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中午,希凌把之锡“爱情故事”连载第十四节“八方支援”,发到头条号《彩色港》。希凌加的引题《八方支援高考,我为增陵加油:炒花生米,让他寒夜充饥》,让我又想起寒夜里备考的情景,亲友们的关心,特别是之锡无微不至的关爱,给我温暖,给我动力,点点滴滴,至今难忘。继续
▓ 白之锡
【写在前面】昨天中午,希凌把之锡“爱情故事”连载第十四节“八方支援”,发到头条号《彩色港》。
希凌加的引题《八方支援高考,我为增陵加油:炒花生米,让他寒夜充饥》,让我又想起寒夜里备考的情景,亲友们的关心,特别是之锡无微不至的关爱,给我温暖,给我动力,点点滴滴,至今难忘。
继续录入之锡“爱情故事”连载第十五节《恢复高考那年》第三节“初试前后”。当年我参加初试,一个不小心,弄出个不大不小的插曲来。原先信心满满的我,以为初试不成问题,肯定能过,这一下,却变得玄乎起来。
第十六节“恢复高考那年(四)“决战时刻〞。至此,“恢复高考那年”四节已全部录入。之锡下面继续写“坚持到底”一节。我上调回南京后,她在管镇又坚持了将近一年,寂寞苦闷,日子难熬,还出了一个煤气中毒事故。直到1979年1月,之锡才随最后一批知青上调,回到南京。请耐心往下看。——王增陵
十五、恢复高考那年(三)初试前后
1977年11月28日,是泗洪县初试的日子,考生们投入到复习的冲刺阶段。增陵参加了考试,但一个不小心,弄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插曲来,原先信心满满的他,以为初试肯定过了,现在情况却变得玄乎了。与此同时,南京招工的消息也渐渐明朗,知青们议论纷纷,翘首以待,盼望早日回到南京工作。
增陵老日记摘编
77.11.14 (晴转多云 )
看了一天书。她叫人送来几本书和材料,都是实用的。昨天已经报过名了,今天又开张证明,证明是66届的。他们都考理科,可能认为文科人太多,而录取额太少,更没有把握的原因。我是下决心考文科的了,考不上就罢!许多人都不敢考大学而考中专了。不过,今年的录取率的确太小了,1%。
77.11.15 (晴转阴)
今天下决心洗了不少衣服,也没好好看书。政治看得多些,数学看来还不行,有些基本概念没学牢,公式也没好好记,抄了一份泗洪试题来,只能做出一半,其他的就费脑筋了。可见基础知识要多看才行。来不得一点自满和骄傲。碰到C君,他是初三的,年龄又超过了、自学高中水平,要报考文科。我问他复习准备得怎样了?他很得意地告诉我:“现在再攻攻数学就行了。至于史地(他伸出一只手,另一只手往上画着),就像在我手心里一样,无论近代史、世界史……”
看他有这么大的口气,我吃了一惊!但我不太信。“那我问你,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他愣了一下,想了一想,才结结巴巴地说:“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政党,还有内讧。”“不,你第一点就答得不对。他们是有一个政党的。” “啊?他们怎么会有党?"“有!我问你,洪秀全是以什么来组织和发动起义的?”“噢,是个什么会吧?(抓头)噢 ……是拜上帝会,但这不是政党啊!”“这实际上就是政党,只不过是农民群体才能有的一种政党形式。”我又随便问了一句:“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划分的?”“辛亥革命!”他答得很果断。这又叫我大吃一惊。不过,回想一下,也就释然了。这种惊人的可笑,不正是和如今的教育水平相配的么?呜呼!
77.11.16(晴)
郭方震带回来泗洪的政文的试题,比较简单和容易。估计初考和高考是绝对不会这么浅的。没有作文,只有一个串写成语五句的类似作文的小短文。古文占一定比例,这是于我大有利的。
77.11.20(晴)
姜有为弄来一些语文复习题,文艺和文学方面的,因为平时比较感兴趣,所以大致还了解一些。不过,这些问题要是去问其他的人,恐怕大半是要交白卷的。对于我们,应说是常识,可现在连常识也变成“高深莫测”的东西,而且绝大多数年轻人(高中毕业生!)都与之绝缘了,甚至连哥白尼是什么人都不知道(还问我是男是女)。十年运动,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
幸而这种局面结束了,否则,再过两年,更不堪设想!
