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透!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怎么建?

B站影视 2024-12-04 09:02 2

摘要:近期,如何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备受关注。本期,小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做出解析,谈谈如何科学、合理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又该如何统筹正能量和大流量。

近期,如何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备受关注。本期,小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黄楚新做出解析,谈谈如何科学、合理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又该如何统筹正能量和大流量。

评价体系应从哪些维度出发?

黄楚新表示,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应全面、客观、准确地衡量全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效果、受众互动以及平台运营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为媒体机构提升融合传播能力提供依据和方向。

如何构建科学、客观的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黄楚新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了说明:

内容质量维度

1)原创性指标:原创内容比例(原创内容数量与总内容数量之比);原创内容影响力(通过原创内容被引用、转发、二次创作等情况衡量);

2)价值观导向指标:正面价值观传播力度(根据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符合主流,以及对积极价值观的强调程度打分);

3)内容多样性指标:深度报道占比(深度报道数量与总报道数量之比)、内容题材覆盖范围指数,即根据新闻、文化、科技等多种题材的覆盖情况打分;

4)内容科技融合指标:采用大数据、H5、短视频、AI等赋能内容创作的程度。

传播力维度

1)传播范围:包括不同媒体平台(如网站、两微、一端等)的覆盖范围、受众触达数量、传播速度与频率等指标,以量化信息扩散的广度与速度;

2)影响力:需考察内容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的程度,例如舆论引导力、话题引发力、品牌形象塑造力等,可通过受众反馈、舆情监测、社会关注度变化等进行评估。

受众参与度维度

1)评论数量与质量:评论数量、高质量评论占比,高质量可根据评论的深度、逻辑性等判断;

2)点赞、分享、投票等行为数量及频率;

3)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数量与质量。

媒体统筹性维度

1) 媒体多渠道传播的适配性;

2) 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边界扩展程度;

3) 媒体品牌定位以及传播策略。

评价体系如何统筹正能量和大流量?

近年来,部分“自媒体”通过制造话题、编造故事或炮制谣言等方式来吸引注意力的“无底线博流量”行为备受诟病。“传播力”作为重要评价维度之一,该如何统筹正能量和大流量?

首先,要建立“双向权重”模型,赋予正能量和大流量合理权重,确立以正能量为导向的核心原则。正能量评价可从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程度等入手。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大流量,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是分析流量背后的质量因素。

其次,将正向价值导向纳入流量评估,推动主流价值内容的广泛传播。建立流量与正能量传播效果的关联模型,例如正能量内容引发的深度讨论、长期关注、二次传播等才是有价值的大流量体现。黄楚新进一步解释道,将正能量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作为流量评估的加权因素,当流量是基于正能量且产生积极社会影响时给予更高评价,反之则降低权重。

最后,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内容传播过程,确保正能量内容的优先曝光。可通过智能标签系统对内容进行语义分析和分类,优化推荐算法调整正能量内容的权重,并实时监测传播路径和反馈效果。

同时,借助跨平台数据联动实现精准分发,结合舆情分析动态调整策略,通过用户评价和传播数据优化算法模型,确保正向价值内容得到优先传播。

如何合理设计媒体单位人员的薪酬标准?

为提升全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效率和传播效果,媒体单位在设计薪酬标准时应注意哪些细节?

黄楚新从注重绩效导向、岗位差异化和提升个人从业素养三方面给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实行绩效导向薪酬。根据全媒体生产传播效果、内容质量和创新能力分配奖励,实行绩效导向薪酬。例如,对于记者编辑等内容创作岗位,可依据稿件的质量(如准确性、深度、影响力、传播效果等)、数量、独家性、创新性等指标进行考核发放。

设立项目奖励薪酬,针对重大报道、专题策划、新媒体产品创新项目等团队协作任务,根据项目的完成质量、社会影响力、经济效益等给予额外奖励,激励员工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并发挥创造力。

其次,结合岗位特点引入差异化薪酬。充分体现技术开发、内容创作和运营管理等关键岗位的核心贡献,激励专业人才发挥专长。

最后,鼓励从业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提升个人素质与业务能力,进而反哺工作效率的提升。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来源:庖丁解new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