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迹到丰碑! 在改革开放文物中读懂深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2:35 1

摘要:莲花山顶,邓小平铜像巍然伫立,俯瞰城市天际线;代表“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是常常引起深圳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孺子牛雕塑的坚毅身姿,与城市的成长一同定格;前海湾畔,巨石迎风而立,静静讲述着深港合作与制度创新的新篇;蛇口广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在大

莲花山顶,邓小平铜像巍然伫立,俯瞰城市天际线;代表“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是常常引起深圳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孺子牛雕塑的坚毅身姿,与城市的成长一同定格;前海湾畔,巨石迎风而立,静静讲述着深港合作与制度创新的新篇;蛇口广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在大道旁耀眼醒目;而在深圳大学校园里,日晷雕塑以光影为笔,陪伴学子书写青春与理想……

在深圳,改革文物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不像古代文物那样深藏在尘封的岁月里,而是镶嵌在现代生活之中。它们既是城市的“出生证”,也是几代深圳人青春与奋斗的记忆。从山巅到街角,从海湾到校园,散落全城的改革开放文物,与城市环境相互呼应,勾勒出一幅跨越四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图景,让人们在今日繁华中,仍能触摸到当年激情燃烧的初心与力量。

四十五年:从奇迹到丰碑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毅气魄率先破冰,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勇敢探路、砥砺前行。依托改革开放的春风,这座昔日的边陲小镇迅速成长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与创造力的国际化创新之城,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传奇,也为全国体制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良多。更为重要的是,深圳更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留下了独特而深远的印记。

45年间,这座创造了奇迹的城市产生了一大批以工业遗址、历史建筑、标志性构筑物、企业旧址和雕塑标语等为代表,具有时代印记、见证重要事件的代表性物质遗存。

多年来,深圳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史迹的保护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类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在打造改革开放史迹保护利用典范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今,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深入展开,这些承载改革开放记忆的遗迹与故事正被重新梳理与发现,让人们得以再次触摸深圳的历史脉络,也为未来更系统、更长远的保护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记忆:当时只道是寻常

随着深圳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的进行,深圳市正在大力利用好改革开放史迹的发现、认定和保护机制,尽可能快速摸准改革开放史迹实情、家底,掌握其在全市分布状况和保存现状,明晰保护对象、保护范围、保护目标。据介绍,目前,深圳现有改革开放类不可移动文物77处,其中三普已登记文物35处、四普期间新发现42处,集中分布在福田(18处)、南山(14处)、罗湖(13处)三个区,涵盖了工业遗产、城市雕塑雕像、标志性建筑与场所、文化教育设施、侨乡建筑、重大事件纪念地等多个类型,较为全面的展现了深圳市改革开放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成就。

截至目前,深圳已将7处具有重要价值的改革开放史迹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寓意“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前海石,以及定格深圳各行各业普通市民生活的雕塑群《深圳人的一天》等,也都纳入其中。

80高龄的陈宗浩,是深圳城市大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四十余年来,他坚持拍摄城市的变迁图景,如今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开自己拍摄及手绘的深圳城市图卷,其中不乏改革开放文物的形象。“我这辈子见证了深圳从滩涂到高楼林立。那些地标建筑、雕塑和标语牌,当时很多人觉得寻常,不以为意,总是问我为什么要反复去拍摄它们。如今它们中的一部分被列入改革开放文物并得到系统梳理和精心保护,我感到特别欣慰。因为这些改革开放文物可以让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真正衔接起来,深圳需要这样的眼界和高度。”陈宗浩说。

的确,现实中人们对保护改革开放文物存在一些认知不足:或认为它们缺乏历史厚度,或担心保护会影响发展。事实上,唯有从实际出发,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整体蓝图,才能树立“保护文物亦是政绩”的理念。正如深圳博物馆研究馆员、改革开放史专家付莹所说:只有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让历史记忆成为城市不断进步的底色。

付莹认为,改革开放文物是记录和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并创造奇迹的鲜活符号和重要载体,是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因而,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改革开放文化资源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点到线:在行走中触摸历史足迹

