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这首歌,跨越85年时光,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青岛日报社首任总编辑、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沙洪,在创作这一曲词时,他只有20岁…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这首歌,跨越85年时光,至今仍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青岛日报社首任总编辑、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奉献了一生的沙洪,在创作这一曲词时,他只有20岁……
清明节到来,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的抗大一分校旧址、沙洪墓,市民游客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足迹,献上崇高敬意——
沙洪,今天人们仍然深切怀念他
晚年沙洪。
四月的沂蒙,松涛低语,草木萌发。
清明假期,位于临沂市沂南县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成为人民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进革命历史遗迹、纪念馆,追寻红色印记,感受红色文化。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行走在石板垒砌的房舍之间,一首慷慨激昂的歌曲穿过人群萦绕耳畔。
85年前,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宣传干事的沙洪和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用20分钟创作了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就此唱响了整个中国。85年过去,每当旋律再次响起,总能勾起人们对那段光辉历程的深情追忆,映照出共产党人“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拳拳初心。
沂南红嫂家乡旅游区:“红色小剧”连演千场
“现在的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艰苦的阶段,这个时候,广大抗日军民最需要的就是要树立信心,鼓舞斗志。我想最好是有一首便于大家传唱的合唱歌曲。”
“沙洪同志,你是诗人,就由你来作词。久鸣同志,你来作曲,怎么样?”
“没问题!”
……
在红嫂家乡旅游区,一部沉浸式情景小剧《跟着共产党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剧情”继续向下展开:
1940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抗大一分校宣传干事沙洪和文工团副主任王久鸣接受了携手创作一首歌曲的任务。只用20分钟,这首《跟着共产党走》便已谱成写就。
清明假期,沉浸式演出《跟着共产党走》在红嫂家乡旅游区上演。
情景剧的尾声,“文工团主任袁成隆”走到台前:“同志们,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再唱这首歌,为我们伟大的党祝福吧。”伴着慷慨激昂的音乐,在场的观众引吭高歌,深情抒发对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这首歌非常熟悉,以前也经常唱,但还真不知道是这么写出来的。”游客王先生说。
近年来,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依托当地的传统民居和院落,挖掘《跟着共产党走》创作过程的真实历史,推出了一出“沉浸式”红色小剧。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副总经理闫纪锁介绍,自2021年8月首演后,《跟着共产党走》几乎每天都在景区中上演,截至目前,已经演出2000余场,接待市民游客12万人次。
在20多公里外的孙祖镇东高庄村,金马河畔,苍松翠柏掩映之下,一座小亭隐现其间。85年前,《跟着共产党走》就诞生在这里。
小亭不远处,埋放着歌曲词作者沙洪的骨灰,同亭心镌刻着词曲的碑石遥遥相对。墓碑前,一些游客驻足停留,或献上一束鲜花,或默念词句,寄托对沙洪的敬意。
在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的诞生地,沙洪的墓碑与亭心镌刻着歌词的碑石遥遥相对。
“为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正将东高庄村打造成为抗大一分校沂蒙文献体验馆和沂蒙文化传承中心,从这里走向全国的《跟着共产党走》,正是反映抗大一分校战士学员同沂蒙老区人民鱼水情深、水乳交融的重要线索。” 孙祖镇宣统委员于洋告诉记者。
20分钟完成词曲创作:“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歌”
1940年盛夏的沂蒙山腹地,抗大一分校党代会筹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灰色石屋间,处处跃动着年轻的身影。
这时,不知谁提出来:“党的旗帜有了,党的章程有了,可党的歌曲还没有,我们大家何不创作一首歌,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用歌声来向党的生日献礼?”
这个提议一出,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校文工团主任袁成隆立刻找到文工团党支部书记史屏、副主任王久鸣商议起来。
沙洪(左)与王久鸣合影。
王久鸣曾在专业院校学过音乐,他爽快地答应道:“作曲义不容辞!”
曲作者确定好了,可是,谁来作词?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沙洪”这个名字。
此时,宣传干事沙洪的文采早已名声在外。孙祖战斗以后,他挥笔写下一首军民团结英勇杀敌的叙事诗,在全校干部师生中间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时间紧,任务重,为赶在党代会召开前拿出作品,史屏使出“激将法”:“久鸣同志,你敢不敢与沙洪进行竞赛?”
