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日记曝丑陋言论,辱骂中国人智力低下,为何国人异常冷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8:46 1

摘要:《爱因斯坦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斯和西班牙》首次完整公开了这位科学巨人96年前的私密记录。编辑罗森克兰茨翻开那些泛黄的手稿,看到的不是相对论公式,而是一连串刺眼的文字。

编辑|避寒

1922年,物理学巨匠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中国人的刺耳评价——"智力低下"、"像牲畜一样"。

这些私密文字直到2018年才公开,震惊世界。奇怪的是,面对如此侮辱性言论,中国人的反应却出奇平静。

2018年6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一本新书引爆了全球舆论。

《爱因斯坦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斯和西班牙》首次完整公开了这位科学巨人96年前的私密记录。编辑罗森克兰茨翻开那些泛黄的手稿,看到的不是相对论公式,而是一连串刺眼的文字。

"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刚在丛林中解手完后一样蹲在地上。"

这是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抵达上海当天写下的话。

他的笔锋更加尖锐:"甚至连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的,看上去很迟钝。"

日记的下一页,爱因斯坦继续记录着他的观察:"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能意识到痛苦。这是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相较于人类,不如说他们更像是机器人。"

最令人震惊的是这句话:"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仅是想到这一点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罗森克兰茨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这些手稿。作为爱因斯坦论文项目的高级编辑,他见过无数科学文献,这一次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

"这些言论和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人道主义偶像的公众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森克兰茨后来对媒体说,"我认为阅读这些文章并将其与爱因斯坦的公开声明进行对比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这本日记原本深埋在德国15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文集》中,只有少量内容被翻译成英文。

96年来,它像一颗定时炸弹静静躺在学术资料堆里,直到这次单独出版,世人才得以窥见这位科学巨人内心深处的另一面。

这些充满偏见的文字出自一个曾经高喊"种族隔离是白种人的弊病"的人之手。

那个在美国为黑人权益奔走呼号的爱因斯坦,在1922年的亚洲之旅中,却表现得像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

爱因斯坦的中国之行,本来不应该如此匆忙。

1922年3月,正在柏林访学的北大教授朱家骅给爱因斯坦写信,重新商讨访问北京大学的事宜。朱家骅告诉他,北京大学想邀请他像罗素和杜威那样在中国待上一年。

朱家骅

爱因斯坦的回复很直接:"中国的报酬不够旅行所需,日本的报酬足够四周旅行所需。"

金钱,成了决定这趟旅程路线的关键因素。

当时的德国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让马克变成了废纸。

爱因斯坦需要养活前妻和两个儿子,还要接济收入不稳定的妹妹妹夫。日本改造社开出的2000英镑酬金,对他来说是救命稻草。

12月8日,蔡元培从北京发来电报:"整个中国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您。"

两星期后,爱因斯坦的回复让中国人失望了: "虽然我本人非常愿意,并且之前还有正式约定,现在接受这份邀请已经太迟了。"他声称自己等了五个星期,也没有收到来自北京方面的消息。

蔡元培

就这样,原本计划中的北京讲学变成了匆忙的上海过境。1922年11月13日上午,爱因斯坦夫妇乘坐日本邮轮"北野丸"号抵达上海汇山码头。

他看到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街头巷尾弥漫着贫穷的气息,码头工人光着上身,汗水混合着泥土,孩子们穿着破烂的衣服,眼神空洞地看着这个外国人,小贩们蹲在地上叫卖,声音嘶哑。

这确实是一个"蹲着吃饭"的中国,那时的中国人习惯蹲坐,这在西方人眼中显得"不文明"。 爱因斯坦看到的正是一个刚刚告别帝制、社会秩序尚未稳定的国家。

军阀混战,民生凋敝,1922年的中国,确实处在历史的低潮期。

爱因斯坦带着典型的西方优越感来到中国,那个时代,种族主义思潮在西方知识界大行其道。 不仅是爱因斯坦,许多西方传教士、旅行者都对中国人抱有类似的偏见。

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对在上海的欧洲人也颇有微词。他在日记中写道:"被中国仆人围着的欧洲人是懒惰的,自负而浅薄。"

