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祖宗的日历上,农历七月二十二,被写成一个清清楚楚的名目——财神节。民间把这一天当成专门敬财神的日子,商铺要早开门,家家户户要理一理门楣、案前,把香案拾掇干净,意头要端正。说白了,就是借着这天,把“求财要有规矩、聚财要守分寸”的老话走一遍,心里也就稳了。
在老祖宗的日历上,农历七月二十二,被写成一个清清楚楚的名目——财神节。民间把这一天当成专门敬财神的日子,商铺要早开门,家家户户要理一理门楣、案前,把香案拾掇干净,意头要端正。说白了,就是借着这天,把“求财要有规矩、聚财要守分寸”的老话走一遍,心里也就稳了。
这一天为什么被选中,乡里巷间有几种讲法。有人指向武财神赵公明,有人指向文财神中的财帛星君李诡祖。书里话多,真正落到普通人家的桌案上,只剩一句——记日不在多,记住“该做的做周全,不该做的别逞能”。至于“正月初五迎财神、七月二十二祭财神”的搭配,也早就成了不少地方的老规矩。
先把来历说清,再谈讲究,心里才不慌。
大体分“文财神”“武财神”,还有一些地方把“五路财神”“五显财神”也纳入“财神体系”。分清门类,不是讲排场,是为了“对号入座”,免得供词、供像都不合礼。
1)文财神 多由史书、传说里的文官演变而来,常见如殷商忠臣比干,亦见范蠡一类的经世之才。文财神的形象多是朝服、如意、诏书,侧重“增福、招禄”,更合“求稳、求顺”的心气。比干为什么会被当作财神,文献不少,这里不铺陈,只提醒一句:文财神多讲“德配位,福随人”,重的是规矩、诚信与度。
2)武财神 常见两位,一是赵公明,一是关羽。赵公明的渊源复杂,地方版本多。有说他“黑虎玄坛元帅”,也有说他“统四部下,号五路”的;关羽则因“信、义、勇”被推崇,久而久之在商业社会特别受敬,祈的是“镇宅、护业、守信”。
3)“五路”“五显” “五路财神”,一解指东南西北中五路财气,一解指赵公明与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位部属,民间说法并存。从苏南一带档案记载看,元日初五“开市接路头”的习惯根深。到了江南水乡,祭“五路”的风气更旺,这是有地方志与学者笔记可循的。 “五显”信仰发轫于徽州婺源一带,后随迁徙贸易南下东移,延及东南沿海与海外华社。五显也常与“财神”并称,地方庙额多见“灵顺”“华光”等名号。北方也有“五显财神”的信俗痕迹,北京城内曾有以“五显财神”名目的活动期,正月初二至十六间尤盛,这类材料在综合类工具书中能检索到。地域差异很大,择敬时以“从俗”为宜。
一条归到赵公明的“圣诞”说,地方志、讲唱本里都能看到七月廿二这一日期的影子,同时又有“三月十五”为其圣日的异本,地方各随其传。另一条指向财帛星君李诡祖,旧书中记他“九月十七生日”“七月二十二成道”,民间往往把“成道日”也当“圣寿”来庆,这就成了七月廿二祭财神的重要依据。普通人未必逐条辨章句,但节日会沿着“越敬越旺”的路径留下来。
今天重点不在“热闹”,而在“有法度”。家里人能记牢这四条,礼成一半。
【1 不借】 今天不借钱、不替人担保。民间说明白——“财不外流”。把钱匆匆递出去,像把“将进门的福气”推回门外。老理儿背后的道理也不难懂:节日是“立意头”的时点,财务上要守边界,收支要见本账,别用“人情”打乱自己的盘子。实在有急事,改在本日之外妥善处理,或者以实物相助,避开“当天借贷”这个口子。有人会说这有点“讲究多”,可民风里正是靠这些小规矩,拴住了一个家的秩序和安全感。
再补一句,不借也包括“不随口借条”,尤其是电话里一句“先转我一下”,今天别答应。供桌上香烛还在燃,屋里账本就该稳。
【2 不说】 今天不说晦气话,不散播“穷”“亏”“坏运气”的口头禅。古人信“吉语招吉”,不是空想,是把“仪式语言”当作“定心丸”。你说一声“兴旺”“顺利”,自己先端起了个态度,家里人也会被提醒“把心气往上拢”。在祠庙空间里,语言就是礼的一部分,拜供之前、收供之后,话要正,气要平。孩子在旁边听着,从小就学会“逢节会礼貌、说话讲分寸”,这份家教,比什么“讨巧”都值钱。
有些话今天也不宜说——抱怨、埋怨、冷嘲热讽。节日不是演戏,是收束情绪的节点。心不散,财才聚。
【3 要拜】 今天要拜,但要拜得明白。拜谁、怎么拜、拜到哪里去,先在心里过一遍。
