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部落的转世传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22:44 1

摘要:“西王母”到底是一种传说,还是真实的存在,我倾向于她是一个部落的头领,并世代传承下去,一直延续到了夏商周时期。这个部落的活动区域,往往说法不一,更远说有在西亚、中亚和西藏冈底斯山脉的,稍微远一点的便是新疆天山天池周围或者青海湖附近,最近的区域便是甘肃河西走廊、

“西王母”到底是一种传说,还是真实的存在,我倾向于她是一个部落的头领,并世代传承下去,一直延续到了夏商周时期。这个部落的活动区域,往往说法不一,更远说有在西亚、中亚和西藏冈底斯山脉的,稍微远一点的便是新疆天山天池周围或者青海湖附近,最近的区域便是甘肃河西走廊、天水平凉定西等地。西王母的部落究竟在何地生存?这也是传统历史文化悬而未决的疑案。

从《山海经》文献记载看,一是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的昆仑山脉(并非现在所称的昆仑山脉),下游有弱水之源相环绕,山外有一处火焰山。另外再往西北三百五十里有一座玉山,也是西王母的居住地。这类似于唐朝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一样。东边有昆仑山,西边有玉山。二是西王母的形态恰如人身,只是拥有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齿,常常喜欢大声吼叫,披头散发,头戴象征部族首领“胜”字型的文冠首饰,这便是她的姿容仪表、行为举止。三是终年住在深山洞穴,传说依靠南方飞来的三只青鸟为其捕食,日日衔来,解决自己的口腹之欲。

有人说远古时期的昆仑山就是今天甘肃通渭、会宁的华家岭一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整理中记载:“伏羲称帝号“罗奉”,初都榆中,迁榜罗,再迁陈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崩鸡公山”。伏羲的母亲就是西王母,两者的活动区域有重叠或者相邻的可能性。那时候的甘肃榆中,疑似当今武山县的榆盘镇,而榜罗即今天通渭县的榜罗镇。陈仓、华山牛鸠原、王屋山、鸡公山,就在今天甘肃的天水、陇南一带,按当时原始社会披头散发、巢穴而居、野外狩猎的生活习惯,西王母与伏羲部落,当时受自然条件限制,不可能向东跨过陇山进入秦岭地界的,更不会进入中原核心区域。

文献记载,西王母所谓的原始国度,早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存在,西王母曾派九天玄女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周穆王西巡时也会见过西王母。以此推算西王母之国至少延续了一千多年。从生命的自然寿数看,真实的西王母,绝不可能活过千年的。这只不过是西部邦国女性首领的一种称呼而已。那时候部族首领的传承,既不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也不是母系社会世袭的“母死女继”制。极有可能是上古时期一种原始的宗教制度,部族首领们采用“转世传承”的方式。所谓“长生不老、永世不死”,特指上古时期宗教所言的灵魂不死,而绝非人的肉身不死不灭。一代西王母死后,按上古原始宗教的信仰制度和运行规则,发现并确定某一个时间地点、某个特定体征的新生女童,负有一种天然联系,似乎是上苍的巧妙安排,就被部族的头人们选拔为新一代的西王母。类似今天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系统。藏传佛教从印度传来,可是转世制度在印度却找不到源头,极有可能借鉴了上古时期西王母的转世传承制度。

在伏羲女娃时期。西王母“戴胜,虎齿,豹尾,善啸”。明显异于正常人的生理体征。跟“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牛首人身”的神农氏一样,属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特殊的转型期。人们穴居捕食,图腾崇拜动物,因为不能解答或解决现实的疑问困惑,就祈祷苍天派神仙下凡人间,习惯尊称为“皇”。死后按照古人说法,要么重新成为上天之神,要么投胎转世,依原始信仰宗教制度,找到所谓“转世灵童”,后人尊称为“帝”。这就是“皇帝”一词的本源。这项制度代代传承下来的女姓首领,称之为“帝女”。《穆天子传.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其中蕴含了传承的意思。自从华胥氏、伏羲氏迁出昆仑山,走向东方,西王母部落就占据延续下来,后分化出旁枝部落,一部分迁徙今天甘肃临洮一带,继而扩展到甘肃中部,一部分西进西扩到青海东北的河湟地区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

