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仗不是打架,不是比谁更能硬刚,而是看谁能在复杂局势中找到最有利的路径。正所谓"兵法有进有退",撤退有时不是逃跑,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战场和时机。
很多人一听"撤退"这个词就觉得是认怂、是失败,毕竟,撤退意味着失去主动权,甚至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
但军事上从来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有时候,一个漂亮的撤退比盲目的死扛要高明得多。
打仗不是打架,不是比谁更能硬刚,而是看谁能在复杂局势中找到最有利的路径。正所谓"兵法有进有退",撤退有时不是逃跑,而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战场和时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两次著名的撤退行动,它们不仅不是失败的标志,反而成为了扭转乾坤的关键。
一次发生在中国,这次撤退拯救了中国革命;另一次发生在欧洲,这次行动挽救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希望 。
这两次看似 “失败” 的撤退,究竟是什么?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1934年10月,秋风萧瑟的赣南山区,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不是一次计划好的战略行动,而是一次在生死存亡关头的被迫撤退。
当时的形势异常严峻。
1933 年 9 月,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 “围剿”。
这一次,敌人采用了 “堡垒主义” 新战略,构建了大量碉堡,步步为营,压缩红军的活动空间。
当时,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毛主席的正确军事路线,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 “正规” 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在这种错误指挥下,红军陷入了被动防御的困境。
面对敌人坚固的碉堡防线,红军一味地进行正面硬攻,损失惨重却收效甚微。
比如广昌保卫战,红军以劣势兵力和装备,与敌人进行阵地对决,尽管战士们英勇奋战,但最终还是被迫撤离,广昌失守。此役,红军伤亡 5000 余人,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元气大伤。
随着战事的推进,红军在各个战场上接连失利,根据地逐渐缩小,形势越来越严峻。
到了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反 “围剿” 斗争宣告失败,已无法在原根据地立足,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
当时,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了这场充满未知与艰难的征程。
踏上长征路,红军就面临着数不清的艰难险阻。这一路,他们跨越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和生死考验。
长征初期,红军就遭遇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 湘江战役。
蒋介石早已察觉到红军的意图,调集了 30 万重兵,在湘江两岸布下了严密的封锁线,企图将红军围歼于此。
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湘江两岸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过江,红军战士们前赴后继,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拼杀。
红 3 军团第 5 师在新圩附近阻击桂军,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疯狂的进攻,战士们坚守阵地三昼夜,付出了伤亡 2000 多人的惨重代价,才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保证了中央红军左翼安全。
红 5 军团 34 师长期承担红军长征的总后卫任务,在这次战役中,他们为了掩护其他部队过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战,最终全师几乎全部牺牲,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后,宁死不屈,最终断肠明志,壮烈牺牲。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锐减到 3 万余人。
战后,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足见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
但红军战士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的惨败,让红军认识到必须改变战略战术。
此后,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军事奇迹 —— 四渡赤水。
1935 年 1 月至 3 月,红军在赤水河流域来回穿插,忽东忽西,巧妙地调动敌人。
一渡赤水,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从土城、猿猴两地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
二渡赤水,红军抓住敌军在贵州北部兵力空虚的机会,东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三渡赤水,红军佯装北渡长江,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向川南集结,随后突然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把敌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四渡赤水,毛主席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以 3 万红军巧妙周旋于 40 万国民党军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彻底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为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连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访华时,听闻四渡赤水的故事后,都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才能赞叹不已。
如果说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的智慧,那么飞夺泸定桥则体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1935 年 5 月,红军来到了大渡河边。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泸定桥可以通过。国民党军队早已把桥上的木板抽掉,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并且在桥头布置了重兵防守,企图凭借天险阻挡红军前进。
