞激励,而是通过科学方法让团队自发高

作者:万仁涛(河南青椿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全文约4100字,建议收藏阅读

在养老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我见过太多养老院院长被团队问题困扰:护理员流动性大、新员工上手慢、部门间推诿扯皮、服务质量难以稳定...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不是缺钱缺人,而是院长缺少带团队的"巧劲"——那种既不用高压手段,也不靠空洞激励,而是通过科学方法让团队自发高效运转的领导智慧。

真正厉害的养老院院长带团队,就像老农种地:不是一味蛮力耕耘,而是懂得看节气、施肥料、修枝叶。他们深谙带团队的关键点——"团队状态决定服务质量,工作习惯影响长期效能,流程通畅保障基础运行,能力提升应对变化挑战,愿力激发创造超额价值"。下面结合一线实践,分享五个能落地的"巧劲"方法。

调状态:先当"心理按摩师",再做管理者

去年接手城郊一家养老院时,我发现护理部氛围压抑得像梅雨天——护理部主任总板着脸批评护工,稍微年轻一点的护工私下抱怨"每天像机器",甚至有人偷偷抹眼泪。这让我意识到:养老团队的特殊性在于,服务对象是脆弱群体,员工情绪会直接传递给老人;若团队状态低迷,再好的制度都是空文。

我的第一步是做"状态观察员"。连续三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在走廊听护理员聊天,在食堂看她们吃饭时的表情,在值班室留意她们的闲谈内容。很快发现三个关键点:新人觉得"学不到东西",老员工抱怨"活越来越累",所有人对院长的评价都是"要求严但关心少"。

于是我调整了晨会形式——取消机械的"昨日问题通报",改为"三分钟分享":让护理员轮流说说"今天最想感谢的人""昨天服务中暖心的事"。起初有人尴尬,但坚持两周后,一位阿姨红着眼眶说:"昨天给张奶奶梳头,她突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比我亲孙女还亲'。"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渐渐激起了团队的价值共鸣。

更关键的是"非正式沟通"。我取消了只在办公室谈工作的惯例,转而推"咖啡时间":每天下午三点,端着保温桶装的自煮银耳羹,到各楼层和护理员边喝边聊。有次在失能区,听到护工小王嘟囔:"翻身垫太硬,老人皮肤受不了,但我们又不敢随便换。"我当场记下来,三天后带着样品回来征求意见,还让她参与采购比价。这件事让她觉得"自己的话被当回事",后来成了楼层最主动提改进建议的人。

调状态的本质,是把团队从"被动完成任务"带到"主动投入情感"。现在这家养老院的晨会上,经常能听到护工分享:"李爷爷今天终于肯喝粥了,我用了他孙女的照片哄他""王奶奶教我织毛线,说要把围巾留给孙子"。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任何绩效考核都更能凝聚人心。(这些养老运营学习资料,能帮您迅速理清思路、规范运营

养习惯:把"应该做"变成"自然做"

新院长最头疼的莫过于"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昨天刚强调"喂饭要坐直",今天就有人图省事让老人半躺着;前天培训过"翻身间隔两小时",后天查房发现有的老人四小时没动过。这背后是工作习惯没有固化——员工不是故意犯错,而是没有形成"肌肉记忆"。

我的方法是"拆解-示范-强化"三步走。以最基础的"卧床老人护理"为例:首先把流程拆成12个具体动作(检查床单平整度、摇高床头30度、测试食物温度、喂食速度每口不超过15秒...),然后带着骨干护士逐项演示,最后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护理操作流程"培训课件,每页只讲一个动作,配步骤图和常见错误提醒。

但光有培训课件不够,关键是"养成闭环"。我们在每个楼层设置"习惯打卡墙",把最重要的5个动作(如"操作前洗手""喂食后拍背""交接班口述重点")做成可视化图标,员工完成一项就在对应格子里贴颗星星。每周五统计,满20颗星的奖励一包护手霜(护理员最需要的实用物品)。有位阿姨开玩笑:"我现在闭着眼都知道先调床头再铺毛巾,不这么做反而别扭。"

对于新人,我们推行"影子跟岗制":新护工入职头三天,不是坐在教室听课,而是跟着资深护理员全程学习——从早晨帮老人洗漱到晚间测血压,全程记录"师傅"的操作细节。有位90后姑娘跟岗时发现,师傅每次给失智老人穿衣服前,都会先轻声说"咱们换件漂亮衣服出门散步啦",后来她把这个小技巧写进自己的"跟岗笔记",现在已经成为楼层的"沟通小能手"。

习惯养成的秘诀是"降低难度+及时反馈"。比如要求"护理记录半小时内完成",我们就把表格简化成勾选项;要求"每周学习一个照护技巧",就利用午休时间播放10分钟微课视频。当这些小习惯积累起来,团队的专业度自然水涨船高——现在这家养老院的护理差错率下降了60%,老人家属的投诉量减少了近一半。

通流程:让"各扫门前雪"变成"接力赛"

养老院的运转像一台精密仪器:医疗组要记录老人的服药反应,护理组要根据医嘱调整照护方案,餐饮组需根据健康状况定制餐食,后勤组要保障设施安全...但现实中常出现"信息断层":医生开的饮食禁忌,护理员不知道;前台登记的家属需求,楼层没接到通知;维修班修好的扶手,护理组没被告知不能用。

我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三张清单一张表":第一张是"责任清单",明确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责(如护理员负责基础照护,但不用处理医保报销);第二张是"协作清单",列出需要跨部门配合的事项(如老人突发病情时,护理员5分钟内通知医生,同时告知家属联络人);第三张是"禁忌清单",把常见的错误操作(如自行给老人加药、用湿拖把擦电器插座)列出来,全员签字确认;最后是一张"每日交接表",包含老人当日状态、待跟进事项、需特别注意的问题,必须由交班人和接班人共同签字。