皇帝炎帝时期。《黄帝内传》记载:“帝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镜十二面,随月用之”。西王母不仅派九天玄女帮助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与黄帝相会王屋山,黄帝为其铸镜十二面。这在当时,系赠与西王母最贵重的礼物,可谓稀世珍宝。黄帝为首的华夏邦国与西边的王母邦国互为联手,共同讨伐威胁中原王朝的南方蚩尤部落。可见,中原王朝已辐射到甘肃天水地区,西王母的活动中心可能在洮河流域,即今天临洮、广河一带,两大部落相互接壤、唇齿相依,文化形态必然会受炎黄部落的影响。奇巧的是齐家坪遗址,居然发现一面铜镜,年代大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远的铜镜,被誉为“中华第一镜”。大概是黄帝赠与西王母十二面镜子的其中之一。

尧舜禹时期的西王母。历史学家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序言:“上古之世,西王母之邦,相传有不死之药,为人主所甘心。尧禹二君,皆尝西游,以谒西王母。舜时,西王母来宾。夏时羿亦西求不死之药于王母……”。表明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以至于夏初后羿执政的年代,西王母邦国与中原部落仍频繁交往,尧禹二君经常西巡拜见西王母,西王母也来到中原大地拜见舜帝。就连夺权篡位夏朝政权的后羿,为谋求邻国部落的认可,也要去拜访西王母部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舜)九年,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環、五玦”。西王母手中有“不死之药”(属于致幻型药物),可延年益寿,历代首领梦寐思服、一药难求。大概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之药”,反被其妻嫦娥偷吃升天,化为仙人居住“蟾宫”。可见,上古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此后羿与一箭射落九颗太阳的彼后羿是否为同一人,恐难以说清楚。

殷商王朝与西王母邦交十分密切。《今本竹书纪年》:“(太戊)二十六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海外西经》注:“殷帝大戊使王孟采药,从西王母”。后世西戎部落逐渐强大,蚕食吞并了西王母部落的一些区域。故殷商王朝习惯上将西王母部落称西戎、西戎部落也称西戎,两者偶尔混称。商王太戊时期,都城在“亳”,即今甘肃武山一带。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便由天水武山逐步向河南中原迁徙,先后迁居到嚣、相、耿、庇、奄、北蒙(殷)等地。河南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遗址,便是商王一路东迁的鲜明例证。东迁之后,商王朝逐渐远离西王母部落和犬戎部落,交往渐少,彼此隔断,致使犬戎部落与西王母部落纷纷向东延伸、填补了遗留空间。《今本竹书纪年》载:“(祖甲)十二年,征西戎。冬,王返自西戎。十三年,西戎来宾”。直到商王祖甲,又与西戎部落恢复邦交,来来往往,往后亦敌亦友,矛盾时断时续。

