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改编”《甄嬛传》大火,AI重塑数字时代创作边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23:09 1

摘要:OpenAI推出的GPT-4o,正以“吉卜力风格的照片”生成能力席卷全网,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创作热潮。从《泰坦尼克号》的经典镜头,到《让子弹飞》的“敢杀我的马”,从周润发的美元点烟,到张敏的回眸一笑,没有什么照片是不能吉卜力化的。

作者| 吴玖玖

编辑| 李寻欢

全球AI文生影像技术,再次迎来爆发式迭代。

OpenAI推出的GPT-4o,正以“吉卜力风格的照片”生成能力席卷全网,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创作热潮。从《泰坦尼克号》的经典镜头,到《让子弹飞》的“敢杀我的马”,从周润发的美元点烟,到张敏的回眸一笑,没有什么照片是不能吉卜力化的。

在这场技术浪潮中,中国AI生态圈并未缺席,甚至在吉卜力化这件事上,比OpenAI还要早。比如去年《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大爆时,宫崎骏滤镜就在抖音相当火爆。

从短视频平台的千万级用户培育,到微短剧的工业化生产,本土企业以“场景驱动”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快手、字节、阿里云等头部玩家通过深耕电商、影视、游戏等垂直领域,不仅缩短了与国际顶尖技术的代差,更让AI从实验室工具升级为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

随着OpenAI Sora模型拉高文生视频的技术门槛,国内头部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算法优化逼近国际顶尖水平;另一方面,深耕本土化需求,技术的差异化价值逐渐显现,商业化成果成为最佳注脚。

站在千亿级市场的门槛上,中国文生影像生态正面临新挑战。狂飙突进的技术仍需回答关键问题:当算法能精准复刻艺术风格,如何在效率与原创性间找到平衡?当AI生成内容渗透至影视工业,传统人力智慧的价值将如何重构?

近日,有网友借助OpenAI最新推出的GPT-4o多模态模型,将经典宫斗剧《甄嬛传》进行“吉卜力风格”转换,生成的动画版视频上线后,让网友大呼“人类对《甄嬛传》的开发进度不足1%”。

人物方面,GPT-4o 对甄嬛、皇后、叶澜依等角色进行了细腻的风格化处理,在保留原特征的同时,放大了二次元审美元素——面部轮廓更柔和、眼睛更大且更具神采。

例如在“吉卜力版祺贵人告赢没”视频中,当动画版的祺贵人做出那个经典的发誓动作告发甄嬛时,观众既能瞬间识别出原剧情节,又能享受到风格转换带来的新鲜视觉体验。

在场景渲染上,AI 的调整更为显著:原本肃穆的宫殿被赋予童话般的梦幻感,屋顶线条更流畅,色彩饱和度提升却不刺眼,辅以雕栏画栋、繁花、蝴蝶等细节,使整个画面宛如直接从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中截取而来。

在相关视频评论区,"求AI做番外"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有网友脑洞大开地设想"甄嬛和安陵容骑着扫帚飞"的奇幻剧情。

《疯狂的麦克斯》《西游记》《让子弹飞》等经典影视作品也纷纷被网友用AI"吉卜力化",其中《泰坦尼克号》杰克与露丝在船头相拥等经典镜头都获得了数十万的播放量,被网友戏称为“GPT-4o杀死比赛”。

这场创作热潮已从单纯的影视改编扩展至全领域内容创作:从网红表情包到名人恶搞,从经典名场面到普通用户的生活照,全网都充斥着吉卜力风格的AI作品。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也亲自下场参与,不仅将自己的社交账号头像更换为吉卜力风格的AI图像,还在X发文分享使用体验。

GPT-4o的图片生成功能展现出了强大的性能,用户只需在提示词中包含“吉卜力”或其英文“ghibli”,该模型便能精准理解需求,生成唯美而富有故事感的画面。

它不仅能精准还原吉卜力的色彩与笔触,最多还能处理10-20个不同对象,且元素布局合理,连倒影效果都能呈现。如今,由于访问量过大,OpenAI不得不对生图速率进行限制,目前免费用户每天可生成3次图片。

GPT-4o掀起的"吉卜力热"现象,推动了“视觉表达权”的普惠化——AI技术正重塑数字时代的创作边界。通过算法对艺术风格的精准解构与再创造,普通用户得以跨越专业门槛,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实现个性化视觉叙事,本质上是技术对创作主体性的再分配。

GPT-4o图像生成功能推出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争议

因为该模型能够“精准还原”吉卜力工作室的独特风格,这引发了关于OpenAI是否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吉卜力作品进行训练的质疑。目前,利用版权作品训练AI模型是否属于合理使用,以及从网络爬取内容用于数据库是否构成侵权,这些问题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论。

此外,吉卜力工作室的联合创办人宫崎骏曾在2016年明确表示对AI生成内容的不满,认为这种技术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并强调不会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

如今,他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从分镜绘制到场景设计,传统动画制作中的人力智慧正面临算法的高效挑战。技术便利与原创保护的矛盾,正在重塑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与发展逻辑。

当OpenAI的GPT-4o在2025年春季掀起图像生成技术新浪潮时,中国AI生态圈同步上演“技术共振”——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DeepSeek-V3-0324版本升级,阿里巴巴则开源参数规模达320亿的Qwen2.5-Omni。

