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之死不是“黑天鹅”事件,而是美国政治极化的必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22:08 3

摘要:2025年9月10日,美国犹他州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枪杀案。号称美国杰出的保守派青年领袖,被外界誉为将来最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的 查理·柯克在大学演讲时中枪身亡,年仅31岁。

2025年9月10日,美国犹他州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枪杀案。号称美国杰出的保守派青年领袖,被外界誉为将来最有可能成为美国总统的 查理·柯克在大学演讲时中枪身亡,年仅31岁。

现场视频显示,在一声枪响之后,柯克颈部中弹 应声倒下,现场观众四散奔逃。事后调查发现,枪手是在大约180米外的一处屋顶开的枪,一枪毙命。

此案迅速成为全美政治与媒体舆论的焦点,犹他州州长将其称之为“政治暗杀”。特朗普专门发文悼念,并称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他还下令全美降半旗,纪念柯克。而副总统万斯则亲自前往犹他州为柯克抬棺,并使用“空军二号”将柯克的灵柩带回了他位于凤凰城的家中。据说,特朗普还将出席柯克的葬礼。

要知道,美国每年死于枪击案的有将近5万人。而查理·柯克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为国捐躯的英雄,华盛顿为什么会给予如此高的待遇呢?原因就在于,柯克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媒体人,也是右翼激进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创始人。而他更令人熟知的身份,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MAGA阵营的大“网红”,还是《MAGA教义》的作者。

最新消息是,经过警方与FBI两天大规模的搜捕无果后,9月12日,一名名叫泰勒·罗宾逊的22岁白人男子已经向当地警方自首。

那么,查理•柯克为何年纪轻轻就会遭遇政治暗杀?此事又为什么会在全美掀起巨大的震动,又揭示了美国政治怎样残酷的现实呢?本期视频我们就来一一解析。

查理·柯克是特朗普核心圈子里的活跃成员,以出色的演讲能力、筹款能力和对总统的绝对忠诚而闻名。

尽管他从未担任过公职,也未曾参与过竞选活动,但他却凭借作为政治组织者和青年意见领袖的身份,积累了不小的政治影响力。柯克自己曾经透露,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他访问白宫就超过了100次。2024年大选刚结束,他就加入了特朗普的一个核心顾问小组,负责审查白宫任命人选的忠诚度。由此可见,他和特朗普的关系非同一般。

而柯克之所以深得特朗普的信任与器重,主要是源于他们在政治理念上的一致,以及在长达10年交往中的相互成全。

柯克1993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阿灵顿海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心理咨询师,父亲是建筑师,父亲所在的公司还设计了纽约的特朗普大厦。这一巧合,在不经意间为柯克日后与特朗普家族结下不解之缘埋下了伏笔。

柯克在高中时期就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受拉什·林堡的思想影响。

林堡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电台主持人,他在1980年代末创办了《拉什林堡秀》,凭借辛辣的言辞、强烈的保守立场,以及对自由派和主流媒体的持续攻击,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右翼意见领袖之一。1990年代到2010年代,他几乎是美国右翼舆论场的“教父”级人物,被称为“美国保守派运动的麦克风”。

学生时代的柯克就把林堡视为榜样,不仅在言辞风格上模仿林堡那种咄咄逼人 +调侃讽刺的批判口吻,还在政治理念上继承了他的反自由派,强调“美国例外论”和传统价值的路线。后来他创办的播客《查理柯克秀》实际上就是在模仿《拉什林堡秀》。

不过柯克并不只是单纯的模仿,他也有自己的思考。他发现,美国高校是自由派和进步思想最泛滥的温床,也是保守派无法攻破的一个堡垒。

于是,2011年,18岁的柯克从伊利诺伊州哈珀学院退学,和别人合伙创立了保守派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打算将保守主义理念引入美国高校。在那以后,他通过组织校园活动、邀请保守派演讲者、推动选民登记等方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影响力,而这也成了日后柯克与特朗普建立联系的平台。

2016年,随着特朗普赢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柯克开始全力支持特朗普,并在这一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成为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全国大会演讲者。

大选期间,柯克还担任了特朗普长子小特朗普的私人助理,负责协调其行程和媒体安排。这一角色使柯克与特朗普家族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成为了他扩大影响力的一块重要跳板。从那以后,特朗普家族成员开始频繁出席“美国转折点”组织的活动,柯克也很快成了各大电视台的常客。

随着校园活动的增加,柯克渐渐意识到,单靠校园讲座和舆论影响,难以在选举和政策层面形成真正的力量。要动员选民、参与政治行动,他需要一个正规的政治平台,可以合法接受捐款、投放政治广告、开展选民教育。

