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餐厅的灯光一向是暧昧的,但那天桌面上的证据过于清晰:一份账单,830块,13道菜,5个人,还有各种加了粗体的价目表。你可以想象罗永浩坐在桌旁,身边同事在讨论胡麻油炒鸡蛋是不是该值43块,凉皮为何超过40元——空气里弥漫的不只是孜然,更有一点尴尬。毕竟,在这个段
餐厅的灯光一向是暧昧的,但那天桌面上的证据过于清晰:一份账单,830块,13道菜,5个人,还有各种加了粗体的价目表。你可以想象罗永浩坐在桌旁,身边同事在讨论胡麻油炒鸡蛋是不是该值43块,凉皮为何超过40元——空气里弥漫的不只是孜然,更有一点尴尬。毕竟,在这个段子成真的时代,连吃饭都能引发舆论风暴,这是“餐饮悬疑片”最起码的标准流程。
如果现场证据不够刺激,餐饮圈大佬贾国龙再补一刀,把消费明细公开,宣称“西贝贵”是餐饮业最大冤案,还不忘补充:“我们没用预制菜。”至于1300元的红包和退单承诺,仿佛是在拉个“实锤体验团”。我不禁要问,如果我是当事人,面对一桌子几乎可以PS进菜单广告的菜品,用餐体验和“冤案感”哪个更容易下咽?
讲道理,人均166块,是贵吗?这就像刑侦里判断“损伤程度”——你非要说贵,不如先看看伤口深度。830元,摊到5个人,分摊到每道菜,每个人嘴里又分摊到每一口,好像也能接受。可当你看到43元的炒鸡蛋,心里还是会泛起涟漪——毕竟还没有哪家刑警敢把一盘鸡蛋定价为一份现场鉴定报告。
站在旁观者角度梳理这场“贵不贵”风波,罗永浩投诉预制菜,其实击中了现在餐饮业最敏感的神经。预制菜像“证据袋”,有些人视其如“食品DNA”,有些人觉得是“硬伤”。西贝极力申明“纯手工”,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像是给自己做了个“无罪推定”。但真正在现场的消费者,相信的是每一口的温度和味觉的“实物体验”——毕竟,用嘴审案的人永远比用嘴辩案的人更无情。
至于价钱,西贝公布的菜单各显神通。牛大骨68元,凉皮40多元,在消费升级的今天也许并不算离谱,但和路边摊上的“良心价”一对比,又显得格外幽默。一边是“人均不到200的中式餐饮”,一边是“吃个炒鸡蛋比到菜场买整箱鸡蛋还贵”,群众自然会在朋友圈里吟诗:“谁家庄稼地里能长出金蛋?”这大概就是“黑色幽默”的餐桌版本。
再深入一层,推演这个事件的逻辑链条,就像打开了一道案卷:罗永浩现场消费、社交平台发言、西贝公关反击、菜品明细公开、门店体验承诺,每一步都有“证据出具人”。可惜,这里没有现场勘查指纹,也没有科尔布施分析法,唯一能判定的是——消费者的钱包和商家的脸皮,哪个更厚,哪个更真。
在餐饮口水仗里,“贵”从来不是个绝对概念。消费心理学告诉我们,定价背后是“体验溢价”和品牌符号;刑侦术语里,案发地点永远决定证据价值。如果你在西贝门店用166块吃了一顿饭——口味一般,服务一般,那就是“现场体验不符合预期”;如果觉得花得值,那就是“心理预期与商务实际达成一致”,案卷归档。
不过,“贵”这个字眼,本身就算是个“悬念”。餐饮业里,贵的不只是菜,更是拍出来的照片、发出来的朋友圈点赞,还有能被老板晒出来的消费明细。罗永浩一条动态,主厨们都要开新闻发布会回复,俨然是新时代的“电子案发现场”。但西贝晒出的账单,就是自证清白,顺便开启“罗永浩菜单体验版”——好吃不要钱,不好吃更不要钱——既像诱饵,也像撤案说明书。
所以,这里不能简单给出“贵还是不贵”的结论。站在消费者角度,人人都有“不值”的权利;站在餐饮企业角度,成本核算、品牌溢价、市场定位,层层递进,也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事。像胡麻油炒鸡蛋这样的定价,既有市场逻辑,也有些讽刺现实的味道——谁叫我们生活在“炒鸡蛋也能分三六九等”的年代?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还藏着餐饮业另一块铁板:“预制菜”争议本质上是“信任危机”。商家说了算还是消费者说了算,一顿饭变成一场“公证”,用餐过程变成一次“公开审查”。大家争的是菜,倒不是味道本身,更像在为餐饮业的未来吵一架。用“证据链”来看,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账单上的每一个数字,能不能换来一份真实的陪伴感和归属感。
最后,有件事不能不提:难道所有争议都能用一句“贵不贵”收尾?事实证明,连炒鸡蛋都能引起讨论,说明我们其实并不在乎真的便宜,只是在乎有没有被尊重。西贝用“参观后厨”的方式挽回形象,却难挽回“心理账单”——吃饭的本质其实很简单:不是不愿意花钱,是不愿意只花钱。
你说,下一次你在菜单上看到一个“罗永浩套餐”,会不会点一份?还是会想,贵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价格,到底包不包含你真正想要的答案?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