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以色列想轰炸沙特东风基地,沙特:中国士兵在那,要不试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03:12 1

摘要:中东这地方,从来就不缺火药味,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伊朗突然搞了个伊斯兰革命,把亲美的国王赶下台,新上来的什叶派政权到处输出革命理念,让周边的逊尼派国家直冒冷汗。沙特阿拉伯作为逊尼派的老大哥,自然是坐立不安。

中东这地方,从来就不缺火药味,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伊朗突然搞了个伊斯兰革命,把亲美的国王赶下台,新上来的什叶派政权到处输出革命理念,让周边的逊尼派国家直冒冷汗。沙特阿拉伯作为逊尼派的老大哥,自然是坐立不安。

伊朗革命发生在1979年,霍梅尼上台后,伊朗的什叶派势力迅速膨胀,这不光是宗教派别的问题,还牵扯到地缘政治。沙特那边,人口里逊尼派占了九成多,什叶派就那么点,主要集中在东部省份和一些外来劳工,但伊朗的成功让沙特觉得自家后院也可能着火。加上1932年沙特才统一阿拉伯半岛,好不容易稳住江山,谁也不想轻易丢掉。

沙特国王法赫德一看形势不对劲,就开始琢磨怎么加强国防。伊朗那边国力强,导弹技术也不赖,以色列更不用说,核武器传闻满天飞。沙特自己呢,军事上依赖美国,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偏帮以色列,沙特觉得美国不靠谱,得自己找路子。

空军司令苏尔坦亲王这时候站出来,建议从中国买战略导弹。为什么是中国?因为中国有东风-3导弹,这种中程弹道导弹射程2800公里,能覆盖伊朗和以色列,价格还实惠,沙特出得起那35亿美元。谈判从1985年开始,1986年敲定协议,1987年导弹开始运到沙特。

东风-3导弹是液体燃料的,长度13米,重64吨,精度不算高,但对沙特来说,从无到有就是大进步。基地建在利雅得南部荒漠,地下设施齐全,发射井挖得深,储存区大。

沙特花大钱建基础设施,还得培训人员。中国这边好人做到底,派出技术团队帮忙,名义上是金轮工程公司的职员,其实是解放军战士,负责组装、维护和操作训练。这些人到了沙特,帮着建基地,教沙特人怎么用导弹,确保一切就位。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很快就嗅到味了。1987年底,通过卫星照片和情报,他们发现沙特在建导弹基地。东风-3的射程正好能打到以色列全境,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急了,召集军方评估。空军计划用F-15战机低空突袭,投精确炸弹摧毁发射设施。

但情报显示,基地里有中国人员在维护导弹,这让以色列犹豫。1988年3月,以色列公开警告沙特,本·阿哈朗作为沙米尔的助手,放话说要先发制人摧毁基地。美国也掺和进来,表达不满,但沙特没退缩。

沙特外交部直接回应,说基地有中国士兵驻守,任何攻击都会带来严重后果。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动基地就等于和中国对着干。以色列掂量了下,后果太重。

和中国交恶,会影响中东大局,还可能拉美国下水。更何况,导弹控制权部分在中国手里,沙特承诺不先用。以色列空军司令下令战机待命,但最终没行动。沙米尔审阅报告后,选择外交施压,通过美国劝沙特限制使用。

这事没闹大,以色列放弃轰炸计划。导弹部署后,沙特战略地位提升,伊朗和以色列都得掂量。导弹数量有限,几十枚而已,但威慑力在那。沙特用这东西稳住了阵脚,避免伊朗革命波及。

1990年8月,伊拉克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军队直逼沙特边境。沙特赶紧展示东风-3导弹,电视上播运输画面,导弹对准伊拉克。萨达姆评估风险,没敢进一步进攻。1991年海湾战争,苏尔坦亲王指挥多国部队,东风-3作为后备,没实际发射,但起到了心理作用。

沙特导弹部队后来独立成军,叫皇家战略导弹部队,总部在利雅得地下指挥中心。2013年,新总部启用,司令是贾拉拉·阿拉卢韦特中将。中国合作没停,2007年沙特又从中国买了东风-21导弹,射程短点但精度高,固体燃料,机动性强。

2014年阅兵,东风-3首次公开亮相,沙特想告诉伊朗,别轻举妄动。2021年,美国情报显示,沙特在中国帮助下,自产弹道导弹,工厂在达瓦迪米市附近。这标志沙特从买导弹转向造导弹,提升自主能力。

以色列这边,沙米尔下台后,以色列继续监视沙特导弹。2020年,以色列和沙特签亚伯拉罕协议,关系缓和,但2023年巴以冲突升级,沙特警告以色列,推动巴勒斯坦建国,否则正常化进程停摆。

中国在中东影响力增大,通过导弹合作,插手中东事务。美国担心,但默许,因为沙特是盟友。萨达姆2003年倒台,2006年被处决,他的野心让中东付出代价。霍梅尼1989年去世,伊朗政策延续反西方。巴列维流亡埃及,1980年死于开罗,王朝终结。

整个事件看下来,大国博弈是关键。中国卖导弹赚外汇,沙特买安全,以色列威胁但收手,美国平衡各方。导弹没引发大战,但改变力量对比。

沙特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伊朗导弹程序也加速。中东导弹竞赛从这开始,埃及、阿联酋、也门都跟进。导弹技术控制体制1987年成立,美国等国禁出口射程300公里以上导弹,但中国没加入,早年卖得欢。后来中国承诺不卖,但合作转向技术转移。

话说回来,沙特买导弹的初衷是自保。伊朗革命后,什叶派和逊尼派矛盾激化,沙特怕革命出口。导弹成了底牌,虽然精度差,但够吓人。以色列的威胁是真,但顾及大局,没动手。中国士兵的存在是转折点,沙特借此挡箭。以色列情报知道中国人在基地维护,攻击等于宣战。外交上,以色列通过美国施压,沙特书面保证不装核弹头,不先用。

后续发展证明导弹有效。海湾战争时,伊拉克导弹打沙特,但沙特没用东风-3反击,靠多国部队解决。导弹更多是战略储备,和平期从无到有就够。

沙特后来投资本土生产,2021年情报显示,中国帮建工厂,生产固体燃料导弹。东风-3老旧,液体燃料准备时间长,易被侦测。新导弹机动强,生存率高。沙特战略导弹部队有多个基地,如苏莱伊尔和拉瓦达,地下设施藏导弹。

以色列对沙特导弹一直警惕。1988年威胁后,转向情报监视。摩萨德追踪中国交付,评估威胁。沙特导弹指向伊朗多过以色列,但以色列不放心。亚伯拉罕协议后,双方合作增多,但导弹仍是敏感点。沙特强调防御,中国合作是经济互惠。中国从中东赚外汇,提升影响力,不卷入冲突。

萨达姆的教训深刻。他1980年打伊朗,1988年结束,1990年侵科威特,东风-3让他止步。海湾战争败北,导弹威慑成空。霍梅尼遗产让伊朗导弹发达,现在伊朗有射程2000公里的导弹,对沙特是威胁。沙特升级导弹,就是回应。巴列维倒台提醒独裁者下场,沙特王室吸取教训,改革缓慢。

这事有内涵,中东和平靠平衡,不是单边。导弹带来稳定还是风险?沙特用导弹防身,但也刺激军备赛。中国卖武器,中立但影响大。美国双标,卖以色列武器,却限沙特。真实历史就这样,大国小国各有算盘。沙特从买东风-3起步,现在自产,独立性强。以色列从威胁到合作,现实主义。事件没英雄,只有利益博弈。

来源:Coolburg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