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遗憾,等待着在将来弥补。对我来说,或许是十年前没去成的一场演唱会。因此,从去年开始,我陆续看了四场苏打绿的《二十年一刻》演唱会。除了内地的 3 场外,今年 5 月底也去日本武道馆看了一场。就在武道馆开演的同一天,《二十年一刻》BD 发售的消息
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遗憾,等待着在将来弥补。对我来说,或许是十年前没去成的一场演唱会。因此,从去年开始,我陆续看了四场苏打绿的《二十年一刻》演唱会。除了内地的 3 场外,今年 5 月底也去日本武道馆看了一场。就在武道馆开演的同一天,《二十年一刻》BD 发售的消息也公布了,于是演出结束散场的过程中,我在五大音乐预定了两份 BD 套装。等了两个多月,终于在前段时间收到了这份给自己的礼物。
套装一共有 BD 和 CD 各两张,BD 收录了年初台北小巨蛋的整场演唱会(甚至连 Talking 环节都有保留)。名为《二十站一刻》的 CD 则收录了《二十年一刻》巡演以来在每座城市发表的共 20 首新歌。除此之外,作为苏打绿专辑的「保留环节」,预定套装还会送一本写满了团员创作心路历程的《苏打志》。
这次专辑的设计依然延续了苏打绿自 2020 年休团结束以来一贯精致的设计语言,《二十站一刻》CD 的歌词本依然使用了团员的手写字,BD 虽无歌词本,但也附带了一本收录了官摄照片的小册子,并且以四季 +「一刻」的主题进行装帧。
在收到 BD 的当晚,我就和女友在电视上重温了一遍整场演唱会。由于苏打绿禁止在演唱会过程中拍摄,镜头扫过观众时,能看到所有人都在用眼睛真诚地与台上的演出者进行交流,实属难得。也得益于这样的规定,在现场观演时,也有更加沉浸的体验。于是每一次看官方发出的官摄片段时,我都会感叹即便是官摄也无法拍出现场的感觉。
在 BD 的片尾字幕还收录了这次巡演过程中,在每座城市拍下的影像,仿佛跟着他们把这一年多的巡演历程又走了一遍。看到那些曾经身处的场景,让人不禁喊出「啊,这是武道馆门口」,仿佛记忆跨越时空产生了共鸣。虽然总说《二十年一刻》是最后一次大型巡演,但我依然希望今后能够再一次观看苏打绿的现场表演。
⚡️ 路中南 酷态科 充电头 120W入手渠道:官方旗舰店
参考价格:149 元
作为拥有一抽屉充电头和充电宝的人,哪怕我退出充电头江湖好几年,正准备迈向手冲行业,但是看到这个价格还是买了——快乐溢于言表。每次插上线看到这功率分布的屏幕,就跟打开冰箱门看到一大碗炸鸡的心情是一样的。早知道149 块钱能买到一个看功率的充电头,两个月前我大概就不会花 69 块钱买他们那根能看功率的线。
就比右边的 Google 45W 充电头长一点
这个充电头带来最快乐的部分已经写在开头了。对于不感冒充电功率数显、和我一样「多充几分钟怎么了」的用户,念充电参数也没什么意思,120W 又不罕见。不过说明书上的几个点还是可聊一下:在 110V 地区,这颗充电头多口输出会被限制在 110W,降幅并不明显;C1/C2 单口最高 120W 的功率仅支持 220V 地区,不然应该就只有100W。另外让我怎么也没明白的是,说明书上此头限制工作温度在 0-25 度、海拔地区 2000 米以下使用,在我看来有点过于严苛、更像是免责声明。
让我有点惊喜的是这玩居然能通过蓝牙连上米家,米家客户端我还是安装了的,比起用微信打开小程序控制更好接受一些。控制细则上我认为还挺完善的,到手一次 OTA,现在客户端里控制的选项无非就是多口功率协调的策略(场景模式)、各个充电口充电协议和延迟关闭、屏幕设定与A口小电流开关,当然,还能看个功率曲线。要是后期还能显示用了多少度电就好了,很合理——「本次充电消耗 0.03 度电」。
