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叔,今年身体怎么样?” “唉,没啥大问题,就是早上吃鸡蛋都快吃腻了,一直担心胆固醇高。”清晨的一家社区健身广场,62岁的李叔跟邻居闲聊时的这句话,让旁边的老王和阿姨们都点头感叹:“每天早上不吃点鸡蛋怕没精神,可吃多了真怕伤身体。”
“李叔,今年身体怎么样?” “唉,没啥大问题,就是早上吃鸡蛋都快吃腻了,一直担心胆固醇高。”
清晨的一家社区健身广场,62岁的李叔跟邻居闲聊时的这句话,让旁边的老王和阿姨们都点头感叹:“每天早上不吃点鸡蛋怕没精神,可吃多了真怕伤身体。”
这些年来,“早餐一个鸡蛋,营养全天见”几乎成了许多中老年人的健康共识。但奇怪的是,不少人连续吃鸡蛋后,常常觉得口味单一、难以下咽,甚至担心“吃鸡蛋会不会升高胆固醇,导致心血管出问题?”这样的疑惑让无数家庭餐桌上鸡蛋的地位一边被肯定,一边又被怀疑。
真的是吃鸡蛋伤健康,还是我们方式没选对?医生建议:早餐吃对鸡蛋,放心吃,不用怕胆固醇。
那问题来了:怎样吃鸡蛋才健康?有哪些误区?“鸡蛋+什么”更香又不腻?
这些小细节,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有意思的是,医生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坚持选对“鸡蛋吃法”的人,血管、胆固醇指标普遍优于年纪相仿的普通中老年人。
到底怎么做?其中第4个做法,很多人都忽视了。
早餐鸡蛋,到底健康还是有风险?科学答案在这里。
吃鸡蛋好多年,你真的吃对了吗?
鸡蛋,被称为“全营养食物”,蛋白质量高、吸收率好,是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蛋类40-50克,相当于1颗中等大小的鸡蛋。 但许多中老年朋友总有顾虑——
“鸡蛋是不是升高胆固醇?”
“我有高血脂,高血压,是不是不能多吃?” 其实,大量权威研究已证明,适量吃鸡蛋,并不会显著升高血脂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9年一项涉及8300多名中国中老年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天早餐适量吃1枚鸡蛋,与不吃鸡蛋的人相比,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无明显差异,甚至部分指标更优。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周医生解读过:“人体的胆固醇主要由**肝脏自身合成,占比高达80%,食物胆固醇影响很有限。健康成年人适量吃鸡蛋没必要太担心。”
不过,鸡蛋虽好,“吃法”很讲究。煎、煮、炒、蒸、拌……过度油炸或高盐烹调,反而削弱了鸡蛋本身的健康价值,还可能增加心血管负担。还有的人图方便,早餐只吃鸡蛋,主食和蔬菜全省了,殊不知,这在营养搭配上其实隐含了不少误区。
你有没有这些鸡蛋误区?
误区一:只吃蛋白不吃蛋黄 不少人认为,蛋黄含胆固醇高,干脆扔掉蛋黄只吃蛋白。其实,蛋黄富含卵磷脂、优质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去掉蛋黄,反而“营养大打折扣”。 中华营养学会在2023年提出,普通成年人无基础疾病,每天吃一颗完整鸡蛋,无需刻意规避蛋黄。
误区二:多油烹调,香但藏隐患 用大油煎蛋、炒蛋其实热量很高。1颗中等大小鸡蛋(约50g),用油煎后,热量可比白煮蛋多出四成。
油煎时还易产生“杂环胺”等致癌物。医生更推荐“清蒸、煮、微波”等少油方式。
误区三:鸡蛋搭配主食单一 只吃鸡蛋配白馒头或白粥,蛋白质吸收利用并不理想,而且一餐“无蔬菜”,长远看微量营养素容易缺乏,肠道菌群也受影响。
误区四:早餐只吃鸡蛋,没有膳食纤维 习惯早餐一个鸡蛋后赶路,忽视了纤维摄入,长期便秘、肠胃负担加重。
误区五:鸡蛋数量失控,忽略个人情况 一天三四枚只因“补身体”?其实肝肾有基础健康问题、年龄超过70岁的人,蛋类摄入应听从医生个体化建议。
坚持这样吃,鸡蛋健康又不腻
想让早餐鸡蛋既健康又不腻?不妨试试这5个科学“吃法”,医生和营养师都点赞。特别是第4个方法,你很可能没用过!