西周时期的西王母部落。在今河南汲县战国时期的魏国君侯墓葬,发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两部传世力作。记载周穆王驾八骏西巡,登昆仑,见西王母。其中《穆天子传.卷四》详细记载: “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吉日甲申,天子祭于宗周之庙…… ”。 第一,宗周即现在周原遗址。考古发现不少高等级建筑、墓葬、及大量青铜器。周原乃是西周龙兴之地、宗庙之地、祭祀之地,也是早期古公亶父从幽地迁移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源地。穆王在这里大型祭祖,以示追念之义。第二,穿过周原,第二站便来到阳纡之山,就是今天陇山山脉。《穆天子传》有多处记载,距宗周镐京(西安)三千四百里,肯定是一个大型山脉,这是关中平原进入西北必经的一道屏障。第三,从阳纡山转到西夏氏,又走两千五百里。按距离分析应该是甘肃静宁一带。从静宁出发来到珠余氏及河首,推断应当是甘肃会宁祖历河源头。第四,迂回又往南走,再走一千五百里到达昆仑山,推定为今天通渭的华家岭。再连续西行七百里、三百里,到西王母活动的玉山,疑似甘肃榆中马衔山玉矿附近。反复推敲《穆天子传》详细行程,距昆仑山黑水较远,因故难以下定论。不排除西晋学者整理上述内容或有删漏或有窜改的可能性。第五, “至于苦山,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推断苦山就是如今渭源的首阳山。周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首阳山有采苦的传闻,伯夷叔齐墓依然健在。《诗·唐风·采苓》歌曰:“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山之行三日后,穆王“宿于黄鼠之山”,《山海经》“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按行程分析黄鼠山就是今天渭河的源头。他在这里休息停顿,养精蓄锐,牧马狩猎,做好与西王母会见的各项准备。 第六, 穆王与西王母相会弇山(瑶池),大概就是今天定西漳县的遮阳山。弇:遮蔽也!附近已有阳屲、三岔等寺洼文化遗址现存。 第七,古人用脚步测量距离:上古时期1里等于100步,1步约为0.7米,一里大约70米。周穆王见到西王母,一个来回,按当时脚步算,共走三万五千里。他为何颇费周折、执意西巡会见西王母。《列子.周穆王》详细记载穆王在西极化人引导下“神游”的故事。“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王若殒虚焉。不恤国事,不乐臣妾”。今天看来,他似乎吸食了鸦片等药物,产生幻觉!极有可能源自西王母之国提炼的“不死神药”。西极化人(疑似西王母部落的外交使者),精心预谋、精心策划了“魔术”与“神药”,诱导穆王西巡与王母相会,意在借周王朝的强大力量,将陇南礼县一带的少数民族赶到太原。《今本竹书纪年》载:“(穆王)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秋八月,迁戎于太原”。 《后汉书.西羌传》也载:“王乃西征太戎,获其五王,遂迁戎于太原”。周穆王帮助西王母一举剪除戎族势力,迁降卒于太原,西王母部族则趁机迁入甘肃陇南、平凉、庆阳一带。这些地区保留西和的拦挢遗址。平凉的安国、徐家碾、柳家村、庆阳的九站,都有寺洼文化遗存。这时的西王母,由“瑶池”迁居昭宫,秦汉时期称为中官,即今天的泾川县王母宫。

东周春秋时期。先秦文献所称“西戎”,并非西王母邦国部落的遗民。西王母东迁的部落已被中原部落吞并。西迁的部落有可能被西戎或者羌族所吞并。先秦之后,很多文献称“西戎”,多为关中以西戎族部落的泛称。古今学者大多将西北一带的全部戎族,均统称西戎。《竹书纪年》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到穆王之孙懿王时期,周人与西戎矛盾日趋激化。《竹书纪年》:“孝王元年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在西周主持朝政的申侯,率领军队打败西戎,五年内西戎与周朝重归于好。西戎与牧马养马的秦人,几代人犬牙交错、互相仇杀,似乎西戎的实力还更胜一筹。《竹书纪年》:“宣王三年,王命大夫仲伐西戎。六年,西戎杀秦仲”。周宣王命秦人先祖秦仲,连年与西戎争夺地盘、展开决战,最后这位秦国的奠基人血染疆场。《秦本纪》载,直到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国大将由余率领大军起兵讨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从此彻底毁灭了西戎的强大势力,遂霸西戎(西方)。从以上历史文献看,西王母之国到了西周的中晚期逐渐衰落,原来所居领域被犬戎部落或者中原王朝所占有,从此杳无音信,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再也没有出现西王母部落得以立足发迹的踪影。历史上真实的西王母,反而演变成民间传说中的神秘人物……。

来源:张生国果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