77.11.22 (晴)
岳燕宁老师给胡琴克寄来一些高考试卷,其中有日本高小考初中及美国中学生的数学试题,很高深,连我们也难以答全。有些则看都看不懂!再看看南京市的和上海、北京的摸底试题,就简单多了。这之间的差距该有多大啊!教育制度再不改革,我们国家就完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77.11.24(晴)
仍然是数学、政治齐头并进,参杂起来复习,这也有好处,就是不致太疲劳,可以起相互调剂的作用。我们时间抓得还可以,但并不显得紧张,上午大多看看报纸,跑跑溜溜的。听说巴子、瘦子、张政宗则是日以继夜的猛攻,精神是可贵的,但也不大妥,效果不见得好。
77.11.28 (晴)
初考顺利地结束了。数学和政文,都不算难,但因为粗心,也并没有答得使自己满意。不过,看来初考这关还是能够过去的。即使这样的题目,也有许多人没有做出来,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几乎没有一个,连张政宗们也有没做出来和做错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普遍水平差,二是基础不太好。估计统考的水平是不会这么低的。还不知道要刷下多少人。我认为不应该刷太多,应多让一些人参加统考才对。小蒋们考得不好,已经失去信心了。复习了这么久,竟然初试失利,的确够伤心的。也说明这几年水平低下到什么程度了!
离统考还有近二十天,这段时间,还是应该继续抓紧才对。重点应该放在史地和作文上,这是很重要的。从初试来看,作文特别是关键,占的比例较大,数学倒是次要的。
招工之风又刮起来了,而且还是南京刮来的。我想,总有点影子吧。但,无论如何,复习还是应该抓紧的,用最好的成绩让祖国挑选,这就是我的愿望。
77.11.29 (晴)
从双沟回来的姜有为带来一个坏消息,试题写在演草纸上者一律作废! 而我的政文试题有一大半正是做在演草纸上的,如果真的作废,那就失去 60分了。这样一来,连本来以为稳稳的统考权也要失去了。
这是要怪自己的粗心大意的,但这种做法也太不对了,演草纸如果作废,为什么又要收上去呢?去找汤明扬(注:公社文教助理),他写个证明给招生办公室,还不知结果如何呢。
招工的消息看来是确实的了,不少知青家里都来了信,并且还比较具体。这样,即使考不成,也可以改变一下环境,甚至,我觉得招工比上学要更有吸引力。但是,初考却因为这种疏忽而给刷掉,却是令人愤懑的。晚上到她那儿,谈起这事,也都惋惜。爸爸今天来信,还问考得如何,是否旗开得胜了呢!本来可以写信的,现在只有等结果分明了再讲了。但我给父亲的信(上午寄出)中还以为初考关已有把握过了呢。粗心大意真坏事。这应该引起很大的重视才行。
77.11.30(晴)
姜有为、老恽他们都上县去准备考专业了(注:考艺术类),叫他们代我问问那件事。整个管镇街都知道这个消息了,都为我感到惋惜。王吉岚昨晚给县里招生办公室打了电话,并且把责任担过去一些,不知县里到底如何处理这种事。我又写封信,托姜有为带去,把情况说明。努力挽回吧。我还是不想让前功尽弃于这小小的(大大的?)疏忽的。
77.12.2(晴)
据上县送稿的胡瑞丽称:演草纸不弃,而是与正卷参照批阅的。“你可以一百个放心了。”这据说是岳子纯老师(注:网名“管镇知青”——岳菡之父)讲的。但愿如此吧。但,也只有等通知下来,才能最后确定此事的真伪。全县考得不大好,而且要刷掉绝大部分的人,恐怕因此而较为慎重些,也有些道理吧。
77.12.17(多云到晴)
通知终于下来了。全公社大学27人,中专37人,出乎意料的多,使得许多原来不抱希望的人也都榜上有名了一一小胡、余锋等都有。
看来是分数线放低了。那些原来惴惴不安的人接到通知,石头落地,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如张文灿、胡琴克等,而听说小蒋却哭将起来了——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其实哪里就有希望了呢?能考上三个就不错了。姜有为也考上了,全专区两个,他在其中。看来数他希望大些(50%),他兴高采烈地演说他的“淮阴考试记”。
25号统考,时间是紧迫的了。还得抓紧才行。
十六、恢复高考那年(四)决战来临
考生们自12月17日接到统考名单,21号就要上县城赴考,时间紧迫,这是最后的决战。关于招工,从南京传来了确切消息,省里会议精神传达到了居委会,老知青的问题要尽快彻底解决。十年了,黎明即将来临,知青们心都散了。管镇街上都是知青,大家议论纷纷,传递消息,没有一个愿意留下扎根的。
增陵老日记摘编
77.12.18 (晴)
上午考生开会,发表,讲讲注意事项。下午翻翻书,一天就过去了。准备22号上县,时间是紧迫的。南大文科(包括:文、史、哲、外语)只收30人,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但同她商议之后,仍然决定填南大历史系。要考就考好些的,考不取就算。淮阴师范之类的,有什么读头?还不如招工回南京去呢。
爸爸又来一信,说居委会已公开传达了省里会议精神,老知青全部调回南京(恐怕全部不易,部分还是可能的),但得明年初才能进行了。但愿如此!这对于我们,是个比改革高考更值得高兴的福音。
77.12.28 (阴有小雨)
中断日记已经整整十天了。
21日上县赴考,25日考完回来,时间在紧张的复习和考试中飞般逝去。一件“伟大的事业”已经进行过了一一震动全中国,甚至吸引全世界注目的十二年后的大学招生考试,终于结束了。两个月来的紧张复习、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
我的心情还比较畅快,这并不仅是因为自己这次考得还比较满意(其实,我对上大学早已没有以前的渴望与热情了,想到这么大了,还要去坐三四年课堂,还要靠别人再养几年,就感到可恼与无味),而是感到,乡下的这种生活,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结束了。无论上学、招工,新生活的曙光已经闪跃在天边。这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前景!
