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刚!中国的关税反击对半导体产业影响如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6:35 1

摘要:四月初川普的关税政策正式开始推行,不过相比之前对中国提高后的20%关税,在这个周末又一次加码了34%。当然中国政府这次算是比较快做出回应,同样对原产国为美国(划重点,要考)的产品增加同等规模的关税(34%)。

四月初川普的关税政策正式开始推行,不过相比之前对中国提高后的20%关税,在这个周末又一次加码了34%。当然中国政府这次算是比较快做出回应,同样对原产国为美国(划重点,要考)的产品增加同等规模的关税(34%)。

一时间各路人士开始频繁蹭流量,甚至喊出苹果的iPhone要涨价30%-40%,背后的意思是大家赶快买不然就涨价了。反制关税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究竟多大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今天我们暂且不讨论美国关税增长的问题,半导体方面出口美国比较少我也就不多赘述了。首先我们看川普加税的目的是什么,短期看是为了增加税收,实际上还是他MAGA的内核,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通过巨额关税提升商品成本迫使很多迁走的制造业工厂回到美国,让大量美国“红脖子”们有工作干,能靠着工厂的工作“幸福”生活下去。因此,中国反制的办法也很直接,就是针对你要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因为中国完备的产业链有足够底气跟你对抗,加上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诱饵,完全可以跟美国博弈一下。看看光速宣布投降(印度,越南可能还有日韩)的和宣布反制的(德国,欧盟,加拿大)名单,态度强硬的都是出口美国货和进口美国货比较对等,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一定底气可以跟美国打贸易战的。

美国是严重依赖全球贸易体系的,在美国大部分市场中,Made In USA的除了食品几乎快绝迹了,而其中最多的就是Made In China了,甚至很多日常快消品即使增加20%的售价,可能也无法抵消中国供应商的性价比优势,这就是中国反制的底气。

看懂这套逻辑,再看苹果手机这个,苹果手机会不会涨价不好说,不过这个消息背后的逻辑还是有点问题的。拿出你的苹果手机看一下后盖,如果你的产品是国行基本上都是“加利福尼亚设计,中国制造”。这就意味着,中国产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销售根本不受反制关税影响,当然零部件进口的部分没办法免除影响,但苹果手机里又有几颗IC是Made in USA呢?高通的基带是TSMC封装的,苹果的处理器是TSMC封装的,内存部分基本都是韩国产,屏幕和连接器大概率亚洲产的,最可能的就是射频部分和PMIC这两个,实际硬件BOM占比估计顶天10%,按照苹果手机售价四分之一是BOM,8000块的iPhone(售价9099)实际关税增加大概是50元人民币,这点对苹果来说洒洒水啦。不过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最有趣的就是,准备投降的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将成为美国市场的主力,因为中国产的苹果手机卖到美国要增加50-60美元关税,这点苹果有点受不了。

宏观:加税美产半导体对中国影响有限

言归正传说半导体。与苹果手机生产类似,半导体芯片生产同样经历三个步骤,设计、制造和测试,其中关键的制造分成两部分: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如果你拆过电路板就能发现很多美国品牌的芯片上面写的不是Made In USA,而是Made In TW,那么理论上这些芯片的原产地就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台湾,这时候关税就不再适用于原产地为美国了。不过这里面有个特例,就是有些封装是模组(比如手机的无线模组是日本某家的,但模组里的射频部分是美国公司的),那么模组里如果是有美国本土生成的芯片,可能就要重新去评估关税额度了。

所以这里面就出现另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如果一颗芯片晶圆制造是一个地区,芯片封装是另一个地区,那么怎么算生产地呢?我专门咨询了海关报关人士,这种情况以封装地为主,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再转回公司所在地进行货物分配的话,那么封装地出厂后就可以算作当地生成的产品。作为全球半导体第一强国美国,以及全球电子芯片消费第一大国的中国,为啥中国可以硬气的作出相应的反制?

图1 全球半导体产能分布

其实从图1的数据方面也能分析出原因。美国在芯片设计方面全球第一,按公司统计半导体销售额占比近半,但说到晶圆制造和芯片封测,市场占有率还不如中国大陆。在晶圆产能方面,Knometa Research 2023年底的数据(包含存储芯片在内),韩国占比第一,中国台湾占比第二,中国大陆占比第三,日本第四,美国只占11.2%排名第五,这其中还包括了内存晶圆。2023年SEMI的数据按照晶圆片计算(6英寸和12英寸都算1片),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分列前三,美国还是第五。Semiconductor Insight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封装市场中国台湾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出的 44%,中国大陆和美国紧随其后,分别占 34% 和 11%。在进出口额方面,WICA2022年统计数据(表1),集成电路进出口方面,中国(包括中国台湾)进口高达3501亿美元,相比美国的出口只有436亿,有意思的是,中国出口贸易高达1363亿,同样占比全球第一。

在半导体消费方面,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2023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规模为1553 亿美元,占比 27.1%。同时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推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需求的全面提升。即使美国原产出口半导体一半流入中国市场,中国也不过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甚至还不如中国大陆(除去中国台湾之后,2023年中国台湾有关部门统计约为83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出口额,加税额度也不过400亿人民币左右。