红 4 团接到了夺取泸定桥的艰巨任务。
他们在王开湘、杨成武的率领下,冒着大雨,一昼夜奔袭 240 里,按时赶到了泸定桥。
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和熊熊烈火,22 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沿着铁索向对岸冲去。后面的战士们边冲边铺木板,紧跟其后。
勇士们不顾敌人的火力,奋勇向前,最终成功占领了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飞夺泸定桥,红军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除了激烈的战斗,红军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他们翻越了数座高耸入云的雪山,其中夹金山海拔 4000 多米,终年积雪不化,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
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很多人因饥寒交迫、缺氧而牺牲。过草地同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草地茫茫,荒无人烟,到处都是沼泽泥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被吞噬。
战士们缺衣少食,只能靠吃野菜、草根甚至皮带充饥,在泥泞中挣扎前进。
在这片草地上,无数红军战士长眠于此,最终,经过两年艰苦跋涉,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走过了14个省,跨越了数十条江河,翻越了18座大山,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虽然红军的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不足2万人,但正是这支英勇不屈的队伍,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也锻造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铁军。
毛主席后来评价长征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不仅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更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如果没有长征这次看似失败的撤退,就不会有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更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如果说长征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战略大撤退,那么1940年5月底到6月初发生在法国北部海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则是一次短期内的、大规模的军事撤离行动。
1940年5月初,希特勒的闪电战席卷欧洲大陆。
德军坦克如同钢铁洪流般突破了比利时、荷兰的防线,直插法国腹地。
他们没有沿着预想中的路线进攻,而是出其不意地穿过阿登森林这一被认为无法通过的区域,成功切断了英法联军的防线。
5月20日,德军坦克已经推进到大西洋海岸,将英法联军近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一带狭小的区域内。这支部队包括英国远征军的全部和大量法国军队,他们被逼到了海边,腹背受敌,弹药和食物所剩无几。
那真是一个绝望的局面。
德军装甲部队距离敦刻尔克仅20公里,如同一把利剑悬在联军头上。空中,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不断俯冲轰炸,敦刻尔克的港口设施已经被摧毁殆尽。
海滩上,成千上万的士兵排着长队,绝望地等待撤离,但可用的船只寥寥无几。
英国国防部长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站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看到的是地狱般的景象。尸体遍布沙滩,海水被鲜血染红,残骸和碎片漂浮在海面。士兵们疲惫不堪,却还在有序地排队等待撤离,这种自律和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就在这危急关头,英国首相丘吉尔拍板决定实施"发电机行动"(Operation Dynamo),开始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之一。
英国海军部长拉姆齐(Bertram Ramsay)被任命为行动指挥官,短短几天内组织了一支由各类船只组成的"小船队"。
这支"小船队"包含了从军舰、驱逐舰到渔船、游艇的各种船只,甚至有些只是些小木船。英国政府向全国发出号召,征集一切可用的船只。
数百名普通英国民众响应号召,驾驶着自己的船只穿越危险的英吉利海峡,前往敦刻尔克接应士兵。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撤退开始后的第二天,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将对敦刻尔克的进攻任务交给了空军。这个被称为"敦刻尔克奇迹"的决定至今仍有争议,但无疑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时间窗口。
据历史学家分析,希特勒这一决定可能出于多方面考虑:
一是对当时已经连续作战多日的坦克部队进行休整;
二是担心坦克在滩涂地带受阻;
三是戈林承诺空军能够解决敦刻尔克的问题;
四是希特勒可能认为,让英国人离开而不是全部消灭他们,更有利于日后与英国议和。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个决定都成为二战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失误。
在撤退的9天里(5月26日至6月4日),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一位名叫查尔斯·莱特豪斯(Charles Lightoller)的老船长,曾是泰坦尼克号的二副,当时已经66岁,却驾驶自己的游艇"阳光号"(Sundowner)往返敦刻尔克,救出了130名士兵。
被问及为何冒险时,这位老人只是简单地说:"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
也有许多普通士兵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有报道称,一名英国军官在最后一刻放弃了船上的位置,把它让给了一名重伤的士兵,自己则留在了敦刻尔克。
还有许多法国士兵组成了掩护部队,他们知道自己可能无法撤离,却依然坚守阵地,掩护其他人撤退。
最终,这场撤退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据英国官方统计,共有338,226名士兵被安全撤离,其中包括约198,000名英国人和140,000名法国和比利时士兵。
虽然撤退中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近45,000辆车辆、76,000吨弹药和近40,000吨食品和燃料,但人员的成功撤离为后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丘吉尔在撤退结束后的下院演讲中说:"我们绝不投降。"(We shall never surrender.)这句话不仅鼓舞了英国人民,也向全世界传递了英国抵抗纳粹侵略的决心。
