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去做保姆,看到富豪家里的玉佩后,她说:这玉佩我家也有下篇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21:00 2

摘要:小东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是我们厂里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孩子。街坊邻居都说他有个好脑瓜,逢人便夸我教子有方,却不知我为了这个"好脑瓜"付出了多少。

那枚玉佩的秘密

"这玉佩我家也有一枚一模一样的。"林巧云脱口而出后,瞬间感到钱家客厅里的空气凝固了。

那是1986年的秋天。我叫林巧云,四十岁,前年丈夫李志强因工伤离世,留下我和儿子小东。

小东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是我们厂里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孩子。街坊邻居都说他有个好脑瓜,逢人便夸我教子有方,却不知我为了这个"好脑瓜"付出了多少。

每当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昏黄的台灯下,一针一线地补着衣服,耳边回响的全是丈夫临终时的嘱托:"巧云,你要让小东好好念书,别像咱们一辈子吃苦受罪。"

丈夫走后,我在纺织厂的工资养活两个人尚可,但供一个大学生就捉襟见肘了。

"宁愿饿着肚子,也要让孩子拿到文凭"是我们那代人固执的信念。当时大家知道,没有文化就会被社会淘汰,而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为了攒够小东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不得不辞去了在纺织厂十五年的固定工作,到钱家做保姆。临走那天,老厂长拉着我的手说:"巧云啊,你是我们厂的模范工人,真要走吗?"我笑着擦掉眼泪:"等小东毕业了,我就回来。"

钱家住在市中心新盖的小洋楼里,洋气得很,有欧式的家具、进口的彩电,还有那时候罕见的独立卫生间。站在他们家的阳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多少人挤在筒子楼里,一家三代共用一个煤球炉,而这里却是另一个世界。

钱先生是外贸公司经理,常年出差,一身西装革履,说话时总夹杂几句英语,听着特别有派头。

钱太太叫柳玉芬,比我大两岁,瘦高个儿,梳着时髦的短发,总穿着色彩鲜艳的连衣裙,手腕上戴着一块日本精工表,走路时腕表随着她的步伐微微晃动。

她一双眼睛总是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疏离感。小时候,奶奶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柳太太的眼睛像是蒙了一层薄纱,让人看不真切。

那天,我正在擦客厅的玻璃茶几,柳太太从卧室出来,脖子上挂着一枚青玉雕的荷花玉佩。

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玉佩上,荷花栩栩如生,在光线的折射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就像是活的一般。这荷花的样式、玉质的纹理,与我家那枚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一看到那枚玉佩,心头猛地一震,手中的抹布掉在了地上,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

"你说什么?"柳太太的声音陡然提高,手不自觉地抓住了玉佩,眼神锐利得像刀子一样盯着我。

"我是说,我家也有一枚这样的玉佩,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我解释道,不明白为何这句话让她如此紧张。

"巧合罢了。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事。"她冷淡地说,迅速将玉佩塞进衣领,转身离开。

但我分明看到她的手在微微发抖,步伐也不像平时那样从容。那一刻,我心里升起一个奇怪的念头,但很快又被我自己否定了——怎么可能呢?

从那天起,柳太太对我的态度变得更加疏远,甚至有些刻薄。

"把地板拖干净点,这里还有水印","饭菜太咸了,难道你不知道钱先生有高血压吗?","衣服叠得不整齐,重新来!"……各种挑剔接踵而至。

有时候我会在厨房切菜,感觉背后有人注视的目光,一回头却发现柳太太迅速避开视线,假装在整理花瓶或者擦拭橱柜。

我心里嘀咕着,不就是说了句玉佩相似吗,至于这样戒备森严?难道这玉佩来路不正?

