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中国方案: 援非农业谱写合作发展新篇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9:46 1

摘要:文 / 刘文奥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农业援助发展合作不断深化,从援建农业基础设施向技术赋能、本土化协作和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组织实施近200个农业类援外成套和技术援助项目,通过建设24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派遣数千名农技专

文 / 刘文奥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农业援助发展合作不断深化,从援建农业基础设施向技术赋能、本土化协作和产业链延伸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组织实施近200个农业类援外成套和技术援助项目,通过建设24个援非农业示范中心、派遣数千名农技专家、协助编制农业整体规划等方式,向非洲国家和地区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帮助非洲人民优化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助力非洲农业经济丰富产业链条,开创中非合作新局面。

中国对外援助坚持正确义利观、真实亲诚、亲诚惠容理念,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把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对非农业合作政策举措不断丰富。2015年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对非的“五大支柱”和“十大行动”,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落地实施。2021年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启动“九项工程”之减贫惠农工程,强化减贫和农业项目援助及专家派遣。2024年北京峰会推动中非关系提质升级,“十大伙伴行动”的兴农惠民伙伴行动正引领对非农业合作扎实推进。

2025年恰逢新中国对外援助75周年。75年来,中国积极分享自身发展经验,践行“授人以渔”,助力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非洲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援助,有效帮助非洲各国实现农作物增产目标,提升粮食自给能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当地粮食安全状况,“农业援外”金字招牌愈放光彩。

中国融合千年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采取“因地制宜”方式,破解非洲农业发展瓶颈。这场技术破局不仅体现在农作物产量的跃升,更在于构建起“本土化创新—生态适配—产业链延伸”的完整闭环。

一、品种选育:从种质培养到生态适配

立足非洲农业长期受制于低效耕作方式与技术匮乏的实际,中国援助项目将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精准“嫁接”到非洲的土地上。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功推广杂交水稻品种与“旱育稀植”技术,使当地水稻产量从每公顷不足3吨跃升至7吨以上,为贫瘠土地注入强劲生命力。中国专家因地制宜的智慧,更体现在援助中非、赤道几内亚和圣普的项目上,他们克服农资缺少、化肥价高等困难,指导农户利用周边免费、易得资源,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制作有机肥,在技术指导和推广时使用锄头、铲子等传统工具,大幅降低成本,让先进技术真正“生根”于非洲土壤。从东非高原到西非海岸,这些带着中国印记的良种、良法、良技,正在成为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基石。

(一)种质培养:让种子适应非洲的呼吸。

面对非洲大陆40℃高温与季节性干旱的双重考验,中国科研团队开启了一场“种子革命”。在马达加斯加,中国专家从80多个杂交水稻品种中精心筛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应热带季风气候的“中马优”系列品种,单产较当地品种提升3倍。这种“基因改良+气候驯化”的模式,使杂交水稻在非洲20国推广面积超300万公顷。在刚果(布)农业示范中心,针对土壤酸化问题,中国专家研发出“木薯—玉米间作系统”,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特性改良土壤,使木薯块根膨大期延长20天,亩产突破30吨。这种“基因适配”策略,逐步帮助非洲农田摆脱对进口种子的依赖。

(二)生态适配:在荒漠中种出绿色希望。

当中国菌草技术遇上撒哈拉热浪,一场生态奇迹悄然上演。在毛里塔尼亚,中国专家改良菌草品种,培育出耐盐碱的“巨菌草3号”,其根系能深入地下5米固沙,叶片蛋白质含量达12%,成为牧民的“蛋白银行”。针对莱索托高原强紫外线环境,中国专家团队开发出“遮阴网+滴灌”组合技术,使菌草生长周期从180天缩短至120天,单产提高3倍。

二、技术提升:从经验移植到参与式创新

(一)经验移植:先进技术助力增产增收。

通过中国先进农业技术传播,推广先进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作物产量得以稳步提高。布隆迪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9—10吨,塞拉利昂玉米平均增产28%以上,赤道几内亚种植的蔬菜、火龙果收获喜人。中国专家带来的水稻育苗移栽、雨季直播种植、塑盘分厢抛秧栽培等多项实用技术,帮助乍得当地农民增收30%—50%。

中国专家在保持“技术输出”的传统方法同时,也尝试构建经验移植创新方法。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的科技小院,中国专家团队通过将玉米密植技术分解为“行距调整”“中耕除草”等12个可操作步骤,由当地农民自主选择实施组合。这种“模块化技术包”使技术采纳率提升至78%,参与农户玉米单产翻番,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参与式创新:模式创新与技术传授相结合。