注意这是一张动图
我很少进客户端改动设置项,只是从英文改成了中文方便家人使用。默认的这一套已经足够完善,用就完事儿。充电头上的这颗触控按钮单击切换功率、温度、蓝牙和关闭屏幕,长按触控 2 秒切换屏幕的显示方向。提到屏幕,我觉得酷态科的产品经理应该很重视用户如何「看」这块屏幕,选材上用的 TFT 屏幕因而可通过客户端设置为「常亮」。
最后提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连上充电的时候会提示设备品牌,以及线材可承载的电流(比如 3A),这两点就轻松判断出当前线材是否能达到该品牌的快充要求。
溪涧有雨 阅星瞳 X4入手渠道:拼多多
入手价格:245 元
由于最近工作要求不能经常携带手机,于是乎萌生了在等待时间阅读的心思,擦了擦家中的若干纸质书上的浮灰,又厚又沉的手感,提醒我可以选择 Plan B。
随手打开小黄鱼,琳琅满目的电子书阅读器价格大部分很美丽,特别是我持有过好几代版本的 Kindle,价格也只要 100-300,这时候入手一台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转念一想,「持有过好几代」 但是现在反而没有留着一台的原因,除了偶尔头脑发热的「断舍离」似地清理闲置电子产品,最重要的原因还是 Kindle 的尺寸并不够随身:每次带它出门,都需要一个大口袋的衣服或者一个斜挎包才能容纳。
在大数据的坚定指引下,我在好几个平台都看到了这款相对 Mini 的阅星瞳 X4,一段纠结和比较之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其他选择,只好某多多激情下单,到手 245 元。
打开书本形状的纸质外包装(似乎在致敬之前魅蓝手机的包装设计?),迎面而来的便是机器本体,配件有黑白两色的引磁环(用于贴在手机背面加强磁吸,iPhone Pro Max 才能勉强做到完美吸附不漏出机器的下巴)、屏幕贴膜(试了一下贴上有些反光,于是果断撕下)、产品说明书等,加上快递箱里的 SD 卡读卡器,便构成了全部内容。
到手第一感觉是小、轻、薄,大概比一个鸡蛋沉一点点(官方数据 74g 左右),手感还不错。正面 4 枚实体按键,分别对应着返回、确定及上下翻页,让我梦回锤子 T1 的实体键设计。可以通过内存卡、手机热点等方式传书、字体及壁纸,按键清脆,反应速度还可以接受。
当然缺点(或者说是有点)也有一些:没有背光、不能触屏、封闭系统、无法看时间(据说是硬件限制功能)、字体边缘有锯齿感、电子书格式仅支持 epub 和 txt、支持翻页器但是仅限于某几个品牌等,妥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完美模拟古人日出而读,日落而眠的感觉。
秉承着严谨的研究态度,我关注了品牌的小红薯,才慢慢了解到他们的设计及生产历程:发帖征集设计建议、定时发布产品动态(马上要出白色版本及后续的触屏版本)、在硬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 OTA 更新系统,基本上每周都有多次更新,我到手的 3 天就更新了 3 次,优化了翻页速度、字体支持等很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功能。
与冰箱贴的尺寸对比,但是吸在冰箱上就只能尝试用翻页器来阅读了
左面为产品包装,右面为与实体书尺寸对比(翻页时慢慢变化的残影)
产品还可以穿上挂绳使用,部分网友还为它开发了各类壁纸、字体及 3D 打印保护壳等,可以看出大家真的很喜欢这类 mini 的阅读器,可以随时从口袋里,甚至是工卡套里掏出来翻几页,一双阅读星星的眼睛,不就在每天烦躁的工作间隙,闪亮起来了?
