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喂,他最后那顿饭到底吃了啥?”——凌晨三点,我刷到这条评论,浑身鸡皮疙瘩。人刚走不到48小时,全网已经化身福尔摩斯,把一张模糊到像用土豆拍的照片放大八百倍,只为证明窗边那道影子是编剧极光光。你说荒诞?不,这是流量时代的头七法事,谁慢一步,谁就是下一个被钉在热
“喂,他最后那顿饭到底吃了啥?”——凌晨三点,我刷到这条评论,浑身鸡皮疙瘩。人刚走不到48小时,全网已经化身福尔摩斯,把一张模糊到像用土豆拍的照片放大八百倍,只为证明窗边那道影子是编剧极光光。你说荒诞?不,这是流量时代的头七法事,谁慢一步,谁就是下一个被钉在热搜的纸人。
我先把话撂这儿:我不是来哭丧的,也不是来破案的,我就一吃瓜吃吐了的俗人。可当我看到程青松连夜染回红发自证清白,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哥,你早干嘛去了?红发就像不在场证明的防弹衣,一秒穿上,警察叔叔都得给你让道。另一边,极光光更绝,直接一键删博关评,动作快到微博工程师都来不及缓存。网友秒懂:不回应=实锤,删帖=心虚,这套公式比高考数学还标准。于是,评论区高赞第一:“哥,你删的不是博,是墓碑上的二维码。”
可最吊诡的是,官方通报就一句“排除刑事案件”。翻译成人话:不是他杀,但也别问为啥跳。留白留得比A4腰还细,群众不脑洞都对不起这密度。有人猜情杀,有人猜投资暴雷,还有人把三个月前狗仔的“夜会三女”旧图翻出来,说“看吧,早玩脱了”。我???大哥,那是杀青宴,合照里还站着剧组灯光师,你也给人家P成女炮友?要不说网友最擅长把悲剧改成连续剧,还是付费超前点播那版。
说到底,大家真的关心于朦胧吗?我看未必。不信你问朋友圈那几个转发“温柔哥哥一路走好”的,十个人里九个叫不出他三部代表作。他们要的是参与感,是“我在现场”的社交货币。就像直播间抢红包,点开的不是钱,是“我抢到了”的爽感。于是,死亡变成了一场沉浸式剧本杀:警方是NPC,程青松和极光光拿的是凶手卡,删博就是翻身份,至于逝者本人?对不起,剧本杀不需要尸体发言。
我觉得吧,这年头“删博”已经成了一套行为艺术。你删,是心虚;你不删,是默认;你解释,是越描越黑;你闭嘴,是默认实锤。反正键盘侠永远有后手,就像俄罗斯套娃,一层又一层,最后掏出来全是空气。可没人想想,万一极光光只是被吓破胆?万一程青松真在千里之外?万一于朦胧只是深夜一脚踩空?别问,问就是“我不信,真相肯定更劲爆”。——你看,谣言就这样长出了翅膀,还带着广告分成。
写到这儿,我跑去翻了于朦胧去年的一条微博,配文只有两个字:“杀青。”照片里他抱着花,笑得比灯还亮。底下一排粉丝喊“哥哥注意休息”,他回了一个月亮表情。如今月亮还在,人没了,评论区却挤满新用户:“哥们,起来说句话啊!”我盯着屏幕突然有点犯恶心——我们到底是在悼念,还是在消费?就像把人家生前住的小区当成打卡点,把窗户尺寸量得比装修师傅还精准,只为了证明“看,这就是跳楼位”。操,这哪是吃瓜,这是啃人血馒头还嫌不够甜。
所以,我怂了,我不敢再猜。再猜下去,我也要变成流量链条里的一根骨头。我只能把话说到这儿:下辈子别做明星了,做棵行道树吧,至少风吹雨打的时候,没人拿放大镜数你掉了几片叶子。
行了,散也散了,骂也骂了。最后留个小作业:
如果删博的人是你,你会怎么自证清白?
A 直播24小时自证
B 甩公章报警回执
C 直接装死
——留言区打出你的选项 。
别客气,吃瓜归吃瓜,别真把自己吃成瓜了。
喜欢的话点个关注
来源: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