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水校园餐背后的贪腐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20:56 1

摘要:清晨六点半,汾西二中食堂后厨的蒸汽尚未散去,初三学生闫浩端着餐盘穿过排队人群,刷脸支付 6 元后,得到了两个牛肉包子、一个鸡蛋和一碗老豆腐。在操作间切菜的闫梅看着手机上的消费提示,嘴角泛起欣慰的弧度 —— 这个场景在两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奢望。

清晨六点半,汾西二中食堂后厨的蒸汽尚未散去,初三学生闫浩端着餐盘穿过排队人群,刷脸支付 6 元后,得到了两个牛肉包子、一个鸡蛋和一碗老豆腐。在操作间切菜的闫梅看着手机上的消费提示,嘴角泛起欣慰的弧度 —— 这个场景在两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奢望。

餐桌上的 "黑洞"

2022 年秋季开学时,闫梅每月按时缴纳 180 元餐费,却总听孩子抱怨早餐千篇一律的包子稀饭。彼时家长们不曾想到,学校食堂 1072 万元食材采购经费中,竟有 420 万元悄然流入了私人腰包。时任校长赵孟锁编织的贪腐网络令人瞠目:食材供货商是其胞弟,食堂负责人则是前同事,整套采购体系犹如家族作坊。虚报采购量、以素充荤、次品替换等手段,让本该滋养青少年的餐费变成了滋养腐败的养分。

腐败温床如何形成

"固定餐费制" 成为滋生贪腐的温床。学生无论吃多吃少均收取相同费用,导致资金池成为可随意攫取的 "无主之财"。赵孟锁团伙通过阴阳合同、重复报账等手法,将食材成本压缩至实际支出的 60%,剩余资金在层层分包中消失无踪。更令人痛心的是,过期冷冻肉、陈化粮等劣质食材堂而皇之进入学生餐盘,直接威胁着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健康。

制度补丁如何生效

山西省纪委监委的专项整顿如同手术刀,精准切除了腐败病灶。刷脸支付系统取代传统包月制,每笔消费实时推送家长,资金流转全程留痕。家长监督委员会进驻食堂后厨,从食材验收、加工到分餐形成完整监督链条。在临汾市推行的 "明厨亮灶" 工程中,全市 217 所中小学食堂后厨实现 24 小时直播,切菜间的刀工技艺、炒菜间的火候掌控都成为全民监督的焦点。

阳光照进食堂之后

整治后的数据显示:学生日均蛋白质摄入量提升 27%,维生素达标率提高 41%。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制度层面,山西省教育厅出台的《中小学食堂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校长不得直系亲属参与经营,食材供应商必须公开招标,年度审计从 "抽查" 变为 "必查"。这些措施如同给校园餐装上 "防腐涂层",让 "舌尖上的安全" 真正落地生根。

从餐桌腐败到阳光食堂的转变,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当权力失去监督,最纯洁的教育净土也会滋生蛀虫;当制度织密防护网,再隐蔽的贪腐手段也无处遁形。守护校园餐的纯净,既需要雷霆万钧的整治力度,更依赖持之以恒的机制建设,方能让每一分餐费都化作滋养幼苗的养分。

来源:和合为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