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又被称为“泰山”,原来跟他有莫大关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21:15 1

摘要:岳父被称为“泰山”的典故起源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一次封禅事件,与宰相张说的徇私行为密切相关,而张说的结局也因其政治失误和性格缺陷走向了悲剧。

岳父被称为“泰山”的典故起源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一次封禅事件,与宰相张说的徇私行为密切相关,而张说的结局也因其政治失误和性格缺陷走向了悲剧。

一、“泰山”之称的由来:张说与封禅事件

1. 泰山封禅的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为彰显盛世功绩,玄宗决定效仿前代帝王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任命宰相张说为封禅使,负责统筹仪式。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最高礼仪,参与官员通常可晋升一级,张说借此机会安插亲信,尤其是其女婿郑镒。

2. 郑镒的越级晋升

郑镒原为九品小官,因张说的运作被列为封禅随从,并在事后破格连升四级至五品,身着绯色官服。此举引发朝野非议,但张说权倾一时,众人敢怒不敢言。

3. “泰山之力”的讽刺

唐玄宗在宴会上发现郑镒的异常晋升,当众质问。郑镒支吾难言,优伶黄幡绰机敏答道:“此泰山之力也!”此语双关,既指泰山封禅的机缘,又暗讽张说以权谋私。

自此,“泰山”成为岳父的代称,并逐渐演化为“岳父”“岳丈”等尊称。

二、其他说法的补充

尽管张说事件是主流解释,另有观点认为“泰山”之称与泰山丈人峰有关。丈人峰因形似佝偻老人而得名,而“丈人”在唐代已用于称呼妻父,二者结合后衍生出“泰山”代指岳父的说法。不过,这一说法缺乏直接历史事件支撑,传播度不及张说典故。

三、张说的结局:从权倾朝野到黯然落幕

1. 封禅后的政治危机

张说在封禅中任人唯亲的行为引发广泛不满,尤其是士兵因未获实际赏赐而怨声载道。加之其改革(如削弱三省权力、推行募兵制)触动了贵族利益,朝中敌对势力借机联合弹劾。

2. 弹劾与失势

开元十四年(726年),御史中丞宇文融联合李林甫等官员,以“勾结术士占星”“收受贿赂”“生活奢靡”等罪名弹劾张说。玄宗虽念其功绩免其死罪,但仍罢免其中书令职务,改任闲职,最终勒令其致仕退休。

3. 晚年的反思与《钱本草》

张说晚年经历贬谪后,写下奇文《钱本草》,将金钱比作中药,剖析其“味甘、性热、有毒”的本质,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哲理。此文被视为他对一生贪财弄权的忏悔,亦成为后世警世名篇。

四、历史评价与启示

张说虽有治国之才,却因私欲膨胀、性格专横招致祸端。其故事不仅为“泰山”之称提供了历史注脚,也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后果。

而《钱本草》的创作,则展现了他在人生末路的深刻反思,成为古代政治文化中“德与财”关系的经典论述。

来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