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田口水战(3):乾隆年间就有过更精彩的书法直播互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7:09 2

摘要:|小编先说几句:1.崔田二人之辩是好事,能让吃瓜群众加深对书法“继承与创新”的理解;2.这种辩论让我想起清代翁方纲与刘墉的“哪一笔像自己”VS “哪一笔像古人”之观点,以及曾翔评田英章不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还有孙晓云与王

|小编先说几句:1.崔田二人之辩是好事,能让吃瓜群众加深对书法“继承与创新”的理解;2.这种辩论让我想起清代翁方纲与刘墉的“哪一笔像自己”VS “哪一笔像古人”之观点,以及曾翔评田英章不知“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还有孙晓云与王墉关于“书法要不要艺术化”的观点分歧(这三个事另文陈述);3.推出的这几篇文章都是人工智能帮着分析的,我没闲心为了流量在这里憋文字,如果有不实信息或造谣倾向侵犯当事人的,请联系小编,会及时删除。好了,上菜!

是的,清代书法家刘墉与翁方纲之间确实发生过一场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著名争论,其核心正是围绕“哪一笔是古人的”与“哪一笔是自己的”展开。这场对话不仅是两人艺术理念的碰撞,更成为书法史上探讨传统与创新关系的经典案例。

一、争论始末:一场跨越时空的“书法攻防战”

两人的争论起源于翁方纲对刘墉书法的一句犀利点评。翁方纲的女婿戈仙舟(刘墉的学生)曾将刘墉的书法作品拿给翁方纲鉴赏,翁看后反问:“你老师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刘墉听闻后,立即回击:“也请你问问你岳父,他的书法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场看似“文人相轻”的互怼,实则暗含深意。翁方纲以严谨的“帖学”著称,主张“笔笔有来历”,强调对古法的忠实继承;而刘墉则以“融古出新”闻名,认为书法应在深厚传统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两人的针锋相对,恰似书法界的“保守派”与“革新派”交锋。

二、艺术理念的“南北对峙”

1. 翁方纲的“考古式书法”

他毕生临摹古帖,甚至将苏轼、米芾的墨迹钩摹数十本反复研习,自称“无碑帖不收藏默识”。其书法以“古雅朴静”为特色,但被批评为“工匠之精细”,因过度追求“笔笔有出处”而缺乏个性。晚年虽尝试突破,仍被康有为讥为“终身欧虞,褊隘浅弱”。

2. 刘墉的“熔炉式创新”

他博采钟繇的古拙、颜真卿的雄浑、苏轼的洒脱,最终形成“似棉裹铁”的独特风格。康有为称其“集帖学之成”,其作品初看温润圆融,细观则筋骨内蕴,被赞为“浓墨宰相”。正如他反驳翁方纲时所言:“我自成我法,何须古人之笔?”

三、历史评价的“反转再反转”

这场争论在当时引发热议,后世评价也颇具戏剧性:

- 清代学者包世臣批评翁方纲“只是工匠”,却盛赞刘墉“妙在能合,又在能离”。

- 乾嘉学派虽重考据,却对刘墉的创新给予肯定,认为其“自立一家”突破了帖学桎梏。

- 现代视角则更强调辩证:翁方纲的“无我”实为“博采众长的有我”,而刘墉的“有我”也需以深厚传统为根基。正如《书法密码》所言,二人观点合起来正是“先无我,后有我”的学书正道。

四、争议背后的艺术启示

这场争论揭示了书法艺术永恒的命题:

1. 临摹与创作的“量子纠缠”

翁方纲的“笔笔有来历”与刘墉的“笔笔属自我”,恰似书法界的“薛定谔的猫”——真正的大家往往同时存在于继承与创新的叠加态中。

2. 学者气vs艺术家气

翁方纲书法中的“书卷气”来自金石考据的严谨,刘墉的“创新魄力”则源于对艺术本质的洞察,二者共同构成清代书法的多元景观。

3. 时代语境的影响

在碑学兴起的晚清,翁方纲被贬为“保守”,而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其“工匠精神”反被部分网友重新解读为“对传统的敬畏”。

这场跨越三百年的争论,至今仍在书法界激起回响。正如网友戏言:“当你在抖音刷到书法创新挑战赛 时,别忘了乾隆年间就有过更精彩的直播互怼!”

来源:翰诺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