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引爆了一场关于餐饮业透明度的全民讨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反击,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公众监督,甚至推出“罗永浩菜单”试图自证清白。
2025年9月,罗永浩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引爆了一场关于餐饮业透明度的全民讨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反击,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公众监督,甚至推出“罗永浩菜单”试图自证清白。
在预制菜透明化浪潮中,老乡鸡成为行业标杆。其主动公示菜品加工等级:绿色标识餐厅现做(70.6%),黄色为半预制(27.7%),红色为复热预制(仅1.7%),甚至开通中央厨房直播接受”云监工”。罗永浩点赞其”敢标注清楚”的态度,因为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绝对现做,而是知情与选择权。
透明化不是负担,而是新竞争力。当标准逐步建立,信息披露将成为餐饮业标配。率先公开的品牌将赢得信任红利,而遮遮掩掩的企业则可能在消费者信任的裂痕中逐渐失去市场。
“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花了现做菜的钱,总得知道吃的是什么。“这句网友的评论精准地戳中了问题的核心。数据显示,超过七成消费者希望明确知道菜品是否预制,六成以上会因不透明降低品牌信任。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技术进步本身,而是被剥夺选择权。
西贝的困境在于,其创始人贾国龙曾公开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预制菜是未来大趋势”,而官方客服却对预制菜问题避而不谈,仅强调”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蔬菜现炒”。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大打折扣。当消费者花高价点单,却吃到”加热即食的工业化产品”,却未被告知真相,自然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知情权:法律已明示,执行却缺位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然而,现实中主动标注的商家寥寥无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若商家故意隐瞒商品真实情况,甚至通过宣传暗示非预制来误导消费,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严重时可能构成消费欺诈。但目前,由于预制菜定义模糊、标准缺失,导致执法难以落实。
然而,这场看似“明星吐槽”的舆论风波,实则揭开了中国预制菜行业长期存在的遮羞布:消费者知情权缺失,行业标准模糊,企业诚信存疑。
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在人力成本高企、连锁扩张提速的当下,预制菜是餐饮业降本增效的“效率革命工具”。但问题在于,当消费者为“锅气”“匠心”支付溢价,却发现端上来的是冷冻料理包,心理落差便成了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西贝事件的核心,不是“是否用了预制菜”,而是“有没有如实告知”。罗永浩质疑的并非预制技术本身,而是企业在信息不对称下,以“现做”之名行“预制”之实,涉嫌误导消费者。正如网友所言:“预制菜不可耻,可耻的是把预制菜当现做卖高价。”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与选择权。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通知》也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标志”。但“推广”并非“强制”,导致现实中多数餐饮企业仍选择性沉默。
目前,仅有江苏等少数地区试点立法,要求餐饮环节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而全国层面,既无统一标识规范,也无强制披露义务。消费者即便质疑,也常因举证困难而维权无门。正如专家所言:“法律未必能强制注明预制菜,但消费者的选择可以。”
预制菜不是餐饮业的“黑箱”,而应是“明厨亮灶”的一部分。科学开展预制菜,首先要从“遮遮掩掩”走向“明码标价”。
1. 建立三级标识体系,落实信息透明
建议借鉴法国、意大利等国经验,构建“菜单标注+包装溯源+监管抽查”的三级标识体系:
• 菜单明示:在菜品名称后标注“预制”字样,如“葱香烤鱼·预制”;
• 一菜一码:预制包装菜应附带二维码,扫码可查原料产地、添加剂、冷链温控等信息;
• 监管抽查:市场监管部门将标识合规性纳入日常抽查,虚假标注者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2. 推动国家立法,明确告知义务
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设条款,明确餐饮服务提供者须在菜单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品,未履行者视为欺诈,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时,最高法院可发布举证规则指引,对未明示预制菜案件适用过错推定原则,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
3. 企业自律与行业协同并重
头部品牌应主动公开预制菜使用比例与加工方式,正如老乡鸡已公开“0预制菜”门店名单。行业协会应制定预制菜标识操作指引,开展“透明餐厅”星级认证,推动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议,或许只是预制菜行业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但它也提供了一个转折点:让消费者知情权不再是“可选项”,而是餐饮企业的“生存线”。
预制菜可以是高效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欺骗的幌子。唯有以法律为底线、以透明为底线、以信任为目标,餐饮业才能真正走出“遮遮掩掩”的灰色地带,让每一道菜都端得安心、吃得明白。
罗永浩的直播争议或许会过去,但他提出的问题不会冷却:我们有权知道,自己吃的,究竟是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怎么做的。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
餐饮业的未来,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是否愿意坦诚面对消费者。当”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被明示为”预制菜”,消费者将能根据自身需求和预算做出明智选择,而非在”现做”的幻觉中消费。
预制菜,不能再遮遮掩掩了。唯有透明坦诚,才能守住餐饮行业该有的温度,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这不仅是行业规范的必然要求,更是餐饮业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必由之路。
1️⃣MSN《罗永浩吐槽西贝预制菜引热议:西贝专利在手,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
2️⃣MSN《西贝与罗永浩“账单风波”:预制菜争议下,消费者知情权如何保障?》
3️⃣腾讯新闻《舆见丨罗永浩“锤”西贝 预制菜的知情权在哪?》
4️⃣ hanspub.org《预制菜销售中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研究》
5️⃣新京报《罗永浩与西贝争论背后:关于预制菜的认知差异和法律之辩》
来源:新明星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