2022年8月,Stable Diffusion以开源模式向全球开放模型代码,凭借其出色的成本效益、高质量的图像输出和强大的逻辑理解能力,迅速成为AI绘画领域的标杆。受此技术浪潮影响,国内短视频平台抖音迅速跟进,推出“抖音AI绘画(二次元)”功能,成功培育出国内首个规模突破千万的AI绘画用户群体

被视为大模型元年的2023年,也开启了“百模大战”的序幕。3月,百度率先发布“文心一言”,成为国内首个公开的生成式AI大模型。随后,华为、阿里、360等国内科技巨头纷纷跟进,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大模型产品,涉及文生图、图像编辑等功能。

国内文生影像模型初期以中文语义理解优化为主,在中文创作场景中展现出更强的适配性,尤其受到中小企业和内容创作者的青睐。不过,在生成质量层面,相较于Midjourney等国际头部产品,国内模型在光影层次、细节精致度等艺术表现力上仍存在可见差距。

AI文生影像技术在2024年迎来质变突破。2月,OpenAI推出革命性的Sora模型,将文生视频技术推向新高度——根据文本指令生成长达60秒的高清视频,支持多镜头视角和复杂任务处理,重新定义了行业标准。

这阶段,在国内AI文生影像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场景化落地与技术追赶。一方面通过算法优化缩短核心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深耕本土化场景,将文生视频技术快速接入短视频创作、电商展示等实际应用。

2024年,中国AI文生影像领域迎来密集创新。字节跳动9月推出的PixelDance和Seaweed模型,精准切合短视频生产需求——前者通过复杂运镜和连贯动作生成,大幅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后者凭借60秒快速出片能力,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效率工具。

阿里云通义则展现了商业化深度:通过历史场景还原、多人物互动等功能的强化,配合免费额度策略,已深度嵌入电商平台的商品素材生产全流程。而美图"奇想大模型"另辟蹊径,以国风元素训练数据为基础,打造出兼具文化特色与级质感的生成效果,成为MCN机构内容生产的重要工具。

在artificialanalaysis.ai的全球盲测中,快手可灵1.5 Pro版本与Google Veo 2并列前两名,展现了中国视频生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024年6月面世以来,该软件相继开放了图生视频、视频续写等能力,还具备 AI 试衣等功能。商业化方面,截至2025年2月,快手可灵AI已实现超1亿元营收,服务小米、亚马逊云科技等数千家企业客户,并开创性地推动了AI在影视制作领域的深度应用——国内首部全AIGC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诞生。

当前国内AI生成技术已实现重要突破,正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协同创作演进。在电商产品展示、游戏素材制作等商业场景中,动态生成技术已实现深度应用,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头部产品在图像细节处理与文本指令匹配精度上已逼近国际顶尖水平,技术代差显著缩小。

但在创意表达的丰富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方面,国内模型仍有提升空间,这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

如今,国内文生影像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爆发期,头部平台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内容生产生态,千亿级市场规模加速形成。这一进程的核心首先在于技术能力从“基础可用”向“专业好用”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快手自研的"可灵"视频大模型率先实现多项突破,不仅将单次生成时长提升至3分钟、分辨率达1080P,并支持自由宽高比调整,物理规律模拟能力接近真实世界。用户只需上传一张照片,即可生成“AI舞王”等趣味动态视频,技术门槛大幅降低。

专业化场景的深耕则代表下一阶段方向。预计4月7日全量开放的字节即梦3.0模型选择人像生成作为突破口,通过2K超清输出与亚表皮级细节渲染,首次在数字生成领域实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该模型展现出的构图能力和光影处理水平已接近专业摄影师水准,特别是对中国元素的精准呈现,使其在中文内容创作领域建立起独特优势。

市场反馈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成熟度。2024年Q4,快手AIGC短视频素材日均消耗飙升至3000万元,短剧营销消耗同比激增300%以上。这一增长背后,是磁力引擎平台通过DeepSeek-R1模型的深度整合,实现了从文案生成到数字人视频制作的端到端AI化,使广告制作成本从过去的“万元级”降至“百元级”。

据报道,目前已有近2万商家借助快手AI工具实现高效内容生产,AIGC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落地。此外,文生影像技术正在赋能和改编传统影视工业。央视推出的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从分镜到配音均由AI完成,开创主流媒体应用先例。2024年末,快手“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等9位导演推出AIGC电影短片,涵盖奇幻、科幻等多元类型。

当前,国内文生影像发展已呈现出"平台生态+垂直深耕"的双轮驱动格局。头部平台通过大模型构建基础设施,专业团队在细分领域打磨差异化能力。从算法突破到产业落地,国内文生影像技术正以场景为锚点,构建起技术迭代与商业价值的正向循环。

快手、字节跳动、腾讯等平台通过降低创作门槛、提升内容品质,已推动AIGC从“实验性工具”升级为“生产力引擎”。

从行业整体来看,文生影像技术正在沿着两个维度快速发展。

横向拓展应用场景。从短视频、直播延伸到电商、教育等领域。纵向深耕专业能力。在画质、时长、交互性等方面持续突破。技术突破与商业变现已形成良性循环。

一方面,AIGC内容日均消耗的快速增长印证了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商业收益又反哺技术研发,推动产品迭代。

随着多模态协同能力的深化,文生影像有望在影视工业化、教育可视化等领域释放更大潜力,持续推动数字内容生态的进化与革新。

来源:娱乐独角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