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知道三国时期最吃亏的是谁吗?曹操被夸成枭雄,刘备被捧成仁君,唯独坐拥半壁江山的东吴,在民间传说里活像个"打酱油的"。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明明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啥在三国热搜榜上永远垫底!
您知道三国时期最吃亏的是谁吗?曹操被夸成枭雄,刘备被捧成仁君,唯独坐拥半壁江山的东吴,在民间传说里活像个"打酱油的"。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明明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啥在三国热搜榜上永远垫底!
图片/来源网络
原因一:地理的优势反成了"隐身术"
《三国志》清楚记载:“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但长江虽成功抵御曹魏铁骑,却让东吴陷入舆论劣势,曹操常 “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整日要 “兴复汉室”,反观孙权,偏安江南,如同坐收其利的 “包租公”。百姓偏爱蜀汉北伐的慷慨激昂、曹魏争霸的惊心动魄,对闷声经营的孙权关注甚少。
以赤壁之战为例,《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明确写道:“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可见东吴军队才是作战主力,但在民间传说里,这场战役却成了诸葛亮 “借东风” 的独角戏 。
图片/来源网络
原因二:人文形象惨遭"整容变形"
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里给东吴挖了个大坑,直接把东吴精英集体进行了"整容":
- 正史《三国志》里夸周瑜"性度恢廓"(气量宏大),到演义里变成"既生瑜何生亮"的陪衬“醋坛子”。
- 鲁肃在《吴书》里是提出"榻上策"的战略家,硬被塑造成老实巴交的"和事佬",变成诸葛亮的"跟屁虫"。
- 《三国志》里记载着孙权"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曹操折腾一辈子没跨过长江,刘备拼尽家底才抢到巴掌大的益州,孙权却能稳坐江东52年。按《吴书》记载,东吴开发江南的成就,光新增郡县就有十几个,可惜这些实打实的政绩,在演义里全被"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抢了风头。
图片/来源网络
原因三:历史的叙事上吃了"哑巴亏"
三国故事传播有个潜规则:谁北伐谁有理!
- 蜀汉"六出祁山"哪怕屡战屡败,也能赚足悲情的眼泪
- 曹魏"统一大业"听着就是政治正确,名正言顺。
- 东吴守着长江搞开发,在《吴书》里新增15个郡县的政绩,在说书人嘴里还不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带劲。
更惨的是荆州争夺战,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三国志·吕蒙传》清清楚楚写着,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战略反击。结果呢?老百姓记住的是关二爷的忠义,压根没人关心东吴为夺回门户之地流了多少血。
图片/来源网络
原因四:战略定位天生"背黑锅"
东吴处在三国鄙视链的最底端:
- 打曹魏被骂"破坏统一"
- 打蜀汉被骂"坑害同盟"
- 搞发展被笑"贪享闲逸"
但翻开《晋书》就知道,在最后三国归晋时,只有东吴是坚持到最后的(公元280年才亡国)。史学家田余庆在《秦汉魏晋史探微》里说的大实话:"孙权政权对江南的开发,直接改变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可惜这些真材实料,永远干不过"空城计""草船借箭"的流量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
结 语
说到底,东吴就像班级里那个家境好、成绩稳的中等生——没有学霸曹魏的锋芒,没有差生逆袭蜀汉的悲情,但在历史长卷里:
√ 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工运河之一(破岗渎)是他们挖的
√ 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贸易(遣使南洋)是他们搞的
√ 长江流域的大开发是他们在推动的
下次再聊三国,请给这位"基建狂魔"留个位置,毕竟没有东吴打下的基础,哪来后来"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富庶?
本文所有史实均经《三国志》《资治通鉴》双重核对
来源:纯真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