于是,2019年,柯克成立了“转折点行动”。这是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性质的组织,与“美国转折点”互为补充:前者负责思想宣传和青年教育,后者则负责选民动员和政治实践。

可以说,这是柯克完成华丽转身的关键一步。“转折点行动”不仅为特朗普阵营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也使柯克完成了从思想领袖到全国性政治“行动者”的跃升,迅速积累了资源、影响力和政治资本。从而让他成为了保守派、尤其是特朗普阵营不可或缺的人物。

同时,他成立的这两个组织发展也相当惊人:从2016年的430万美元总收入,一路飙升到2023年的9240万美元。“美国转折点”的活动也覆盖了近4000所高中和大学,并在850多所高校设有分会。而这一次在犹他谷大学举行的“美国复兴之旅”活动是首站,原本他还打算再举办15场这样的活动。

由此可见,柯克的成功不仅在于政治组织能力,更在于他把校园政治、社交媒体和筹款能力无缝整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政治动员模式。更关键的是,柯克在青年人中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影响力。特朗普之所以将他称之为“伟大传奇”,也正是这个原因。因为,青年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青年意见领袖更是前途无量。更何况,柯克对特朗普的忠诚还从未动摇。

2020年特朗普大选失利后,柯克立刻宣布选举存在舞弊,并组织了几百人去攻占国会。后来特朗普在共和党的支持率有所下降,柯克依旧多次到海湖庄园与他会面,表达坚定的支持。

而在特朗普的第二次竞选中,柯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价值。根据皮允研究中心的数据,“90后”和“00后”选民在2024年总统投票中显著倒向了特朗普。民主党2020年在这群选民中领先特朗普26个百分点,而2024年的优势就只有13个百分点。因此,特朗普赢得第二任期后,也特别感谢了柯克“在年轻人中所做的一切”。

那么 说了这么多,柯克为什么会遭到暗杀呢?难道就是因为他支持了特朗普吗?

这样想那就是把这起枪击案看得过于简单了。政治谋杀,尤其是这种个人实施的谋杀,往往是由暴力、狂热和偏执共同驱动的。

首先,暴力就是美国的国家“基因”。从建国初期的独立战争,到西进运动的血腥扩张,再到20世纪的种族冲突和21世纪的全球反恐,战争和杀戮几乎贯穿始终。可以说,从肉体上消灭敌人,一直是美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暴力,也扩散到了政治领域,并且每隔几十年就会迎来一次高潮。

美国的上一次政治暗杀和街头暴力浪潮 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峰时每年要发生1800起爆炸事件,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 相继在这个时期遇害,这也是美国现代史上最黑暗的十年。

直到80年代以后,这股浪潮才有所减弱。但从2020年开始,随着党派对立加剧、社会撕裂深入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再次迎来了政治暴力的高峰。不同的是,这次暴力被数字化和网络化放大之后,造成的社会裂痕更深,仇恨的怒火也更旺。

而特朗普在这场风暴中既是推手,也在其中成为受害者。2024年7月,他在一次竞选活动中险些遭暗杀,耳朵被擦伤;两个月后,又遭遇了一次未遂袭击。虽然他都侥幸躲过了,但类似的事件却在美国各地频繁发生。

据统计,自2021年1月6日国会骚乱事件以来,全美已经发生了450多起具有政治动机的暴力事件,创下自1960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仅今年上半年,美国就发生了约150宗政治攻击事件,并造成了至少21人死亡。最引人关注的是,6月份民主党众议院领袖梅丽莎·霍特曼和丈夫马克在家中被杀。

这些政治暴力事件的凶手可能是形形色色,但很多都是因为理念不同而行凶,而这正是美国当前政治极化的表现。

就在柯克到犹他谷大学演讲之前,罗宾逊曾主动和家里人谈起过柯克,他说“柯克满腔仇恨并在传播仇恨”,他很不喜欢。换句话说,给柯克招来杀身之祸的,正是他极端化的言论。

在过去十年里,柯克通过播客、社交媒体和青年组织“美国转折点”,以及特朗普的影响力,迅速成为所谓的美国青年领袖。但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喜欢他,他也并不是一个温和的青年偶像,而是一个极端的民粹主义者。

相比于极端右翼,柯克的很多言论更加逆天。他最擅长的就是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情绪化的口号,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来解释一切。