深圳推进改革开放文物保护工作,始终立足于“讲清、讲好、讲完整改革开放故事”,从而系统谋划保护与利用。在史迹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把散落各处的点状遗存有机串联,既保持其真实与完整,又通过资源聚合、整体打造,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在城市街巷、老厂房与水岸之间,改革开放的历史静静沉淀。而今,这些记忆正被串联为一条条可行走、可触摸的史迹游径,让人们在脚步中穿越时光。从“点”到“线”的保护与利用,不只是对集体记忆的珍藏,更是把历史智慧转化为教育、文化旅游与城市认同的活力资源。

1995年,北大中文系博士尹昌龙来到深圳。三十年来,他持续观察与研究深南大道的发展,写下《深城记》。在他看来,深南大道不仅是一条交通干道,更是深圳改革开放的象征。大道两侧的电子大厦、国贸大厦、地王大厦等建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它既连接城市东西,也串联起深圳的历史与未来,成为无数外来者的梦想起点。可以说,深南大道是一部浓缩的深圳改革开放史,也是城市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决心的注脚。

深圳的改革开放文物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正在汇聚成“深圳改革开放足迹”的有机整体。此前,深圳已成功推出“蛇口改革开放史迹游径”。它沿袭历史线路,涵盖陆路与水域,串联沿线的文物与自然景观,让人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理解改革开放精神。该游径已入选2023年全国文化遗产旅游二十条线路,以及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推介的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

如今,深圳正着力梳理“深南大道——半部改革开放史”游径,串联12处代表性史迹与片区,推动文旅融合。继蛇口游径之后,深南大道的故事也将被更广泛讲述与体验。未来,通过完善讲解、创新研学、健全设施,既能提升公众认知,也能促进文物保护与公共服务融合,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激发文化自信与城市凝聚力,形成“保护—利用—认同”的良性循环。

活化再生:让历史在当下闪光

的确,相较于一些文物大省,深圳的传统文物资源并不丰厚。但深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春天的故事”发生地,这里创造了无数奇迹,也留下了与之相伴的鲜活物质遗存,这方面,深圳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资源。

此次四普新发现的42处改革开放文物,在遴选上突出“全国第一”的价值,注重历史进程的完整性与关键事件的见证。例如:宝安区发现的“万丰股份合作公司”,是全国第一个村级股份企业;“荣根学校大门”,见证华侨陈荣根先生投身家乡教育的初心。福田区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纪念》浮雕、《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文化符号;罗湖区的“深圳电视塔”见证了现代传播体系的起步,“金威啤酒厂旧址”则保留了工业化进程的鲜明印记;盐田区的“二线关武警执勤岗亭”则诉说着特区管理线的历史角色。

今天,深圳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在充满科技感与未来感的城市氛围之外,如何让游客留下更深的情感共鸣?文旅融合正是答案:莲花山的夕阳下,邓小平铜像与市民同在;海上世界的“明华轮”,从远洋货轮到文化地标,成为跨越时空的叙事;深圳博物馆“大潮起珠江”展厅,则让游客“一站式”沉浸于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

曾经的广东浮法玻璃厂、金威啤酒厂、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如今已化身价值工厂、金啤坊、华侨城创意街区。人们在咖啡馆小憩,或在展厅间穿梭,曾经轰鸣的生产线,如今成为灵感流动的文艺走廊。在新的历史阶段,它们继续焕发活力。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到“文化创意的孵化地”,功能虽已改变,精神却在延续。

在文化学者胡野秋看来,改革开放文物是一部“活着的改革开放史”,除了保护,还必须让改革开放文物真正“活”起来,让改革开放的故事在新时代延续与传唱。所谓“活化”,便是赋予这些文物新的生命力:他畅想,可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老楼开辟“改革开放金融体验区”,在上海宾馆打造“改革开放体验居住”空间;将蛇口工业区、国贸大厦、小平像等节点串联进文旅线路……

岁月更迭,城市天际线不断刷新,但那些写满激情与汗水的地标,却依然在不动声色中提醒着人们:深圳的奇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脚步叠加而成。

当我们再次驻足在这些改革开放的见证物前,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更能触摸到属于未来的脉动。它们既是“春天的故事”的书签,也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坐标。于灯火辉煌中回望初心,于滚滚前行中赓续精神,深圳正以独有的方式,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让文物与生活相互成就。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承载记忆与信念的史迹,将继续陪伴深圳,见证它在山海之间书写新的传奇,让这座城市在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自信。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来源:深圳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