这个细节说明,爱因斯坦的偏见并非针对某个特定种族,而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

爱因斯坦的矛盾,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1922年的亚洲之行,他43岁,这个年龄的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已经登峰造极,在人性认知上却依然局限。

日记中那些刺眼的文字,暴露了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爱因斯坦用研究物理的严谨态度观察世界,却用种族主义的有色眼镜审视人类。

他在日记中写道:"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谓的'智力低下'归咎于生物起源。"这种将智力差异归因于种族的观点,在当时的西方学术界并不罕见。

讽刺的是,10年后的爱因斯坦成了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1933年,纳粹上台,这个犹太人被迫流亡美国,亲身体验了种族迫害的滋味后,爱因斯坦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46年,他前往美国第一所黑人大学——宾夕法尼亚州林肯大学参加学位授予仪式。

站在讲台上,67岁的爱因斯坦高声说道:"美国正将有色人种与白人隔离,这种隔离不是有色人种的弊病,而是白人的弊病,我可不打算对此保持沉默。"

这个爱因斯坦,和1922年在日记中写下种族主义言论的爱因斯坦,仿佛是两个人。

爱因斯坦对中国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抗日战争期间,他和宋庆龄、高尔基一起组成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大同盟,明确支持中国抗战。 他还曾写信给华人,支持中国独立建国。

科学家不等于圣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的天才,并不意味着他在社会认知上同样卓越。相反,他的经历恰恰说明,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偏见是可以被克服的。

1922年的爱因斯坦看到的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他用当时的价值观作出了判断。 这种判断今天看来充满偏见,在当时却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的看法。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爱因斯坦是否是种族主义者,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2018年6月,当爱因斯坦的日记争议传到中国时,网络上的反应出人意料。

没有愤怒的声讨,没有激烈的抗议,大部分中国网友的回应,冷静得让西方媒体意外。

"爱因斯坦看到的就是那个昏暗麻木的时代,当然会发出如此感慨。"一位网友写道。

"当时的中国确实急需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位网友补充,"随着中国发展,外国对中国的印象纷纷发生了转变,这对比说明了百年来中国人不断奋斗努力是有成效的。"

这种理性的态度,恰恰体现了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回头看1922年的中国,爱因斯坦的观察并非全然虚假。

那时的中国确实处在历史的低潮期,民众的精神状态确实令人担忧,承认历史的真实,不等于接受种族主义的结论。

中国人用一个世纪的时间证明了爱因斯坦判断的错误。

从1922年的贫弱到今天的强盛,从被人瞧不起到让人刮目相看,这种变化本身就是对种族主义最有力的反击。

"说到底,爱因斯坦也就是一个无法超越时代的观察者。" 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本质。

历史具有局限性,个人的认知更有局限性。 爱因斯坦在1922年的看法,既不能代表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也不能影响中国后来的发展轨迹。

这种超越情绪化反应的理性思考,让许多国际学者开始反思。 正如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所说:"中国人的反应提醒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文明。"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拒绝批评,而是在批评中保持理性,不是否认历史的问题,而是在承认问题的基础上展现改变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日记争议,最终成了一面镜子,它照出了1922年中国的真实状况,照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偏见,也照出了现代中国人的成熟心态。

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情绪而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创造新的历史。 从这个角度看,爱因斯坦那些刺耳的文字,反而成了中国进步的一个注脚。

10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让爱因斯坦失望的中国已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这或许是对那些种族主义言论最好的回应。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相关报道:《爱因斯坦是种族主义者?他的亚洲旅行日记充满对中国人的偏见》

海外网2018年6月13日报道:《爱因斯坦日记涉嫌"种族主义" 称中国人"肮脏迟钝"》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