一天下午,院里的老李头骑着自行车给钱先生送信,车铃"叮铃铃"地响着。那个年代没有手机,联系都靠写信或者公用电话,有人送信来是常事。

柳太太接过信,匆匆出门去买菜了。钱家有个小书房,平日里锁得紧,柳太太不让任何人进去,说里面都是钱先生的重要文件。

那天下午,趁柳太太上街买东西,我推着花了半个月工资买的新式吸尘器经过书房,发现门没锁,可能是柳太太走得急,忘记上锁了。

我鬼使神差地走了进去。书房里弥漫着陈旧的油墨香,老式的实木书桌上放着一台上海牌打字机,一排排的书籍整齐陈列,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这些经典,还有不少外文书籍。

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我的目光被其中一张照片吸引——那是一张50年代初的全家福,褪色的黑白照片上,最前排坐着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眉眼间透着严肃和慈爱。

虽然照片有些泛黄,但那双眼睛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我父亲!爹的右眼角有颗小小的痣,这是我们家的特征,我姐姐也有,这痣小时候被我们叫做"幸运星"。

我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照片上,父亲身边是母亲,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大概两三岁的小女孩,应该就是我姐姐林巧芬。照片右侧站着一个少年,应该是我的大哥。

大哥后来去了台湾,杳无音信。而姐姐在文革初期被下放到东北,此后再无联系,只知道她嫁给了当地一个干部。

蓦地,身后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我慌忙退出,装作刚路过。柳太太站在门口,手里提着菜篮子,眼神复杂地看着我,欲言又止。

"书房里的东西不要随便动。"她最后只说了这一句,语气不像平时那样强硬。

"对不起,柳太太,我看门开着就进去看了看。"我心虚地解释。

"以后不要再进去了。"她说完,转身上楼去了。

那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钱家墙上的照片,为何会有我父亲?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布包,里面包着我最珍贵的宝贝——一枚荷花玉佩。。

父亲去世前告诉我,这玉佩是我们林家的传家宝,原本是一对,上面刻着"荷映双辉"四字,被一分为二,一枚给了我,一枚给了我姐姐。

"荷,寓意和谐;映,是相互照应;双辉,指你们姐妹二人。"父亲当时语重心长地说,"这世道多变,但骨肉亲情不能断。"

"文革"那年,姐姐被下放到东北,父亲因为曾经留学英国的经历被打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被关进了牛棚。母亲经受不住接连的打击,忧郁而终。

我十七岁那年被分配到纺织厂,成了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家道中落后,我把自己的身世藏得很深,生怕连累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父亲被平反后,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临终前一直念叨着要找到姐姐,但终究未能如愿。

"巧云,你一定要找到你姐姐,告诉她我和你妈妈从来没有怪过她。那个年代,谁都身不由己啊。"这是父亲留给我的遗言。

我死死盯着这枚玉佩,心中翻江倒海。世上怎会有如此巧合?柳太太的玉佩,书房里的照片,还有她那时不自然的反应……难道她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姐姐林巧芬?

回忆起小时候的片段:姐姐比我大六岁,总是扎着两个羊角辫,牵着我的手上学。路上遇到霸道的男生,是她挺身而出护着我;我饿了,她会把自己的窝头掰一半给我;下雨天,她把自己的雨衣披在我身上,自己只穿一件褪色的蓝布衫……

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我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第二天,当我提着菜篮子从市场返回时,看见柳太太正翻看我房间的抽屉。

她看见我,神色慌张,匆忙解释道:"我只是来找块抹布。"

但我注意到她手中拿着的是我前天收到的小东的信。小东在信中提到了要回家探望,还说找到了一封父亲生前留下的信,一直藏在他初中课本里,直到整理旧书时才发现。

"我们明人不说暗话。"我放下菜篮,直视她的眼睛,"柳太太,不,应该叫你林巧芬吧?"

她面色苍白,扶着桌子坐下,半晌才开口:"你怎么知道的?"

那一刻,我心如鼓擂,既惊讶于自己的猜测竟然是对的,又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优雅的太太就是我记忆中那个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姐姐。

"玉佩、照片,还有你眼角的那颗小痣——和父亲一模一样的'幸运星'。"我平静地说,心里却波涛汹涌。

她低下头,沉默了许久,久到我以为她不会再开口。院子里传来收音机播放《东方红》的旋律,杂货店的王大婶在叫卖着"冰棍儿,五分钱一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定格。

"巧云,这些年你过得好吗?"她终于开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眼中蓄满了泪水。

"托你的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简短地回答,心中的酸楚却难以言表。

"对不起,我不是个好姐姐。"她哽咽着,眼泪终于决堤而出,"我怕你认不出我,更怕你认出我。"