这次高考,数学较难,我有一题没做出,另外可能还有些小错误(但全对的人几乎极少),语文、政治、史地却较易,尤其史地,浅易到令人失望的地步,如果都像泗洪的水平,那就太差劲了(因为这种简易的题目尚且闹出不少笑话,如把江苏填到朝鲜,把缅甸填到云南,把西藏填到印度一般)但,这不大可能,其他地区的水平肯定高的。结果现在仍难预料。反正事情已经成为定局(从考生这方面看),取与不取由他去吧。
今天看了一天报纸。考试结束了,但学习不能结束,而应该更加努力!报上介绍的那些奋勇攻关的人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激励着我刻苦地学习钻研……
无所作为的生活,是庸俗的。
78.1.5
不知不觉又跨进新的一年。这是我们在乡下度过的第十个新年。也许是最后的一个农村新年吧。新生活的曙光已经闪现——不是上学,便是招工。在新的一年里,是要作出决策的了。然而,急迫和不耐烦的情绪却并没有随着希望之光的出现而熄灭。相反,似乎反而更加沉重了,以至连日记也大大的冷落下来了——我已经又有八天没有写日记了。
怎么搞的?也许是等待得太久太久的缘故吧。再有耐性的人,也会不耐烦的。听说南京的招工春节后才进行(今天收到父亲的信也这么讲),而扬州专区又传已上调一批600人回去了,淮阴又卡壳了,所以才这么拖,谁知春节后又玩什么花样呢?人们被一次次的骗怕了,也给拖怕了一一九年,不,十年的光阴就这么给拖、拖、拖的浪费了。
人生有几个十年?!
淮阴专区也太乌歹,屡次作梗。以前可以说四害未除,省里不能统一,现在又抗命,怎么还不能作出有力措施呢?可见省里也仍然不大朝气,没有决心和魄力。
高考也劳神,今天才传来的是一个高校名单,据说还不是正式初选的,而仅仅只是政审名单,体检名单还得等待省里的批复,明后天才有定案。真罗嗦。从这11个人来看,老知青6个,新知青5个,考文科的4个全上了。可以据此推断出两个结论:1.分数线不高,2.看总分而不分文理科。姜有为从南京回来,说南京也考得不太理想,可见普遍不会太好。不过文科收人太少,前途也仍然是严峻的。爸爸他们对我倒很抱希望(之成的研究生已决定不考),等着我能“脱颖而出”传佳音。但愿我能够不使他们失望!但现在这件事已定过了,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去了。
今天公社开三干(注:公社、大队、小队三级干部的简称)会,传达县会议精神,批斗逮捕沙巷大队的傅广珠。强调高速度大干社会主义,又宣读了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的文件,令人振奋。一个大跃进的浪潮正在掀起,的确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高度的责任感,在迫使人们拼命干,否则,就会掉队的。晚上社直机关学习,老蒋又作了报告。的确感到形势喜人又迫人,得加倍努力地工作与学习才行。现在是懒散些了,起的迟,跑得少,这是不好的。应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行。今天出了一版战报,还要出最后一版,得提高质量才好……
回到南京
【后记】
日记到此结束。后来又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凭记忆,简略补上一些吧:
78年1月底,高考录取通知下发到公社,增陵被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学校发来一函,了解是否有走读条件(自己解决住宿问题)。增陵立即回函:家在南京,可以走读。2月,知青们回宁过春节后匆匆返乡,高考录取通知再次下发。增陵的录取学校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变化,改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不知给什么人掉了包。增陵心中甚为不满。
这时南京招工的单位也到达泗洪县城。这次名额较多(四五十个名额,以往都是每批十来个人),公社按年龄排队,1950年以前出生的基本都排上了,剩下的还有大几十号,都是年龄较小和全家下放农村,当时在南京没有家的知青,还有在乡下成家的知青,还要继续等待。
增陵和我商量后,决定参加招工,放弃读书机会。1978年3月下旬,增陵招工回到南京,分配在南京港务管理处工作。1979年1月,我也招工回到南京。这次是一锅端,全部回南京(连下放户子女符合年龄的也解决了。不过结过婚的还是不在招工范围),并且是两个单位可由自己选择,一家是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在江北),另一家是南京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主城区)。我选择到南京一建。
来源:彩色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