比如,他把保守派、白人、基督徒描绘成“真正的美国人”,而把自由派、少数族裔、移民塑造成威胁国家生存的“敌人”。自由派学者、社会运动在他口中 也都统统被贴上了“激进”和“共产主义”的标签。这种话术虽然为他带来了热度,但他在妖魔化对手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分裂。

更极端的是,他还公开否定民权运动和多元价值,称马丁·路德·金“不是好人”,批评《民权法案》,甚至暗示黑人在奴隶制下“生活更优渥”。他还利用宗教和身份政治 煽动选民,将基督教吹捧成“美国生活方式”,把伊斯兰教描绘成西方的敌人,把宗教问题转化为文化对立。

柯克甚至还公然美化暴力。对于拥枪权,他的名言是:“为了捍卫第二修正案,每年付出一些枪击死亡的代价是值得的。”他还为以色列在加沙的种族灭绝进行辩护,把数以万计的死亡说成是“战争损失”,是巴勒斯坦人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把抽象的权利凌驾于具体生命之上的逻辑,为政治暴力赋予了某种正当性,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很多时候柯克都是在故意制造对立。比如,他在校园中经常举办的“证明我错”的辩论活动,本来应该是增加思辩的一种方式。但他却常常会挑选一些敏感的话题来刺激对方,甚至引诱学生上台和他对骂,然后他再将这些素材剪成片段放到YouTube上,赚取流量、财富和名气。

总体来说,柯克的民粹主义不是温和的保守,而是一种极端化的:制造敌人、夸大威胁、强化身份认同,用情绪煽动对立的网络营销。这虽然帮他迎得了人气,但也激化了矛盾。在一个本已分裂的社会里,他的言论无异于火上浇油,也让自己成为了政治仇恨的靶子。

换句话说,柯克总是以极端化的思想和言论四面树敌。不光自由派对他恨之入骨,少数族裔、穆斯林,甚至LGBT群体也想要他的命。

但值得注意的是,刺杀柯克的凶手罗宾逊却不属于这些群体。他出身于犹他州的中产家庭,父亲是副警长,母亲是社工。罗宾逊受过高等教育,成绩优异,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从罗宾逊母亲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照片看,那是个非常幸福的家庭。这些背景几乎和柯克一样,是美国保守派青年的标准模版,而他似乎也应该是柯克的天然支持者,而不是敌人。

更关键的是,这是一个支持特朗普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共和党人。罗宾逊的奶奶甚至说,她连一个认识的民主党人都没有。

所以,当罗宾逊投案后,既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也让这次暗杀比预想的更加危险。因为,这看起来更像是“自相残杀”,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敌我冲突”。

这说明在长期的极化环境里,很多美国右翼青年陷入了信息混乱。他们对谁才是真正的保守派 产生了激烈的分歧。罗宾逊可能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把柯克当成了假保守派和背叛者,进而产生了仇恨。换句话说,他不是枪杀“敌人”,而是枪杀自己阵营里的“异端”。这也是很多美国的政治暴力案件的真实写照,它们不是来自边缘群体,而是一名普通青年在极化压力下的一次“爆发”。

比如,2024年曾经试图枪杀特朗普的克鲁克斯,也是一个普通的白人青年,来自典型的美国中产白人家庭。却突然拿起枪,干出了足以改写美国历史的大事。

所以,柯克之死,不是因为支持了特朗普,而是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撕裂相互作用的结果。柯克既是这场极化漩涡的推动者,也成为了最终的牺牲品。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政治的悲剧。它提醒人们:当仇恨被当作动员手段,暴力被视为常规工具,所谓民主制度就会变得千疮百孔。

然而讽刺的是,柯克之死又成为了撕裂两党,并相互攻击的一个工具。一开始,无论特朗普、保守派,还是民主党及左派,都在一边谴责暴力政治,一边拉升政治仇恨。右翼把事件归咎于自由派,民主党人则不断谴责枪支暴力。柯克遇刺当天,美国众议院打算为他默哀,但因为民主党议员质疑 其他不那么知名的受害者没有得到同等关注,而引发骂战,现场秩序一度失控。

结果罗宾逊自首后,保守派被狠狠地打了脸,因为嫌疑人不是他们之前认定的黑人、也不是移民,不是“激进左派”,而是一个标准的传统的“白人良家子弟”。于是保守派立即换了一套说辞,说是美国大学“污染”了这名纯洁的青年。

所以总结来说,罗宾逊枪击柯克,某种意义上不是“黑天鹅”事件,而是美国政治极化的必然产物。同时,这也是当下美国最可怕的地方:仇恨已经不是在敌对阵营之间,而是在阵营内部自相残杀。

来源:老羊漫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