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蚌埠淮畔,省林草种质资源库的实验室里,藏着一间“植物工厂”, 在这里,无需种子,用植物的一叶一芽就可完成育苗。
在蚌埠淮畔,省林草种质资源库的实验室里,藏着一间“植物工厂”, 在这里,无需种子,用植物的一叶一芽就可完成育苗。
走进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200平方米的种苗技术研发中心,仿佛进入了一个微型的农业实验室。无菌操作台、光照培养箱、高压灭菌锅、植物培养室一应俱全,一排排培育架上,嫩绿的种苗正茁壮成长。
这个春天,一支来自天山脚下的科研团队跨越千里,走进蚌埠这间实验室,开启了一场跨越经纬度的农业对话。
“我们希望借助这次交流,把蚌埠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新疆,探索规模化种植芦竹。”近日,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师、博士杨静带领博士团队来到蚌埠,走进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周的技术交流与学习活动。
站在无菌操作台前,新疆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沈秉娜、杜雨专注观察着芦竹茎尖的接种过程。
从茎尖的选取到无菌操作,再到试管苗的生根和炼苗,每一个环节都让远道而来的博士团队充满好奇。
他们不仅学习组培苗的全流程生产,还就干旱地区能源植物繁育展开深度探讨,让蚌埠的“科技种苗”与新疆的“荒漠种植经验”在丝绸之路两端碰撞出新火花。
“这次交流,是两地农业科技合作的一次新尝试,也是科技兴农理念的生动实践。”市科技局人才科负责人说。
科技的力量,让芦竹、草莓、甘薯、石榴以及中药材等传统作物焕发新生。
“你看,比如这批石榴组培苗,是我们用茎尖脱毒技术培育出来的,不仅能有效抵御病毒侵害,还能大幅提高产量和品质。”研发中心有关负责人葛伟强轻轻托起一株试管苗,苗株根系清晰可见,透着生机与希望。
在组培实验室,记者看到,科研人员将石榴茎尖切下,经过消毒、接种、诱导等多道工序,最终培育出脱毒组培苗。这些试管苗被移植到温室后,只需几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苗木,用于大田种植。
“植物组培育苗的优势在于,种苗质量可控、生产周期缩短、可实现工厂化快速繁育,而且能有效避免病毒传播。”葛伟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每年可生产1000万株优质种苗,供应全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但病毒病却长期困扰着产业发展。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公司成功建立了甘薯脱毒种苗繁育体系,使甘薯产量提高了30%以上。
“过去种甘薯,病毒病一来,产量就缩减。现在用上了脱毒苗,产量上去了,品质也更好了。”当地种植户张大爷感慨地说。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科技,从招才引智到自主研发,从依托海外专家技术到向科研院所输出技术,作为安徽省引才引智基地,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探索从未停歇。
近年来,通过工厂化快速育苗技术,成功构建了石榴组培苗木繁育体系,实现了种苗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培育了黄精、石斛等中药材的脱毒种苗,解决了野生资源过度采挖的问题;同时,针对芦竹等能源植物,构建了高效的组培繁育体系,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们的目标,是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葛伟强说,未来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来源:蚌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