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网络大V罗永浩一行人吃完西贝后发微博吐槽“很贵”,并称西贝几乎都是预制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烈回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9月10日,网络大V罗永浩一行人吃完西贝后发微博吐槽“很贵”,并称西贝几乎都是预制菜。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烈回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贾国龙明确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还公布了罗永浩一行人的消费账单。为自证清白,西贝宣布全国370家门店从9月12日起开放后厨参观,允许符合卫生标准的顾客进入厨房查看菜品制作全过程。
罗永浩则选择了正面硬刚,不仅昨晚开直播回应讨论预制菜,表示不怕西贝起诉,甚至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实则是一场典型的“鸡同鸭讲”,双方基于不同的定义和认知框架进行对话,自然难以达成共识。
2024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六部门共同制定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市监食生发〔2024〕27号】,其中对预制菜的范围作了明确界定,即: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就《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答记者问时称:“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从官方文件这一定义和标准看,西贝的烹饪方式确实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然而网络大V罗永浩作为普通消费者,代表的是大众对预制菜的直观理解——只要不是现炒现做的菜,都被归为“预制菜”。这种认知虽然不符合官方文件中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却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透明度和真实性的普遍担忧。
在这一认知框架下,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简单加热即可上桌的菜品,无论官方如何定义,在消费者心中就是“预制”的。
笔者作为普通老百姓,不是非得从大V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争吵中要一个正确答案,因为官方文件早就对预制菜有明确界定。
罗永浩与贾国龙二人站位不同,自然对预制菜的理解不同,不管是罗永浩需要流量自我炒作,还是贾国龙开放后厨竭力证明西贝食材的安全,这种“鸡同鸭讲”的局面最终也是不了了之的一地鸡毛。
预制菜当下作为一个产业,已经越来越多的走向全国各地餐饮门店的餐桌,大部分普通消费者也不会谈“预制”色变。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需要的只是一个知情权。
比如,我们周末与家人、朋友下馆子,在餐馆消费每一道菜肴时,不仅期待它的食材新鲜、烹饪良好、食用安全,而且还想知道自己吃的到底是什么菜品,是预制的还是非预制?
罗永浩与贾国龙之争,预计最终可能不会有明确的胜者。但作为普通消费者,希望通过这次“鸡同鸭讲”的争吵,能推动餐饮连锁门店对凡是预制菜的菜品进行主动公示,比如在餐馆店面的墙上贴出来或者是在菜单的菜名后面标示出来,这样,是否预制菜就无关紧要了,首先消费者的知情权满足了,其次消费者看着菜单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点菜,想吃预制菜了就点,不想吃就点其他菜品或者起身走人,如此也保障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来源:市jian之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