——拜像 家中供文财神者,案上以净水、清香、鲜果为主,讲“清供”。求稳求顺的,把“如意”“福袋”等象征放在案前即可。求业者、商事者,常供武财神,像前放“帐册”“笔砚”“印章”一类象意物,提醒自己“经营有法、信誉为先”。 ——供品 常见“三果一茶”,柑橘类寓意“吉”“招”,花生寓意“生生”,糕点寓意“步步高”。素家可行“素三牲”(豆制品、果蔬替代),从俭从洁。 ——时序 多选在午前完成正式礼仪,家宅以“扫、净、安”为先,然后再点香、献供、祝词。祭拜地点若在本地财神庙,依庙规入、依庙规出。 ——祝词 祝词不在华丽,在“心正言简”。求财不只求“多”,还要“清”“正”“稳”。愿词落在“勤、信、节、义”上,和古人“德配位”的老话对得上。 这些做法在各地民俗里差别很大,若随乡土而行,便是最稳妥的“正规矩”。(供品习见与“招财寓意”的做法,在各地节俗条目、民间手册里流传已久,此处仅归纳常见而不过度神秘化。)
还要提醒一句:若家里供“五路”“五显”,供法以“从师从庙”为准,不自作主张添改。江南“接路头”的讲法,重“出门五路皆得”,徽州系的“五显”讲“显德显灵”,规矩不同,别混着来。
【4 要忌】 忌,不是“吓唬人”,是帮我们划线。
——忌家内失和 今天不争、不吵、不摔门。祭祀是“聚气”的事,屋里一乱,全乱。把要说的事记下来,过日再谈。 ——忌大扫除到“翻箱倒柜” 节前已净宅,今日只点到为止,重“洁”不重“折腾”。 ——忌动土大修、忌口出狂言 动土修造选在日子之外;话要稳,尤其是对长辈、对子女,不出“恶言”。 ——忌“赌气之财” 包括买卖里“狠砍”“恶赌”“投机一把试运气”。节日立的,是“正财”之心。 这些“忌”,并非谁来“罚你”,而是自持、自律。把手收住,把嘴收住,把心收住,才谈得上“进财”。
从俗不丢礼 同一位财神,在不同地方被不同名称、不同故事承托,这很正常。
就拿“五路”“五显”来说,江南多见“接路头、开市吉”,苏州地方档案写得干脆;徽州出来的“五显”,在婺源一线“灵顺庙”的记载里能追到唐宋;北方城里也有“五显财神”的活动期,京畿一带正月初二至十六的说法在工具书里能查到。做法不同,骨子里都是“求财先正心”。这句把握住,走到哪儿都不慌。
五、今天的“不迷信”怎么落地 老讲究之所以能留到今天,靠的是“可操作”的生活智慧,而不是“神乎其神”的许愿。——“不借”的现实意义 是守住家庭财务边界,避免把账外风险引回家。节日当天更要“闭口子”,让家庭财务在“收”的状态。 ——“不说”的现实意义 是用正向语言稳住家庭氛围,仪式当天不让负面情绪扩散,避免“礼还在,气先散”。 ——“要拜”的现实意义 是借礼仪对齐一家人的“价值观”:正道经营、依理合规、勤俭办事。 ——“要忌”的现实意义 是为这一天划一条“清洁线”,让家庭在秩序中走完一个象征节点。
六、给主事的人一份“今日清单” 为了不把礼变成忙乱,列一份简明清单,家里谁主事,照单走就是了。1)前一晚 ——检查香烛、供果、新茶,台案擦净。 ——账本归位,现金票据妥收。 ——提醒家人“明日不借,不谈钱口风”。
2)今早 ——开门、通风,先净后供。 ——点香一炷,不求多求稳。 ——祝词简短,记四字:勤、信、节、义。 ——若要出门赴庙,提前看庙规,择近、不赶。
3)午前 ——撤供、分食,长辈先,幼者后。 ——有往年“善款、善举”的记录,今日续上,善行不断,家风不乱。
4)晚间 ——收案、熄灯,合家小坐,把今日的顺不顺说开,但不争。 ——把下月要紧事记入册,财务安排有序,别让“节日过完,账就乱”。
答案其实在你自己手上。你做的是何业,你看重的是什么德。做买卖讲信用,关公的“信”可奉;做事求稳,文财神的“德配位”可循;各地奉“五路”“五显”,就按乡里的规矩办。文献上关于“七月廿二”的归属,有“赵公明圣诞”的版本,也有“李诡祖成道”的说法,民间沿着两条线并行不悖,节名由此成形,这些材料在公开的资料里能查到。
今天不借,是为一年不乱借; 今天不说晦气,是为一年不乱心; 今天要拜,是为一年不忘德; 今天要忌,是为一年不越线。 老祖宗把道理装进细枝末节里,靠的是“日用而不知”。我们把这些老理再拾起来,愿望不用喊大声,脚下有路就行。
灯烛将熄,屋里安静下来。水果分给孩子,老人笑着说“明年还照这样”。门口的风吹过来,带着点香灰的味道,心里忽然很踏实。财从正路来,福从好心来,家里人各自把手头的活干好——这就够了。
来源:亮哥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