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专家戴旭曾扬言:目前没有一个国家,敢在军事方面和中国较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7:32 1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装备、训练、甚至军队的整体素质上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尤其是日本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几乎使得中国的军力显得微不足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在军事方面敢和我们较量”。

说这句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解放军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戴旭曾经放出的“豪言”。

那么,戴旭为什么敢如此自信?中国的军事实力到底在哪些方面已经具备了和全球一流强国对抗的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装备、训练、甚至军队的整体素质上都远远落后于日本,尤其是日本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几乎使得中国的军力显得微不足道。

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深刻理解到“持久战”的战略精髓,凭借着极高的民族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才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非常重要,武器、装备固然是战争中的一部分,但“人”的力量才是决定性因素。

即使在现代战争中,科技和武器越来越先进,但人的意志和决心依然在战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如戴旭所说的,“钢少气多”,我们虽然缺乏先进武器,但却拥有无可比拟的士气与意志力。

1950年代初期,中国的钢产量与美国相比差距极大,而当时美国的军事装备与技术更是遥不可及。

中国在装备方面的短板几乎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国志愿军在“钢少气多”的条件下,凭借着坚定的决心与高昂的士气,成功抵抗了美军的强大攻势。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硬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力与决心的比拼,最终,中国凭借其顽强的战斗精神,成功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在装备不对等的情况下,正是“人”的力量,无论是士兵的战斗意志,还是指挥官的智慧,才使得中国在历史的重大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现代战争中,硬件的作用愈发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军事装备的先进性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那么,今天中国的“硬件”建设,又是否能与全球军事强国,特别是美国,在关键领域上并肩而立呢?

从上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到今天的“高超音速导弹”和“第六代战斗机”,中国的军事装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世纪中期,中国依赖于苏联援助以及自主研发的较为简陋的武器系统,装备差距与美国等军事强国相差甚远。

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几十年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逐步提高了钢铁生产和武器制造能力,更在自主研发领域取得了突破。

中国的歼-20第五代隐形战机和歼-31战机的问世,中国空军迈入了与全球军事强国竞争的新阶段。

歼-20拥有出色的隐形能力和先进的雷达系统,还具备了强大的空空作战能力,可以与美国的F-22和F-35等先进战机相抗衡。

与此同时,中国在海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三艘航母的建造,使中国在远洋作战能力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航母战斗群的形成,使中国拥有了全球海洋作战能力,填补了过去中国海军无法远航的空白。

除了航空与海军装备,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尤其是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到1.4万公里,足以覆盖美国本土。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完成,也为中国提供了精准的军事定位支持,极大提高了作战指挥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些装备的进步,代表了中国在硬件建设上的巨大飞跃,中国军队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作战方法,而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的中国,拥有强大的空军、海军、陆军以及战略导弹部队,其战斗力与美国等全球军事强国相比,差距已经逐步缩小,但与美国等军事强国的差距依然存在。

美国在航空发动机、芯片制造以及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占据领先地位,美国的全球部署能力,尤其是通过其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来进行全球投送,也远远超过了中国。

中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领先,但在全球作战的投送能力和指挥体系的整合上,与美国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那么,在硬件提升的同时,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了与全球最强军事力量之一的美国,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相抗衡的能力呢?

【中国的核威慑】

除了硬件的进步,另一个关键因素使得中国在全球军事竞争中越来越具备竞争力,那就是其强大的战略韧性和核威慑能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拥有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中国的战略布局具备了独特的优势。

特别是在核威慑方面,中国采取的独特战略让人难以忽视,这也是中国能够在全球大国博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一直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政策,明确宣示“核武器绝不首先使用”的立场,这是中国作为核大国的克制和负责任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并不寻求通过核武器来威胁他国。

随着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等新一代战略武器的装备,中国的核力量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能够确保二次打击能力,还能有效抵御潜在的核攻击。

特别是在中国的战略纵深方面,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无疑也是中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一大护身符,中国幅员辽阔,纵深广阔的国土使得任何敌方军事力量都难以在短期内对其进行全面打击。

相比之下,美国等军事大国依赖于全球部署的前沿基地进行作战,这种战略布局虽然在某些方面更具灵活性,但同时也意味着在全球作战时需要应对长时间的后勤保障问题。

而中国则通过其庞大的内陆空间和战略纵深,有效避免了外部威胁带来的直接影响,具备了在大规模冲突中“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优势。

此外中国的巨浪系列潜射导弹和战略核潜艇的配备,使得中国能够确保在遭受攻击的情况下迅速实施核反击,进一步增强了其核战备能力。

这种灵活且强大的核打击能力,使中国在面对任何形式的军事威胁时,能够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和安全感。

中国的核战略虽然已具备足够的威慑力,但如何确保这种威慑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实施,确保“战略纵深”不受威胁,仍需要通过更加精密的战略布局和防御手段来实现。

那么,尽管中国的核威慑能力已逐渐成熟,并具备相当的战略优势,但面对全球最强军事对手,美国,这种核威慑能否在未来的战略对抗中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战争的形式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高超音速武器、人工智能、网络战、太空战等新兴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战争的面貌。

在这样的背景下,戴旭所说的“钢多气多”战略,显然是中国在面临全球军事竞争时的一种综合性思考。

如今,凭借着硬件的迅速提升以及精神力量的长期积淀,中国不仅在传统领域逐渐迎头赶上,更在一些关键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随着中国在歼-20隐形战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航母战斗群等多个领域的突破,中国的军事装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些传统强国的水准。

中国的军费持续增长,已跃升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也就是说中国对军事实力的投入已经取得了回报。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训练、实战经验以及指挥能力也在不断进步,中国军队近年来进行的大规模实战化演习,尤其是“跨越”系列、“使命行动”系列,显著提高了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

这种综合性的实力提升,使得中国在局部战争、非对称战争等新型战场上,也能够迅速取得优势。

中国在增强“钢”的力量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气”的积累,中国的军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坚强的战斗意志,这种“气”的力量已经成为中国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所证明的那样,强大的民族精神、士兵的战斗意志以及指挥官的智慧,往往能在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今天,虽然科技发展使得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军队的精神力量依然是其制胜法宝。

戴旭所强调的“钢多气多”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指中国军队已经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上找到了平衡,能够在现代战争中充分发挥优势。

而美国的全球投送能力、庞大的军事基地网络、强大的盟友体系以及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仍使得它在全球军事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超越美国,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时间、跨域作战的能力仍有差距。

特别是在信息战、太空战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等高科技战场上,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仍然不容忽视。

因此中国在加强硬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全球作战和战略投送能力,特别是在这些新兴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戴旭的言论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中国军事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不仅在硬件上取得了显著进步,更在战略文化与精神力量上保持了优势。

在全球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必然,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始终会坚持捍卫国家利益的底线,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对白》第三季 第5期 戴旭独家解读中美较量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4-02-29 《军事论坛丨透视未来战争发展之变》

鲁中晨报 2024-01-11《美智库推演18次中美战争,都是美国输》

环球网 2016-04-05《戴旭:中美若战略对决将两败俱伤 美国输不起》

来源:史这样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