举个例子:之前有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护理员不知道医生调整了降糖药剂量,按旧习惯准备了甜点心,差点引发低血糖。后来我们优化了流程——医生开完医嘱后,第一时间在"协作群"里@护理组长,组长打印出简版用药说明贴在老人床头,同时口头告知当班护理员;餐饮组根据医嘱调整餐食,把点心换成无糖燕麦饼干,并在送餐时口头提醒"这是医生建议的"。现在这类问题再也没有发生过。

流程通畅的关键是"简单+可视化"。我们把复杂的制度转化成墙上的流程图(比如"老人跌倒处理流程"用箭头标明:发现→评估意识→呼叫医生→固定伤处→通知家属),把重要的信息汇总成电子看板(在大厅显示屏滚动显示当日重点关注老人、设备维修进度、家属来访预约)。有位老院长参观后说:"你们这叫'把脑子里的东西搬到墙上',员工不用记就能照着做。"

当流程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团队的效率自然提升——现在这家养老院的日常事务处理时间缩短了40%,突发情况响应速度提高了3倍,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从"互相扯皮"变成了"主动补位"。

赋能力:让员工"越干越值钱"

很多养老院存在"新人留不住,老人没成长"的困境:新护工学不到系统知识,干几个月就跳槽;老员工重复基础工作,觉得"没奔头"。其实团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看到未来"。

我们的做法是搭建"三阶成长通道":基础层(入职1年内)重点练"基本功",通过"师徒制+每月技能考核"确保操作规范;进阶层(1-3年)培养"多面手",鼓励考取保育员、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表现优秀的可以竞聘护理组长;管理层(3年以上)着重"带团队",选拔有潜力的员工参加管理培训,学习排班协调、员工激励等技能。

但赋能不能只靠上课,更要"在工作中学习"。我们有项特色活动叫"案例复盘会":每周选一个真实服务场景(比如"老人拒绝洗澡怎么办""家属质疑护理不到位如何沟通"),由当事员工讲述经过,大家一起分析"当时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有次讨论"失智老人夜间游走"的案例,一位阿姨分享:"我试过在走廊放他喜欢的旧收音机,开着轻音乐他就坐下来听了。"这个经验后来被整理成《特殊老人个性化照护小妙招》,全院推广。

我们还设立了"技能积分银行":考取证书加20分,提出有效改进建议加5分,带教新人满3个月加10分...积分可以兑换带薪休假、护理用品或外出学习机会。有位50多岁的阿姨靠着积分攒够了去省里参加养老护理高级研修班的名额,回来后成了院里的"技术顾问",连年轻人都爱找她请教。

更重要的是,让员工感受到"能力提升被看见"。每月我们评选"服务之星",不是看资历,而是由老人和家属匿名投票——得票最高的阿姨,照片会被挂在院里的"星光墙"上,旁边写着她的服务金句。有位阿姨说:"以前觉得自己就是个干活的,现在才知道,咱们的经验真的能帮到别人。"

当员工发现自己不仅能把活干好,还能越干越专业、越干越受尊重,团队的稳定性自然增强——现在这家养老院的员工平均在职时间超过2年,骨干护工的留存率达到85%。

激愿力:点燃"我要做好"的内驱力

最持久的团队动力,从来不是靠扣工资或发奖金,而是唤醒员工内心对这份工作的认同感。我曾问过一位在养老院干了8年的大姐:"为什么愿意留这么久?"她想了想说:"每次看到老人拉着我的手说'闺女,我等你来',就觉得这活儿再苦再累都值。"

为了让这种温度转化为持续的动力,我们做了三件事:一是讲好"老人故事"——每月整理一本《温暖的瞬间》,记录护理员与老人的互动(比如"小刘发现王爷爷总摸口袋,原来是想给重孙攒糖纸""张阿姨学会用方言和失智老人聊天后,老人吃饭香多了"),在晨会上朗读,让大家记住自己工作的意义。二是设计"微小成就"——给每位护理员发一本《服务记录册》,让他们自己记录"今天帮助老人完成了什么"(比如"陪李奶奶看了30分钟老电影""教会王爷爷用微信和孙子视频"),月底汇总成"个人服务勋章墙"。三是连接"更大价值"——组织员工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比如教老年人用手机、举办健康讲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经验不仅能服务本院老人,还能帮助更多人。

有位90后护理员原本只是为了"过渡"才来工作,但在参与了社区助老活动后,她主动申请参加了老年心理学培训,现在成了院里的"心灵陪伴专员",专门负责和失独老人聊天。她说:"以前觉得这就是份工作,现在才明白,咱们是在守护别人的晚年尊严。"

激愿力的本质,是让员工从"为生存工作"转变为"为意义工作"。当我们把"照顾老人"这件事,升华为"传递温暖""守护尊严""创造价值",团队自然会迸发出超乎想象的热情——现在这家养老院的员工主动加班率下降了(因为效率高了),但自愿留下来陪老人过节的却多了;投诉少了,但收到老人手写的感谢信却翻了倍。

养老院的团队管理,从来不是简单的"管人",而是"带心"的艺术。真正厉害的院长,不会把自己当成监工,而是团队的"教练""伙伴"和"引路人"。他们用调整状态的巧劲让团队有温度,用养成习惯的巧劲让工作有标准,用通畅流程的巧劲让运转有秩序,用赋能成长的巧劲让成员有奔头,用激发愿力的巧劲让每个人找到意义。

来源:用心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