原来,姐姐当年下放到黑龙江,在农场干了三年又黑又累的活,手上长满了老茧。后来农场领导看她有文化,安排她去了公社办公室当文书。

那时候,钱先生——当时还是小钱同志——是省里派下来的技术员,负责农场的农机建设。他们因为工作接触,慢慢熟悉起来,后来成了夫妻。

改革开放后,钱先生凭借技术专长被调到南方,成为外贸公司骨干。姐姐害怕家里的"右派"成分影响丈夫的仕途,便隐瞒了身份,甚至更改了姓名。

"巧云,你不知道,这些年我多想认你,可我怕……"她哽咽道,眼泪大颗大颗地滚落,打湿了她精致的连衣裙,"我怕我的过去会毁了现在的一切。你看,钱家是什么人家?他岳父家是什么背景?要是知道我爹是'右派',他们会怎么看我?"

"姐,大时代里,谁没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我握住她的手,发现那双保养得当的手指上,还残留着当年农活留下的痕迹,"父亲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姐妹团聚。他从来没有怪过你,他说那个年代,谁都身不由己。"

"爹,爹他还好吗?"姐姐急切地问。

我摇摇头:"爹五年前就去世了,走得很安详。"

她跌坐在椅子上,失声痛哭:"我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我拍着她的背,想起父亲生前最后的日子——老人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眼睛总是望着窗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那时候我们姐弟几个都陆续有了音信,只有姐姐,杳无消息。

"爹临终前托我给你带了封信,只是一直没找到你。"我安慰她,"等小东回来,你就能看到了。"

两天后,小东从北京回来了。一米八的大小伙子,瘦瘦高高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看就是个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

"妈,您怎么搬到这么气派的房子里了?"刚进门,小东就惊讶地四处张望。

我还没来得及解释,柳太太——不,现在应该叫姐姐了——已经上前拉住了小东的手:"你就是小东吧?快叫姨妈,我是你妈妈的亲姐姐!"

小东一脸茫然:"妈,您不是说您没有亲人了吗?"

我苦笑着解释了来龙去脉。小东是个聪明孩子,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复杂。

"姨妈,我带来了外公留给您的信。"小东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发黄的信封,小心翼翼地递给姐姐。

姐姐接过信,手抖得厉害,几次想拆开又不敢。最终还是我帮她拆开了。

信是父亲写给姐姐的,里面详细记述了他被平反后的生活,以及对姐姐的思念:"巧芬,爹知道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在外面过得好。爹年纪大了,怕等不到你回来,就写下这封信。你不用记挂家里,我们都好。你弟弟出了车祸,腿有些跛,但已经成家,有个懂事的媳妇。巧云在纺织厂工作,很稳当,还生了个聪明的儿子小东。"

最让人动容的是信的最后:"巧芬,我把玉佩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巧云,一半留给你。玉佩合二为一时,便是我们一家人团聚之日。。"

姐姐读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这时,钱先生下班回来了,看到这一幕,愣在了门口。

"老钱,这是我妹妹巧云,这是她儿子小东。"姐姐抹着眼泪说,"我有很多事情瞒着你,现在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当天晚上,姐姐忐忑地告诉了钱先生真相——她的真名叫林巧芬,父亲曾被划为右派,后来平反,她有个妹妹巧云,现在就是他们家的保姆。

出乎意料的是,钱先生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老伴儿,咱们这年纪,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家人团聚是好事啊。再说了,时代变了,那些老观念早就该扔进垃圾堆了。"

"可是你的岳父……"姐姐还是担心。

"他老人家也开明着呢,前段时间不还跟我说,咱们国家要与时俱进嘛。"钱先生豪爽地说,转头对我道,"巧云啊,以后你就是我妹妹了,不用再做什么保姆,搬回来和我们一起住。"

那一晚,我们促膝长谈,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吃不饱的年代,姐姐总是偷偷给我留饭;下雨天上学,姐姐总是把我护在身后;夏天乘凉,姐姐摇着蒲扇给我驱蚊……

夜深了,院子里的蝉鸣声此起彼伏,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安宁。

我至今记得那个夜晚,我们围坐在客厅,姐姐取出她的那半玉佩,我也掏出了我的。两枚玉佩在台灯下熠熠生辉,当它们缓缓靠近,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荷映双辉"四个字完整地呈现出来。