可能这点不好理解,我们以英伟达的AI GPU为例,英伟达几乎全部的GPU芯片都是台积电或三星代工晶圆并进行封装,当然还有一部为美国Amkor封装,其中HBM从美光或海力士获取,最终变成GPU板卡则是依靠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部分系统集成商,因此进口的英伟达GPU几乎不能算原产国美国的商品,但因为是美国商品受到美国政策管控被限制销售,在进入中国海关的时候这些产品并不统计为美国原产产品。因此,即使中国加征高额的反制关税,这点对中国半导体消费市场影响并不算大,不过具体到某些特定企业可能就很难受了。以此为产业链条,真正影响的是中国的电子产品出口到美国会增加巨额关税,这部分增加的部分,估计就是美国消费者埋单了,这已经不再我们分析的数据里。

微观:细分行业影响巨大

从上面数据看,中国半导体市场整体受反制关税影响不大,但还是那句话,整体环境的微小变化对具体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来说都可能是庞然大物。比如很多以美国为主要销售地或为美国企业代工的电子产品企业,可能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我想国家可能已经想好对策,如果能够证明采购的美国产品用于加工后返销美国,退税的比例可能很大。不过这些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

图2 半导体产业细分及市场份额细分

还是回归半导体市场的影响。如图2所示,半导体市场大概分成集成电路和其他器件,其他器件方面(约17.4%市场)美国的产能不大,主要是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日本,这部分反制关税的影响不大。重点还是集成电路方面,前面所说的代工晶圆和封测产能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逻辑芯片和处理器等产品,模拟芯片和存储器大部分还是传统的IDM模式,因此实际上这次受到反制关税影响最大的就是模拟芯片和存储器两个部分。

存储器方面,美光是三大存储巨头中唯一的美国企业,其主力晶圆厂在美国,应该是受反制关税影响最大的存储器厂商了。不过美光前两年“因祸得福”在中国开始扩建封装测试工厂,这意味着美光国内市场的内存产品大部分可能仅仅需要进口晶圆即可,封装部分如果在中国市场完成并内销中国市场,无需考虑反制关税影响。再加上美光11座晶圆厂中只有3座在美国,其他8座分布在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日本,虽然美国产能占了半数,但规划得当可以避免不少反制关税的影响。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模拟半导体,模拟半导体虽然只占全球半导体的15.5%左右,但在电子系统设计中不可或缺,并且利润相对较高。模拟半导体的问题是,大部分模拟半导体厂商都选择IDM模式为主,因为代工厂规模不大所以IDM反而能够提高利润率,加上模拟半导体巨头大部分都是美国厂商,这就意味着美国产的模拟芯片占比非常高。表2中列举的前7大模拟半导体供应商累计市场占比约52%左右,中国市场的模拟产品需求则占全球50%左右。这七家模拟巨头中,NXP总部现在是在美国(8座晶圆厂4座在美国,其中模拟至少1座),TI,ADI,Microchip和Skyworks本身就是美国企业,虽然英飞凌和ST都是欧洲企业,但英飞凌十年内先后收购了美国的IR和Cypress,含美量也不少(8座晶圆厂中3座在美国,至少1座偏模拟)。

表2 2024年模拟半导体前七营收预测

目前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美国产模拟半导体数量占比如何,从基本的数据推算,美国在全球模拟半导体市场的产能占比估计不会少于40%,特别是高性能模拟器件方面,美国制造的芯片几乎占比超过60%。稍微值得安慰的是,中国目前支柱性产业电动汽车所需要的SiC等第三代半导体产品暂时美国产能占比不高,另外,2023年下半年开始,因为某大厂对PMIC和模拟芯片进行大幅降价而压力陡增的国内模拟厂商可能会受益于反制关税大幅提升产品议价能力。但是对中国部分产业来说,几乎躲不开模拟半导体被征收反制税的影响,而这部分似乎短时间内没有什么替代方案。

半导体厂商:中国工厂多多益善

我们不考虑美国的关税政策,仅分析中国反制性关税带来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任何从美国生成并进口到中国的产品都会被增加34%的关税,有意思的是,如果一颗芯片从晶圆制造到芯片封装,都没有经过美国本土,那么就可以不算美国产品,当然最理想的还是中国(大陆)本地晶圆制造+中国(大陆)本地封装,对于目前全球大半导体厂商来说,中国封装似乎已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选择,最近像ST和NXP等厂商已经开始跟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合作生成晶圆,这无疑让他们产品本地化更近一步。

