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产量逐年降低的背景下,白酒已经开启全方位内卷模式:卷价格,卷香型,卷产区,卷渠道,卷模式,卷电商……目前,在白酒行业似乎已经找不到哪怕一小块还没陷入内卷的云彩。
作者︱尚可
内卷的根源,在于市场饱和。所以,对于当前的白酒行业,人们用“存量竞争”来形容,很形象地道出了市场内卷的本质。
在产量逐年降低的背景下,白酒已经开启全方位内卷模式:卷价格,卷香型,卷产区,卷渠道,卷模式,卷电商……目前,在白酒行业似乎已经找不到哪怕一小块还没陷入内卷的云彩。
现在,请大家开启智慧大脑算一算,看看在2025年里,谁才是白酒行业的内卷之王?
存量竞争,是指白酒行业的蛋糕并没有变大,但是前来分食的人却越来越多。咱们可以回顾一下,前几年搞煤炭的,搞药的,搞矿的,搞房地产的,搞航运的,搞互联网的……是不是都进来了?是不是很让人眼花缭乱?
业外资本快手挥刀,在入局白酒后,一方面让得到助力的企业变得更有底气,另一方面却又让那些本就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逐渐无路可走,独自在风中凌乱。
2025年,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开始把“反内卷”上升到政策高度,相关内容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面对这种背景,中国酒业协会利用春季全国糖酒会3月份在成都召开的机会,召集酒行业的头部企业,联合发布了《中国酒业防内卷式竞争倡议书》,开始主动寻求“反内卷”方案。
当前的白酒市场,价格带内卷已经近乎残酷——价格战成为常态,在渠道利润近乎归零压力下,百元以下的白酒品质底线失守。
价格战常态化,10-50元价格带成为中小酒企的“绞肉机”。例如,河南某光瓶酒企业为争夺乡镇市场,将500ml纯粮酒终端价压至9.9元,毛利率不足15%,而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可将成本控制在5元以内,导致中小品牌生存空间被大幅挤压。
在百元以下战区,渠道利润近乎归零。经销商卖一箱百元以下白酒,你能想象得到赚多少钱吗?少的只赚3-5元,难怪人们把卖酒形容为“搬砖”!在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了“买酒送电动车”的极端促销。山东某县级市场,经销商为完成厂家任务,甚至在以每箱倒贴10元的价格甩货跑量。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者图了便宜就不能图品质。实际上,在低价白酒中,很多产品的品质底线早已失守。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的抽检显示,百元以下白酒合格率仅78%,部分产品甲醇超标2倍,塑化剂检出率达12%。
在这一领域,年销超8亿瓶,号称“光瓶酒之王”的牛栏山陈酿,通过“百亿补贴+垄断包材”策略,将52度陈酿的终端价稳定在15元左右,迫使竞品陷入“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困境,成为白酒价格内卷的典型案例。
曾经,酱酒热成为行业一景,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各路资本争相涌入贵州茅台镇,市面上的各种酱酒品牌纷纷叫嚷着要“对标贵州茅台”,怎一个乱子了得。
谁知,被口罩捂了三年,白酒市场并没有迎来报复性消费和爆发式增长,却在大环境影响下陷入行业调整和消费降级。持续多年的“酱酒热”,突然就开始降温了。
以前,资本大量涌入并落户茅台镇,导致产能激增,最终走向严重过剩,也让狂飙中的酱酒市场从“风口”跌落。数据显示,2024年茅台镇酱酒的产能突破50万千升,而来自于消费端的实际需求不足30万千升,相比之下,茅台镇酱酒产能已处于严重供过于求状态,导致大量中小型酒企陷入停产。
产能泡沫,带来的是酱酒价格一路向下,热销品牌的价格体系陷入崩塌。比如习酒窖藏1988,价格从2023年的600元/瓶跌至当前的378元/瓶;茅台1935,则从1188元腰斩至700多元。
区域市场,既是地产酒的天下,也是地产酒的战场。受制于“存量竞争”这一天花板,内卷的地产酒无奈开始进入“省内绞杀战”模式,这主要表现在酒企疯抢宴席市场,为了挤走竞品,强势酒企选择了与渠道进行深度绑定。
在安徽,古井贡酒为抢占婚宴市场,推出“买十箱送一桌菜”活动后,直接导致口子窖宴席渠道销量下滑20%;在江苏,今世缘通过“1+1”厂商合作模式,要求经销商缴纳百万级保证金,在挤压之下,一些区域中小品牌因资金链断裂,甚至选择退出市场。
河南的仰韶彩陶坊,与宋河粮液在300-500元价格带展开了贴身肉搏,2024年双方毛利率均下滑5个百分点;在山西市场年销超1亿瓶,终端价28元/瓶的汾酒玻汾,将本土品牌“梨花春”从百元以下市场强势逼退。
种种案例显示,区域内卷,也已经进入白热化。
直播电商的兴起,带火了“9.9元白酒”,在其蛮力冲击下,低端白酒的品质底线悄然失守。在一些头部主播的直播间里,名酒产品的价格底线频频被突破,严重冲击着线下渠道体系,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不断激化着厂商矛盾。
直播电商乱象频生,源自于高昂的成本。据悉,酒企自播的场均投入超10万元,转化率却不足1%,而达人抽成则高达30%。压力之下,中小酒企被迫选择“以价换量”,因此陷入恶性循环。
在直播电商的“低价狂欢”中,带来的是品质乱象频发。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的通报,在针对电商平台白酒的抽检中,不合格率高达22%,其中9.9元白酒检出甜蜜素的比例超50%。
曾经,某酱酒品牌通过“9.9元秒杀”吸引流量,实际发货的却是10元/斤的散酒,由此引发了大量消费者投诉,投诉率达40%。
面对内卷,有不少白酒企业,希望通过创新来博取出圈机会,比如以“草本酱香”为噱头构建的健康酒赛道。但是,白酒的创新,往往会陷入困境,从刚刚结束的春季全国糖酒会上反馈的信息看,健康酒赛道,已经开始陷入“概念混战”。
首先,低技术门槛,让竞争者可以轻易入局。一些“健康酒”仅添加枸杞、红枣等普通食材,单瓶成本仅几元钱,却大肆宣称“护肝养胃”,为后续市场埋下了风险。
其次,行业标准缺失,导致“功能宣称”泛滥。目前,业内尚无统一的健康酒认证体系,这就导致在这一领域乱象频生。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总共立案调查了123起涉及这一领域的虚假宣传案件。某“人参酒”被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后,引发消费信任崩塌,直接导致健康酒品类销售额同比下滑35%。
当前白酒行业的内卷已从单一维度升级为“全产业链绞杀”,其本质是产能过剩、需求萎缩、创新乏力的综合体现。
酒行业的破局之路,或许要从品质升级、品类创新、渠道重构等多方面入手。而白酒反内卷,“品质+场景”或许将成为走出重围的首选。
未来,行业将加速洗牌,真正的“内卷之王”不是某个企业或品类,而是无法适应存量竞争规则的落后产能。业内企业只有回归品质本质、聚焦核心消费场景,才能在行业调整中实现突围。
来源:懂酒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