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日,某象新闻以一篇题为《张雪峰请听题:鼓吹战争,该不该给零分?》的评论文章,对知名教育工作者张雪峰进行了一场充满误导性与双标意味的舆论围剿。该文不仅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更以道德审判的姿态掩盖其逻辑上的苍白与价值观的混乱,这实为这几年来,某些媒体以“正义”之
前几日,某象新闻以一篇题为《张雪峰请听题:鼓吹战争,该不该给零分?》的评论文章,对知名教育工作者张雪峰进行了一场充满误导性与双标意味的舆论围剿。该文不仅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更以道德审判的姿态掩盖其逻辑上的苍白与价值观的混乱,这实为这几年来,某些媒体以“正义”之名博取流量的又一次拙劣表演罢了。
张雪峰的原话是,只要国家决心收复台湾的“枪声一响,我先捐5000万,整体怎么也得捐一个亿”。这根本不是在鼓吹战争,而是在表达对国家主权坚定不移的支持。这句话的语境十分清晰:只有当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丧失、外部势力与台独分裂势力迫使中国不得不采取断然措施时,他愿意以个人和企业的力量支持国家行动。
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而坚定: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对台独分子和外部干涉势力的严正警告,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最后底线。张雪峰的言论完全符合这一原则,而非如某象新闻所污名化的“对同胞的武力威胁”。将“支持统一”扭曲为“鼓吹战争”,要么是对国家政策的无知,要么是故意煽动舆论情绪、制造对立。
某象新闻嘲讽张雪峰“赚取家长血汗钱”,试图以此低级话术削弱其言论正义性。这种论调不仅暴露大象新闻浅薄和虚伪,更显其在审视自身与别人问题时的一贯双标。张雪峰所从事的考研辅导是市场化教育服务,其收入源于家长和学生自愿购买的价值认同。在法治市场经济中,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创造就业本就是对企业家的基本要求,而非道德污点。
若按此逻辑,某象新闻作为一家省级媒体集团,依托官方特有的公共传播资源进行商业运营,从老百姓身上赚取的“血汗钱”恐怕只多不少。其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营收达3.7亿元,旗下签约超千家MCN机构,拥有千万级的粉丝账号达十个,孵化的“网红”不计其数,并通过多种模式实现流量变现。难道某象新闻所获的利润就更为“高尚”,而其他个体或机构便是在攫取“不义之财”?难以想象,这竟出自一家省级媒体的论调。
莫非某些官方媒体已经沦落到如此境地,依靠制造对立、收割流量、贩卖焦虑来谋取收益,却还将自身利益包装得光明正大,甚至自诩比教育服务更为“崇高”?这种选择性的道德审判,恰恰暴露出部分媒体彻头彻尾的双标与虚伪。
某象新闻在文章中指责张雪峰作为900万粉丝的“大V”应谨言慎行,却丝毫不提自己作为国内省级主流媒体,在全网拥有2亿以上粉丝的实际影响力。究竟谁更应承担传播理性、凝聚共识的社会责任?
纵观某象新闻这几年来的报道轨迹,从炒作对立话题到介入争议事件,其操作模式往往充满流量驱动的痕迹。真正应被质疑的,不是张雪峰基于爱国情感的鲜明表态,而是某些媒体以“批判”为名、行“撕裂”之实的传播策略。与其对个人言论进行无限上纲上线的解读,不如反思一下,是谁在把爱国污名化为一门“生意”?是谁给统一议题贴上“鼓动战争”的标签?
某象新闻在对比中抬出胖东来创始人早年捐款建航母,支持国防建设的例子,称赞其“默默行动”,这看似崇高,实则荒谬毫无可比性。爱国表达本就可以多元存在,既有无声的奉献,也有公开的呼吁,二者并不对立。张雪峰在公众平台表达对国家的支持,何错之有?
更何况,张雪峰并非是“空谈爱国”。他在教育领域长期投入,帮助无数学生通过考研改变命运;在公共卫生或重大灾难事件期间多次捐款捐物;其公司依法纳税、创造就业。这些实际行动,远比一篇挑动对立的评论文章更有社会价值。
某象新闻这篇评论,看似站在“反战”“理性”的道德制高点上,实则充满了预设立场、断章取义和逻辑跳跃的哗众取宠。其本质是以“批判”为由的流量狩猎,是以“高尚”为名的话语权争夺。
真正负责任的媒体,应当促进社会理性对话,而非煽动对立;应当澄清复杂议题的价值本质,而非简化标签、制造敌人。在台湾这一严肃问题上,中国人民的立场坚定不移:我们渴望和平统一,但绝不畏惧和放弃武力。任何支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公开表达,都应当被尊重而非污名化。
建议某些媒体少点“毁人不倦”的傲慢,多点“大是大非”的判断。与其忙着给别人“打零分”,不如先反思自己的内容所传递的价值是否配得上公众的期待。
来源:雄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