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网格的故事】柯桂芳:行走在田埂上的“暖心网格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8:46 3

摘要:在城市的经纬线上,他们是一串串行走的坐标;在民生的温度计里,他们是刻度间流动的暖意。他们是网格员——平凡岗位上的“基层绣花针”。从家长里短的调解到突发事件的应对,从琐碎信息的采集到民生需求的传递,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城市最真实的呼吸。

在城市的经纬线上,他们是一串串行走的坐标;在民生的温度计里,他们是刻度间流动的暖意。他们是网格员——平凡岗位上的“基层绣花针”。从家长里短的调解到突发事件的应对,从琐碎信息的采集到民生需求的传递,他们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藏着城市最真实的呼吸。

近期,“瑞昌政法”特推出“我和网格的故事”专栏,我们将深入基层,一起看看“小网格”如何托起“大民生”,一起听听平凡坚守背后不平凡的初心。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网格员柯桂芳的故事吧!

在乐园乡最偏远的桥棚村,每天清晨都能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骑着电动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她就是村里的网格员柯桂芳,今年38岁,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7年。

网格就是我的“责任田”

2018年,村里推行网格化管理时,柯桂芳主动报名成为了网格员。她负责的第二网格服务区域是桥棚村6组至11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刚开始,村民们对这个"新官"并不买账。"一个小女子能干啥?""不就是走走过场嘛!"面对质疑,柯桂芳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她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走访3户,每周必须走完6组至11组近100户人家。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她的电动车里程表显示每年要跑5000多公里。渐渐地,村民们的态度从怀疑变成了依赖。

"有事就找桂芳"成了村民口头禅

2024年夏天,独居老人柯奶奶家的屋顶漏雨。柯桂芳走访发现后,立即联系村委申请危房改造资金,还自己垫钱买了防水材料。三天后,当施工队来维修时,柯奶奶拉着她的手直抹眼泪:"你比亲女还贴心!"

疫情防控期间,她白天挨家挨户测体温、送物资,晚上在卡点值守。有次深夜接到村民电话说孩子发烧,她立即骑着电动车把退烧药送上门。那段时间,她的通话记录显示每天要接打100多个电话。

调解纠纷要用心用情

村里老柯家和老周家因为宅基地闹了十几年矛盾。柯桂芳前前后后跑了二十多趟,查阅土地档案,找老人了解历史情况。最后她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还自掏腰包买了树苗在两家的地界上种了一排树。"现在树都长高了,两家人也和好了。"她笑着说。去年全村评选"最美家庭"时,有村民因为没评上闹情绪。柯桂芳就组织大家开"板凳会",让每家都说说自己的好做法。这场会从下午开到晚上,最后村民们自己达成了共识。

最开心看到村民的笑脸

柯桂芳的包里总装着三样"法宝":民情日记本、政策宣传册和急救药品。她的手机里存着所有村民的联系方式,微信置顶了十几个村民群。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看到柯大娘能按时吃上降压药,听到留守儿童叫我'桂芳姐',我就觉得值了"。今年开春,她又在琢磨新点子:组建"银发巡逻队"帮忙森林防火,让留守老人发挥余热。村支书感叹:"有桂芳在,我们村至少年轻了十岁!"夕阳西下,柯桂芳又骑上她那辆旧电动车出发了。车篮里装着给五保户买的降压药,后座上绑着要发给村民的反诈宣传单。这个平凡的农村妇女,正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为民服务的初心,用真诚的笑容温暖着整个村庄。

供稿:乐园乡

编辑丨严 冬初审丨吴佳轩
复审丨董彦健核发丨刘剑舞

来源:瑞昌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