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月初,李明德在个人微博上罕见地揭露身为演员的无奈与冲突。他直指电视剧《三人行》剧组对他不公,尤其是男一号迟到、耍大牌等问题,并配图展示自己因无故被要求等待而崩溃的截图和发脾气的照片。正是在那几条长文和配图里,我们第一次看清,一个“温顺艺人”在压抑下
在娱乐圈这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李明德和于朦胧的境遇,恰似两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生存法则下的挣扎与无奈。
2025年1月初,李明德在个人微博上罕见地揭露身为演员的无奈与冲突。他直指电视剧《三人行》剧组对他不公,尤其是男一号迟到、耍大牌等问题,并配图展示自己因无故被要求等待而崩溃的截图和发脾气的照片。正是在那几条长文和配图里,我们第一次看清,一个“温顺艺人”在压抑下如何一步步走向爆发。剧组方面随即发声,称李明德反复无故缺席剧本围读、影响拍摄进度,更有酒店砸物的实锤图片,双方矛盾迅速升级。
不久后,李明德转战抖音直播,自诩“工薪阶层”,抨击资本主导下的娱乐生态:“只要我活着就得说真话,否则乖乖就被安排结局。”直播间观众数猛增至千万,他的愤怒与不满迅速引起社会关注,甚至上演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疯文学”狂欢。然而各大平台敏锐地察觉事件偏离初衷,以“恶意炒作”为由在短短数日内封禁了他的直播账号。与此同时,法律层面也开始发酵:他因一次醉酒后砸车被判刑六个月,并需赔偿车主二十万元。这个刑期和赔偿数额,看似与他对行业不满的言论无关,却在社交舆论中被解读为“压力之下的自我毁灭”寓言。
若说李明德的“发疯”是一种个体反抗,那么于朦胧的悲剧则是被动的牺牲。仅在9月10日,于朦胧在案发当晚与五位同行聚餐后坠楼身亡,官方迅速排除他杀可能,但含糊的声明和在场人员的沉默,使事件真相蒙上阴影。导演程青松主动晒出聊天记录报警澄清,编剧极光光则选择缄默,演员高泰宇发出简短悼文,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当晚情况。于朦胧生前以谦和著称,从未像李明德那样公开发声,他的“乖巧”并未换来保护,反而在沉默中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拒绝潜规则被雪藏,明明是无数人心中的白月光,却从来不被公司重视,如果不是于朦胧突然的离世,还不知道他的经历竟然这么坎坷。作为公认的古装美男天花板,于朦胧不仅长得好看,演技还好,当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白真,他一出场四海八荒第一美男的形象就彻底具象化了,但凡于朦胧的戏份再多一点,男主赵又廷指定被掀桌。只能说在娱乐圈这样的名利场,没有背景和资源真的很难有所发展。
对照两人的遭遇,才恍然明白“会发疯的人不会死,乖巧的只会被安排结局”绝非耸人听闻。李明德用“发疯”捍卫了自己,他的怒火成为了生存利器,而于朦胧的温顺和沉默却无法抵御命运的冲撞。这不只是两桩事件的巧合,更是当下娱乐圈普遍压力的缩影——从资本分配的权力游戏,到平台话语权的快速切换,再到个体抵抗与法律后果的交叠,一切都在告诉我们:选择“乖巧”往往意味着被边缘化,甚至随时被安排“消失”。而那些敢于绝望呐喊、愿意在聚光灯下暴露伤疤的人,反而更可能保全自己。
李明德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他的“发疯”或许并不优雅,却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悸动;于朦胧的沉默令人扼腕,却再次提醒业内外每一个参与者:沉默并非护身符。娱乐圈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其实是一座高压容器,注定会催生各种崩裂和爆发。质疑李明德,是对娱乐生态的警醒;理解李明德,则是对每一个在规则与潜规则夹缝中挣扎的普通人的致敬。只有承认压力的存在,才能真正去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发声都不至于走向自我毁灭,每一个沉默都不必沦为无声的牺牲。
你怎么看?
来源:无冬无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