手动贩卖机 轰炸机冰酷随行杯入手渠道:淘宝 MHW-3BOMBER 官方旗舰店
入手价格:88.01 元
去年夏天,我曾尝试过摆摊卖饮料,这一经历让我意识到 —— 在能卖出去的情况下,饮料行业(尤其是手打柠檬茶这一品类)确实暴利,一杯可能实际成本不到一元的饮料,转手卖个九块九,消费者可能还会觉得便靓正。
后来,我又开始买咖啡豆自己冲咖啡,顺便记录了一下单杯均价,意外发现每杯成本至多不超过 10 元,甚至量大管饱的便宜豆子单杯均价可能就一块多,而同样的杯量同样品质的咖啡豆,咖啡店售卖的价格若只翻个两三倍,已经算得上是超级良心价了。
这个道理,其实和在家做饭还是下馆子吃外卖一样,要省钱就花时间,要省时就花钱,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就是了。
今年,外出得多,有了饮水的需求,综上考虑,最终我决定还是买个杯子好了,环保又省钱。
杯子要求有三:简约的好看、容量大、茶水分离。
挑挑选选过后,我下单了这款来自咖啡器具品牌轰炸机的随行杯,容量 530 毫升,杯子高度不高,与常见的 330ml 一次性杯差不多高度,由于杯身宽度比小一次性杯宽,所以才有了更大的容量,足够我喝一上午,不用跑来跑去添水。
它的定位其实是一款咖啡冷萃杯,不同于我起初设想要买的是一款可以泡茶但喝水时不会喝到茶叶的杯子,但却又意外符合我的要求,既然咖啡粉都能隔开,隔开茶叶自然不在话下。思路被打开了。
中间的滤芯搭配的是 200 目的滤网,当杯子处于完全密封状态时,液体都被压强压得渗透不出来。
滤芯部分可拆卸,若是平常不冲泡饮品,可拆下来,杯盖上的开口打开即可当做入水口,便不用拧开杯盖再注水。但若是要用到滤芯,则反而需要拧开杯盖,以达到内外气压相同,通过滤芯注水时水才会正常渗透过去,这一点侧面也说明了杯子的密封性好。
杯口是隐藏式的,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闲置时不会从杯口处进脏东西。除此之外,由于杯子没有隔热设计,在注入热水后,稍微有些不好拿,通常情况下只能拿住整个杯盖,但隐藏式杯口打开后,遮盖杯口的部分,我发现可以直接当成一个提手,虽牺牲了密封性,但能提着走的情况下也似乎不必考虑杯子倾倒漏水的问题。
杯盖上有打孔,出厂自带一个八字扣,同时附赠一条背带绳,轻装出行时,可直接背在身上。这种设计似乎很少在随行杯上见到过,很多时候杯子只能拿着或者放包里,谁想到还能背着。八字扣也带来了许多 DIY 的可能性,随时可拆下附赠的背带绳,更换为其他带扣子的绳子,背着、拿着,或者挂扣在任何有钩子的地方。
唯一的不足,大概就是白色的外观不耐脏,只冲泡了几次茶叶,滤芯部分就开始有了发黄的趋势,没办法,只能勤清理了。
qT
小米全屋路由 子路由
入手价格:¥184.42(券后)
在去年年底搬到新家后,我终于拥有了一间独立的工作室。但前段时间突然发现,如果将工作室的门关上,屋内的 Wi-Fi 信号就会变得很差,网络连接也变得不稳定。于是,我便打算给家里做一套 Mesh 组网。
我的主路由是放在客厅电视柜的小米的 BE6500 Pro, 于是我原本的计划是买个便宜一点的路由器做组网,在小米官方旗舰店翻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全屋路由的套装,其中子路由可以单独购买。我想着反正也不会用来当主路由,没法独立使用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于是便立马下单了。
这款子路由通体白色的设计还是挺好看的,和我工作室的白色书架也很搭。特别是因为采用了隐藏式天线,放在书架上就只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方块,而不像传统路由器那样影响美观。
收到子路由后,只要在米家 App 里打开路由器后台,然后选 Mesh 网络设备添加子路由就能用了。虽然工作室的书架和主路由依然隔着墙,导致后台看到的连接质量只有「良」,但目前即便是关上门,工作室的网络也非常流畅了。
我原本以为对于我家这种 80 几平的小户型,一个主路由器就绰绰有余了。但算上智能家居和日常设备,平时长期固定联网的设备就有二三十个,多一个子路由不但可以提升网络覆盖范围,还能将一部分设备分流到子路由,减轻主路由器的负担。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