技术落地不仅需要实验室突破,更要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创新实施“生产性投入基金+技术托管”模式,使吉汉加县134户农户的水稻单产提高1.5倍,户均增收9840美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该项目培养的56名本土技术员成立农业合作社,推动全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3倍,形成区域性的粮食集散中心。在肯尼亚,中国专家将传统竹编工艺与菌袋生产结合,开发出“草编菌袋”技术,成本降低40%且可自然降解。在莫桑比克,针对腰果种植户分散经营的特点,中国团队设计的“合作社+加工厂”模式,通过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标准,使腰果加工增值率从30%提升至80%。

三、人才培育:从技能培训到知识共创

农业发展关键在人,中国援助以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三级培训体系,将“培育本土力量”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既大幅提升当地农户生产技能,又培养出包括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长在内的多个农业发展带头人,当地农户参训意愿强烈,产生辐射带动效应。

(一)技能培训:授人以渔培养农技队伍。

在赞比亚的中赞农业合作园区,中国专家帮助超过5000名本地农民掌握现代玉米种植技术,并直接吸纳数千人进入园区工作。卢旺达的农业示范中心培养出一批批本土技术员,他们成为“不走的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持续推广技术。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由中国技术支撑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厂、农业服务合作社等,在援助项目之外,为当地创造了大量间接就业机会,形成“一人就业,带动全家”的内生式发展。

(二)知识共创:本地化创新形成发展循环。

中国专家尝试在非构建“田间学校+数字平台+学历教育”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援津巴布韦农业示范中心采用“企业+学校+农户”示范模式,“孵化”出多个分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在马达加斯加设立的现代农业技术学院,采用“中国导师+本地助教”的带教模式,累计培养1200名农业技术骨干,其中30%成为省级技术推广员。来华培训的非洲农业专家带着在中国开启的农业发展新思路回到家乡,农业AI系统在塞内加尔落地时,创造性地融入当地农民的耕作经验数据,使旱灾预警准确率从75%提升至92%。这种“技术反哺+知识共创”的机制,使非洲本土技术人才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创新主体。

四、产业链延伸:从绿色转型到农业合作

技术传播和人才培育绝非孤立行为,其深远意义在于催生当地农业产业链条的完整构建。中国援助项目遵循“全链条”发展之道,在提升基础种植能力的同时,着力打通加工、储运、销售等关键环节。

(一)绿色转型:增强当地农业韧性活力。

援非农业项目发挥平台作用,带动当地农业产业链条延展。在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中国援建的菌草技术项目不仅传授种植方法,更引导当地形成集菌菇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微型产业链。昔日只能依赖进口的蘑菇,如今已成为当地人增收的“致富伞”。在坦桑尼亚,中国援助的木薯项目引入现代化加工设备,形成“农户+农场+工业加工”产业链条,将木薯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有效激活了当地木薯产业的潜在价值。在莫桑比克,农业示范中心通过试种—审核—推广,成功开发芝麻种植产业。这些举措有效弥合了“从田头到市场”的商业化鸿沟,显著增强了当地农业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二)农业合作:美美与共携手共创未来。

中国援非农业合作超越单纯的技术转移,构建起命运与共的发展共同体。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农业直接投资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投资领域涵盖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种植与加工、禽畜养殖、渔业等。通过在非洲建设多个农业产业园区,为非洲国家提供了农业产业化的平台和载体。在中非合作框架下,中国还加强农业贸易合作,非洲农产品通过“绿色通道”获得输华准入和零关税待遇,拓展和优化了非洲国家农产品出口市场,促进了农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牌化,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农业出口和贸易收入,同时也为中国消费者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实施的“一国一品”行动,针对每个非洲国家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尼日利亚棕榈油精炼厂带动种植园面积扩大至100万公顷,马达加斯加香料产业链2030年目标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

从马达加斯加稻田里饱满的杂交稻穗,到毛里塔尼亚沙丘上挺立的菌草屏障,中国农业技术正在书写一部“因地制宜”的非洲叙事。中国对非农业援助不是简单的工具移植,而是通过品种选育、技术改良、人才培育和产业链延伸的立体化突破,让非洲农业在保持生态本色的同时实现跨越式现代化发展。正如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莫妮克·恩桑扎巴甘瓦所言:“中国技术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唤醒沉睡土地的甘霖。”这场技术破局,既是对传统援助和发展范式的超越,更是对全球南方国家自主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

站在75年的历史坐标回望,中国对非农业援助始终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全球减贫事业的标杆。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发展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携手共进的征程。当非洲农田里的杂交水稻随风摇曳,当农产品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奏乐,当年轻农技员的眼中闪烁创新光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粮食产量的攀升,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发展图景。这既是中华文明“达则兼济天下”的当代实践,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