从转嫁到最终芯片的成本上来分析(因为工艺成本差异巨大,下面数据纯估算),晶圆成本大概占比约20%-25%,封测成本占比约20%-25%,其他设计及IP等各类成本可能占比近一半,然后芯片定价大概是总成本的250%-500%。按此计算,单纯进口晶圆进行封测,和封测好后按整个芯片进口,关税的影响差距将是巨大的。以一颗200美元定价的英特尔CPU为例,其实际晶圆成本大概折合到单片也就10美元,加上34%的税率只增加了3.4美元,即使再反映射到最终成本,大概也就放大到14美元左右。但一颗成品CPU进口,直接增加的关税可能将高达68美元。当然,如果连晶圆都不是美国生产的,那岂不是更好?比如英特尔在爱尔兰和以色列都有自己的晶圆厂,再加上成都厂进行封装,就完全可以避免反制关税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简单梳理一下现在运营着在美国的晶圆厂的半导体厂商有哪些?表3为在中国大陆拥有晶圆厂的半导体公司及其美国晶圆厂数量。表4为笔者整理的目前在中国大陆有专用封测厂的国际半导体公司(不包括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半导体和封测公司)

表3 厂商晶圆厂中美分布对比

两个表格中,蓝色的为美国半导体公司。

梳理这些表格过程中,明显印证了之前的观点,中国大陆的封测产能要高于晶圆产能,那么真正受反制关税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中国没有晶圆厂也没有封测厂的美国模拟半导体公司了。除此之外,表格中比较受影响的还有前两年卖出大连晶圆厂的处理器巨头,以及模拟晶圆厂最强的“山东”某仪器厂。

至于利好吗?所有跟美国生产有关的半导体产品,都不能算利好,甚至美国品牌半导体都不算利好。如果非要说利好,那就是在美国没有晶圆厂也不需要在美国封测的非美国品牌半导体产品了,因为他们头上甚至都没有加赠关税的风险,当然最大利好应该是国内苦了一年多的模拟半导体厂商们吧! 顺便提一句,ST又给自己的MCU涨价了,这时间点……

除了芯片之外

半导体不是只有芯片,否则美国也不会是全球半导体第一强国了。美国半导体的强项还有IP和EDA以及其他半导体制造和测试工具,在设备这块是测试设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

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测试设备这个已经不用太详细说明,这两个门类基本上适用于“原产于美国”的产品这一定义,鉴于美国在全球前五大“垄断级”设备厂商中拥有三家,这些半导体设备的引进必将收到关税影响,最受美国管控的EUV反倒是荷兰产的,令人唏嘘。在高端半导体设备方面,虽然国内企业正在快速追赶,但实际产线应用的替代步伐举步维艰,短期内,国内利润表现堪忧的几家晶圆厂可能不得不忍受更多额外的设备采购成本支出了。

高端测试仪器中,除了欧洲的罗德与施瓦茨将会受益之外,是德科技和福迪威集团(泰克,吉时利和FLUKE品牌)等一众美国测试厂商在美国生成的产品都将受到高额关税反制影响,但是高端设备国内现在没有可替代产品,除了采购其他国家替代品外,咬咬牙只能是额外增加采购预算支出了。不过中低端产品受影响不大(泰克在中国组装厂,是德科技低端线在马来西亚),国产测试仪器厂商受惠程度比较有限。

至于EDA和IP这部分,咨询过相关海关报关人员后,因为EDA软件的原产国并不好界定,除了部分跟随设备一起进入的软件外,不太适用于硬件的政策,因此短期内可能不在加反制关税的范畴内,这可能对国内EDA公司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不过长期来看,美国EDA加税似乎也在所难免。

当然,对于国内众多采购和电子工程师来说,还有一个更特别的渠道可能会因反制关税受到严重影响,这部分就是供应链和网络分销。关于这部分的内容,笔者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目前看还没有太多的明确定论是否受影响以及受到多大的影响。虽然小包裹海外购物的税率有免税额度(中国还有,美国已经取消),但50元的免税额度在税率10%以下时可以覆盖不少的商品包裹,现在飙升到34%甚至54%,大部分订单可能都被迫大幅增加税费,成本骤增下海淘是否合算就很难评估了。从网络分销来说,最大两家网络分销商D和M,因为都采用美国统一货舱发货的运营模式,必然会受到反制关税的影响,这部分目前国际报税基本都是两个厂商自己负责处理,一旦关税款增加过高,售价自然会受到明显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反制关税是否适用于从美国购物平台选购的产品,但很明显报关这块,D和M如果额外增加一个针对每颗芯片的原产国区分进行关税细分,其工作量的增加将是不可想象的。考虑到实际上只有15%-20%的货物是美国生产,这两家未来运营策略是否要调整,就看这波关税争斗要持续多久和影响多大了。如果关税反制同样适用于所有从两家购买的商品(毕竟美国仓库统一发货),那么两家的产品售价肯定会提升(虽然他们本身售价就很高了),这样,RS和E14是不是就受惠于各地建仓的策略有一定优势了?国内的网络分销商是不是也可以承接一些追求成本的订单了?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检验。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税结构比例可能是不良的,毕竟有人统计过,一旦关税额度超过60%就基本意味着产品很难再被进口(除了不可替代的产品外)。但是,考虑到美国现在的强硬态度,短期内关税政策如何存在巨大的变数,不管结果如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去美化进程明显会继续加速。

来源:欧阳公明仔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