他同时也冷静地指出:"战争不能靠撤退取胜。"但正是这次看似失败的撤退,保存了英国抵抗的中坚力量,为后来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如果没有敦刻尔克撤退,英国可能会失去大部分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士兵,抵抗纳粹的能力将大大削弱。
没有英国的坚持,可能就不会有美国的参战,二战的结局将会大不相同。
从这个角度看,敦刻尔克撤退确实挽救了世界。
1、领导人的英明抉择
无论是长征还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关键时刻的领导决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长征初期,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关键时刻,毛泽东等领导人果断站了出来,通过遵义会议,纠正了 “左” 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才为红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让红军逐渐摆脱了困境。
毛泽东凭借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决策能力。
当英法联军被困敦刻尔克,局势岌岌可危时,丘吉尔没有选择与德国议和,而是果断下令实施 “发电机计划”,全力组织撤退。
他深知,保存这些有生力量对于英国乃至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在撤退过程中,丘吉尔还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号召民众用各种船只参与救援,为大撤退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正是丘吉尔的坚定决心和果断决策,才使得英法联军得以从敦刻尔克成功撤离,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希望。
2、发动群众,团结就是力量
群众的支持是两次撤退行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长征途中,红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在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当地百姓为红军送粮送水、传递情报、掩护伤员,为红军的生存和战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比如在四川雅安,当地百姓积极为红军筹粮筹物,天全县为红军筹粮 10 万公斤左右,芦山县筹粮 20 万公斤以上,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前线作战 。
还有许多百姓主动加入红军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红军才能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来,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长征。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国民众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
当得知英法联军被困敦刻尔克后,英国民众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自发组织起来参与救援。他们驾驶着自己的渔船、游艇、商船等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炮火和空袭,往返于敦刻尔克和英国之间,将士兵们从海滩上救起。
据统计,大约有 8000 余只民间船只参与了救援行动,这些船只成为了大撤退的重要力量。英国民众的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不仅拯救了众多士兵的生命,也极大地鼓舞了英军的士气,为大撤退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顽强意志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红军战士和英法联军士兵在撤退中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大无畏牺牲精神,同样令人动容。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物资匮乏,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在飞夺泸定桥时,22 名勇士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和熊熊烈火,毫不畏惧,沿着铁索向对岸冲去,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正是红军战士们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才使得红军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长征这一伟大壮举。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英法联军士兵也同样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在撤退过程中,一些士兵为了保护战友,主动承担危险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让英法联军在绝境中坚持了下来,最终成功撤离敦刻尔克。
这两次伟大的撤退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明智的撤退远比盲目的抵抗更加难能可贵。
真正的勇敢,不仅仅是面对敌人时的不屈不挠,还包括在绝境中作出正确决断的智慧和勇气。
中国古代兵法就有"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说法,意思是要主动掌握战场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受制于人。
有时候,撤退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长征和敦刻尔克大撤退,从表面上看是失败的象征,但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却是通往最终胜利的关键一步。
红军通过长征,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还锤炼了一支能打胜仗的铁军;英国通过敦刻尔克撤退,保住了抵抗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为最终反攻德国奠定了基础。
这也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时,不能简单地用成败论英雄,而要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量。
有些看似失败的行动,可能恰恰是成功的开始;而有些看似胜利的战役,却可能埋下日后失败的种子。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
2、《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2016年
3、《敦刻尔克:历史上最伟大的撤退》,沃尔特·洛德著,2017年
来源:若愚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