“混搭”吃法,味道和营养都讨好 别再只配白馒头。鸡蛋+全麦面包/燕麦粥/杂豆粥,丰富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延长饱腹感,让碳水和蛋白质互补。 比如:一根全麦面包+1个水煮蛋+一杯无糖豆浆,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一次到位,肠胃没压力。
加蔬菜做“蛋羹”或“蛋饼” 用胡萝卜、菠菜、青豆与鸡蛋混合做嫩滑蛋羹,或用洋葱、蕃茄做蛋饼。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和植化素,能保护肠道、缓解胆固醇吸收。 数据表明,早餐加入120克以上彩色蔬菜,膳食纤维提升30%以上,肠道蠕动能力增强约16.4%。
“清水煮蛋”最养健康 用80-90℃热水小火慢煮8-10分钟,蛋白凝固蛋黄微凝,蛋白质变性适中,吸收率高达97%。 对血脂偏高、消化能力一般的中老年人是首选。
“一荤一素一主食一水果”黄金搭配 医生推崇的“合理三餐”模式:鸡蛋+一份低脂肉类(如鸡胸/鱼肉)+粗粮主食+水果(如苹果/奇异果)。
这样一来,碳水、蛋白、膳食纤维都齐全,不怕营养失衡,胆固醇负担自然降低。
控量为先,特殊人群个体化调整 健康成年人,每天1-2个鸡蛋为宜。如已知肝肾功能异常、已确诊冠心病、高血脂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摄入。数据显示,78%的受访中老年人,长期坚持每天1枚鸡蛋,体检指标明显优于间断食用或过量食用者。
怎么选鸡蛋?你很可能没注意到这些细节
除了吃法,挑蛋、储蛋同样关键。优质鸡蛋表面有“粉壳”、摸起来粗糙不打滑,蛋黄色泽均匀带光泽。鸡蛋存放别超2周,避免常温暴晒,更不要随手在鸡蛋壳上用水冲洗——未食用前,鸡蛋表面自带抗菌膜。冷藏保存,食用前用流动水稍微冲洗即可。
医生提醒:“胆固醇担忧”其实大多来自老观念
过去,许多人把鸡蛋和高胆固醇、高心梗等“等号画死”。
但权威证据显示,正常成年人每天吃1颗鸡蛋,不会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升。反而,鸡蛋中的多种氨基酸、卵磷脂对脑部、血管乃至免疫力都有积极作用。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长期不吃蛋的人群,部分B族、D族维生素缺乏风险提升约23%。 对于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动脉粥样硬化、慢性肝肾病等特殊人群,建议先规范诊治,在专业营养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
早餐换新花样,鸡蛋“吃不腻”还能养出好身体
很多人反馈:“早餐只要鸡蛋做好吃、营养搭配对,根本不会腻,还越吃越喜欢。” 试试用当天新鲜的鸡蛋,按照上面5个思路安排早餐——
鸡蛋+蔬菜+粗粮+水果,变着法“混搭”,再也不怕单调。
当然,具体饮食仍应根据个人体质、疾病史、运动量等定制,不能机械模仿“一刀切”。
健康在于小习惯,建议今天就做这些改变
医学共识认为:早餐鸡蛋并不可怕,关键吃法和搭配——管住油、多加蔬菜、不要省主食。
给自己试一周,纵享口感不腻、营养均衡,还能给心血管和肝脏减负。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几十分钟的用心早餐中。鸡蛋吃得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提醒:不同人健康状况差异较大,本文建议仅供参考。如血脂长期异常、已患有肝肾病等,一定要前往当地正规医院请专业医生面诊,再定具体鸡蛋摄入方案。
科学饮食,需要专业指导,千万别“人云亦云”,也不必“谈蛋色变”。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Association of Egg Consumption with Blood Lipids among Chinese Adults. Nutrients. 2018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蛋类摄入与慢病风险评估报告》
北京协和医院慢性病门诊营养饮食指导方案
中国疾控中心《成年人蛋类与慢性病风险关系调查》(2021)
《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与血脂平衡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9期)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