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消费电子显示设备如电视、显示器等普遍采用分离式接口设计,需分别连接电源线与视频信号线(如 HDMI/DP 线),这就带来了线材冗余、成本增加等问题。所以就有专家想到可不可以有一种接口技术可以将数据传输跟供电结合到一起,就像 USB4 与雷电接口技术那样。
能解锁高刷新率 8K 游戏吗?
当前消费电子显示设备如电视、显示器等普遍采用分离式接口设计,需分别连接电源线与视频信号线(如 HDMI/DP 线),这就带来了线材冗余、成本增加等问题。所以就有专家想到可不可以有一种接口技术可以将数据传输跟供电结合到一起,就像 USB4 与雷电接口技术那样。
近期,由深圳市 8K 超高清视频产业协作联盟牵头,联合华为、创维、海信、TCL 等 50 余家头部企业共同研发的 GPMI(通用多媒体接口)正式发布。该标准支持144Gbps的超高带宽与480W的大功率供电能力,可实现设备间音视频、数据、控制信号的双向互通,并支持128节点网状组网,为智能家居、多屏协同提供底层支撑,重新定义了国产音视频传输标准。
不同于以 VGA 为代表的模拟时代和 HDMI/DP 主导的数字化时代,GPMI 通过 “双向多流、双向控制、高功率供电、生态兼容、极速传输、快速唤醒和全链安全” 七大核心优势,实现接口标准的跨越式升级。简单来说,GPMI 支持最高 144Gbps 的带宽,完全能带动4K/8K 超高清视频的无损传输,双向传输功能更赋予设备间实时交互能力,如手机与电视可同步共享音视频信号,为家庭娱乐、远程办公等场景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安全层面,GPMI采用ADCP端到端内容保护协议,并通过主链路(ML)、辅助链路(SL)、供电链路(PL)等多链路聚合传输技术,实现音视频、数据、控制信号与供电的“四合一”集成。相较于传统接口,GPMI在设备唤醒效率上提升4倍,组网时延缩短至毫秒级,可有效优化多设备的交互体验。
GPMI的核心突破在于“双向多流”和“双向控制”能力,重构了多媒体设备的交互范式。其双向多流技术支持视频流与数据流的对称/非对称传输,使手机、PC、大屏等设备可实时共享算力,例如将手机游戏无损投射至大屏并调用大屏GPU渲染,消除传统投屏卡顿问题。
双向控制协议则允许跨设备互操作,用户可通过星闪遥控器反向操控手机应用,或实现键鼠对大屏的直接控制。
GPMI 首次将供电功能融入接口设计,最高支持 480W 功率输出,这意味着什么呢?以市场上的主流高端电竞显示器为例,一台 27 英寸 4K@240Hz 显示器的功耗通常在 80W 以内,而一台 85 英寸 Mini LED 4K@120Hz 电视(如 TCL 85Q9K)的功耗约为 450W。换句话说,仅凭一根 GPMI 线缆,即可满足这些高性能显示设备的供电需求,无需额外的电源适配器,彻底摆脱传统线缆凌乱交织的困扰。
GPMI 支持Type-B和Type-C双接口形态设计,兼容现有生态并支持多种场景。同时于近期获 USB Promoters 正式批准授权 SVID :0XFF10,这为 GPMI 融入Type-C生态奠定了基础,也标志着国际标准对GPMI价值特性在创新场景的认可,与主流接口协议生态融合协同,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GPMI Type-C接口支持兼容 USB 物理标准,支持最高 96Gbps 带宽与 240W 供电,可实现 8K@120Hz 无压缩视频传输与多设备供电一体化;Type-B 接口则采用专用大电流设计,支持 144Gbps 带宽与 480W 供电,可满足工业控制、8K 拼接屏等场景的极端需求。
目前工信部已将GPMI列为高速接口核心技术,广电总局通过《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推动试点验证。上海专项支持GPMI芯片研发,深圳对终端产品提供资金补助,形成“标准-芯片-终端”协同创新体系。
在产业链层面,电子标准院联合上海海思等50余家核心伙伴,构建起覆盖芯片、终端、检测的全链条生态联盟。而在商业化方面,海尔、创维已同步推出GPMI智能电视,标志着GPMI技术正式迈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有力验证了其在简化设备连接、重构交互体验方面的商业价值。
GPMI 的发布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中国在全球智能互联领域争夺话语权的重要里程碑。长期以来,国际标准制定由欧美企业主导,中国企业多处于跟随地位。GPMI 的诞生打破了这一格局,该接口独创的双向交互与能源互联架构,可为 AIoT(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奠定底层基础,推动电子产业从“单品竞争” 转向 “生态协作”。
GPMI的发布不仅是接口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数字生态的重构革命。它用一根线缆串联起超高清传输、智能控制与能源互联,让设备之间不再“单独”运行,而是进化成可以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相信随着GPMI生态的持续扩展,数字生活的边界将被不断打破。这场由中国引领的连接技术革命,相信会在未来绽放无限可能。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关注我们!
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