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果把底蕴深厚、辉煌灿烂的辽宁历史文化比作一顶皇冠的话,辽宁各大文博机构珍藏的精美文物就是皇冠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些无价之宝凝结着辽宁先人的无穷智
作者: 丁宗皓 田学礼 主编
责任编辑:娄瓴 刘明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05
长河似练,翠峰如簇,海云横处千山聚。龙起辽河源,温润红山玉。
春色塔影,琉璃墀头,宫殿高低立华宇。长城烽烟息,江山入画笔。
如果把辽宁比作一本大书,我们该从哪一页讲起,才能尽述它的美丽与浑厚?
如果文物活起来,它们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形象、辽宁形象?
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们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中国故事、辽宁故事?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如果把底蕴深厚、辉煌灿烂的辽宁历史文化比作一顶皇冠的话,辽宁各大文博机构珍藏的精美文物就是皇冠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些无价之宝凝结着辽宁先人的无穷智慧,印证着辽宁文明的悠久历史,书写了辽宁大地的千年传奇。
那么,我们就从这些国宝说起,去寻找国宝里的辽宁。
辽宁:文明曙光开始的地方
辽宁,文明久远,历史悠长。
26万年前,金牛山人在这片土地留下足迹;8000年前的阜新查海遗址,被称为“辽河第一村”;7000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再现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生活景象。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和大量珍贵玉器,佐证了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的存在。“红山女神”的横空出世,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众多学者因此将这里称为中华文明第一道曙光诞生的地方。
辽河流域地处东北亚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枢纽位置,自古以来,农耕文化、渔猎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汇,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辽宁,始终以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整合性和差异性等鲜明特征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
4世纪至5世纪,鲜卑慕容氏及汉族冯氏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3个地方政权,留下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
10世纪至13世纪,以契丹族、女真族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辽、金政权,创造和发展了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游牧文化特点的辽金文化。17世纪,女真文化在辽东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悠久的历史,在辽宁留下众多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辽宁拥有沈阳和辽阳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九门口长城、五女山山城、沈阳故宫、“清盛京三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义县奉国寺大雄殿、朝阳牛河梁遗址、兴城城墙3处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
辽宁境内的长城资源十分丰富,保存有战国燕长城、汉长城、北齐长城、辽长城和明长城,总长度达1300多公里,分布于全省13个市52个县(区),虎山长城为明代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九门口长城是全国唯一一段水上长城。辽宁境内有7段古长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文物: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辽宁文物资源丰富,呈现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显著、馆藏精品品质高、博物馆数量众多等特点。
首先,辽宁文物资源丰富体现在文物所代表的历史时间跨度长上,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存。
其次,体现在文物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丰富多样、东北地域特点鲜明上。5000多年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秦代的姜女石遗址、遍布辽河流域的辽东部族山城、“三燕”遗址、数量众多的辽塔、以“一宫三陵”为代表的清代史迹、辽代出土文物、佛教文物、众多具有红色基因的革命文物遗迹,共同构成了具有显著辽沈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历史的因缘际会,让辽宁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珍贵文物。如王羲之、欧阳询、宋徽宗赵佶的墨宝,顾恺之、张择端的名画,朱克柔的缂丝等,都是蜚声中外的国宝级文物,几乎每件作品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30件国宝:讲述精彩辽宁故事
从如此众多的国宝中,选择哪些文物来讲述精彩的辽宁故事,让人煞费苦心。《国宝在辽宁》确定了这样的选择标准:第一是有代表性,能够传递文明演进、文化生成和历史事件信息;第二是有故事性,或与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有关,或者文物的发现与流转本身就充满故事;第三是能够体现文明交融与文化交流;第四是文物本身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根据以上标准,我们精心选择了30件文物,按历史时代划分,其中包括:
红山玉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庙、坛、冢深刻影响了中华礼制,所出土的众多玉器讲述着“龙出辽河,礼出红山”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重器。如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珍藏的曲刃青铜短剑,数量众多的青铜礼器、仿青铜明器等,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出土于葫芦岛市绥中县姜女石秦行宫遗址的“夔纹大瓦当”,是秦始皇东巡的历史见证。
朝阳市内出土的“三燕”历史时期文物,证实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
大辽帝后哀册,是研究辽代历史和文字(契丹文)的重要物证。
明、清两代在辽宁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如辽宁省博物馆珍存的“定辽大将军炮”,是明清战争的物证。
…………
其中,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器物,我们选择了多件。比如:双马镫以及产自古罗马帝国、经草原丝绸之路来到辽河流域的鸭形玻璃注;在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博物馆触目皆是的唐代胡人俑,印证了朝阳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辽宁省博物馆、葫芦岛市博物馆保存有大量由当地三道岗元代沉船打捞出的外销瓷,反映了元代对外经贸的繁荣与海运规模的盛大……
《国宝在辽宁》依托《辽宁日报》的融媒体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沉浸式、交互性全媒体立体传播,对精选的30件文物的背后故事进行挖掘,多维度展现辽宁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融媒体资源将系列短视频、电子日报图文报道、慢直播、云展览等活动内容充分整合,展示辽宁文物之美。
来源:辽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