"爹说得对,玉佩合二为一,我们一家人真的团聚了。"姐姐感慨道。

姐姐讲述了她这些年的挣扎:"我总想回家看看,又怕身份暴露。前年厂里组织南下考察,我特意去了咱们的老房子,却发现早已面目全非。我打听到你还在纺织厂工作,远远地看了你一眼,却没勇气相认。"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难怪那天在厂门口,总感觉有人在注视我,回头却看不到人影。

"后来听说你丈夫出了事故,我偷偷去医院看过,还塞了一千块钱给护士长,让她好好照顾他。"姐姐继续说,"钱家要请保姆时,我故意打听到你辞了工作要找事做,就让老钱去你们厂里问的。"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当初厂长会特意叫我去他办公室,说有个好工作介绍给我。

我也告诉她这些年的艰辛:"小东他爸走后,日子一下子揪紧了。为了供小东上大学,我不得不出来打工。没想到天意弄人,竟把我带到了你身边。"

小东在一旁听着,眼睛湿润了:"妈,您辛苦了。"

钱先生听后,拍板决定:"小东是个好孩子,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我全包了!将来毕业了,愿意来我们公司也行。"

小东连连点头:"谢谢叔叔,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不再做保姆,但也不愿意白吃白住,就帮着照顾家务。姐姐给我买了好多新衣服,还要带我去美容院做头发,被我婉拒了——老姐妹,还是那个实在人。

我还是习惯穿那身蓝色的确良衬衫和黑色裤子,每天早起给大家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就知道你手艺好,当年做的红烧肉,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姐姐常常这样夸我,眼里满是怀念。

那年冬天,姐姐带我回了一趟老家。从前的老宅已经不在了,变成了一排排的新楼房。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小河也填平了,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

"物是人非啊。"姐姐感慨道。

父母的坟前,我们点上了香,献上了那枚合二为一的玉佩。姐姐跪在坟前,泣不成声:"爹,女儿不孝,这么多年没能尽孝道。如今和妹妹团聚了,您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晚上,我们住在镇上唯一的招待所里,铁架子床,褪色的蓝条床单,倒也干净整洁。

姐姐坐在床沿,望着窗外的月亮,轻声道:"巧云,记得小时候,咱们爹教我们读唐诗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现在我才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

"姐,你还记得爹教我们弹古筝吗?"我也陷入回忆,"你弹得多好啊,'高山流水'那一曲,惊动了邻居王奶奶,说你有仙女下凡的韵味。"

"那都是爹的功劳。要不是他,我们姐妹可能现在还是目不识丁的乡下丫头。"姐姐说着说着,又红了眼眶。

春节前,姐姐提议用部分积蓄在老家建一所小学,取名"荷映小学"。

"咱爹当年就是教书的,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他最大的心愿是让山里的孩子有书读。"她说,"现在咱们有这个能力了,就替他完成这个心愿吧。"

钱先生二话不说,立刻拿出一大笔钱,又通过关系协调了土地和建筑资质。老家的乡亲们得知消息,纷纷出工出力,帮忙建校。

小东也利用寒假时间回来帮忙,和农村的孩子们打成一片,教他们唱歌、讲故事。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突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如此热爱教书育人。

今年暑假,荷映小学落成了。红色的砖墙,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

开学第一天,我和姐姐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欢笑着走进校园,小脸蛋红扑扑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上学要走五里山路,风雨无阻,就为了那一点知识的光明。

"爹如果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很欣慰的。"姐姐动情地说。

"是啊,他老人家最喜欢看到孩子们念书的样子。"我点点头。

姐姐从脖子上取下那枚合二为一的玉佩,郑重地挂在校门口的匾额下:"荷映双辉,照亮这些孩子的未来。从今往后,我们林家的精神就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了。"

日落西山,余晖洒在两姐妹的肩头,映出一片温暖的金黄。远处,钱先生和小东正招呼着村民们进学校参观,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

那一刻,我深深懂得:血浓于水的亲情,穿越时光,终将重归于好;而真正的富足,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心灵的宁静、家人的团聚和为他人带去希望的满足感。

荷映双辉,不正是我们姐妹此生最美的写照吗?

来源:禅悟闲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