“赛就赛!沙洪写词用多久,我谱曲不会比他用时多。”王久鸣欣然应允。
“这个任务来得虽然比较急,但我当时并不觉得写这首歌词是为了‘赶任务’,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好像已经有了准备。”在《歌声中的回忆》一文中,沙洪回忆道。
此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四年,日本帝国主义转移主要作战力量,加强对我根据地疯狂的扫荡和掠夺,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如夜海航行中的灯塔和舵手,用光明穿破迷途中的黑暗,用坚定的信念把稳航行的方向,为在战火中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指明了道路。
“人民群众无限热爱党拥护党,他们坚信不管困难有多大,风浪有多高,道路多么崎岖,黑暗多么漫长,只要有共产党在,中国就不会灭亡,人民就不会做亡国奴,黑暗就会消失,曙光就在前面!”沙洪说。他倚在一块石头上,默念着“灯塔”“舵手”“核心”,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倾注笔端。歌词写好了,时间仅仅过了10分钟。
“作为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和八路军宣传战士,我从周围群众中,经常感受到、看到和听到这种淳朴感情和坚定信念。而我自己心中,也聚积着同样的情感和思想,随时准备呼喊出来。”回忆创作这首歌词的情形,沙洪说,这首歌并不是他“写”出来的,而是“从我心底迸发出来的”。
歌词写好后,王久鸣也仅用10分钟就创作出了曲谱。很快,这首歌便随着党代会代表回到驻地,从沂蒙山区传遍整个山东根据地,后又经党的地下工作者传播到敌占区的一些大城市,成为引领进步青年走向抗日战场的主旋律。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在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紧接着奏起《跟着共产党走》,30万军民齐声高唱,气势磅礴。那高昂流畅的旋律,不仅激荡在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也激荡在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一生奉献给新闻事业:“甘为耕作一头牛”
1920年4月12日,沙洪出生于安徽省萧县一个富裕家庭。孩童时,他被父亲接到徐州读书,很快对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青年沙洪。
1936年,16岁的沙洪毅然放弃学业,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于1937年赴延安抗大学习。随着抗大一分校东迁命令的下达,沙洪跟随部队挺进鲁中抗日根据地,任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宣传干事。
作为校报《战旗报》的主编,沙洪深入文工团、基层连队采访,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文艺作品,以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沙洪与王久鸣共同创作了歌曲《跟着共产党走》。
1943年,抗日战争从长期的战略相持逐渐向战略反攻过渡,党的宣传事业发生新的变化。这一年,沙洪被调入大众日报社和新华社山东总分社通联科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沙洪被派往徐州负责《新徐日报》的创刊工作。随后,他又被调往青岛,筹建《青岛日报》。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岛着手创办两份报纸——《青岛日报》《青岛工人》报,前者是市委机关报,负责宣传党的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后者则更多面向工人阶级,语言通俗易懂,同时起到扫盲、文化普及的作用。
面对摆在面前的“两张白纸”,沙洪和编辑记者们用木板搭成简易办公桌,从零开始搭建报社架构,制定办报方针,规划版面设置,借着昏暗的灯光整理稿件,使《青岛日报》迅速成为胶东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党报。
将报纸办成人民的报纸,就要说“老百姓的话”,写“老百姓身边的事”。然而,此时的《青岛日报》采编人员严重不足,发行覆盖面也较为有限。面对这样的境况,编辑部广纳人才,一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加入到《青岛日报》的办报队伍中。
与此同时,沙洪还着力打造通讯员队伍,在工人、农民、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中培养通讯员,并在报纸上开辟“新闻通讯员”专栏。到1951年上半年,《青岛日报》通讯员已发展到1133名,每天有大量一线新闻源源不断地汇集至报社,通讯员来稿占到总稿件数的70%至80%,极大提升了报道的广泛性。
此外,沙洪秉持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迅速、全面的理念,优化版面设置,设立主编室,将记者分为财经、政法、农业、文化等多个专业,培养了一批懂行业也懂新闻的专家型记者。
沙洪手稿。
“老社长很随和,无论是谁都能说上话,但对稿子的要求十分严格。”曾与沙洪共事的《青岛日报》时事编辑、102岁的老报人吴树生回忆说,审稿时,对那些粗制滥造、言之无物的稿子,沙洪严守底线,“绝不让这样的稿件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而遇到让他“眼前一亮”的好稿,沙洪常常亲自提笔,配发评论员文章。
吴树生回忆,沙洪写评论“坐下就写,立等可取”,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写出一篇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的评论员文章。
在吴树生的记忆里,沙洪对待工作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当时,由于通讯不畅,新华社的重要稿件经常后半夜才发到编辑部。稿子编辑完成,印刷厂把“大样”送到沙洪家,往往已是下半夜。沙洪守在灯下一字一句地审看,直到天光大亮。
1954年,沙洪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任《宣传通讯》主编、卫生体育处处长,后又调到中央组织部宣教干部局任职,直至1988年离休。在宣传战线上奋斗50多年,此时已年近古稀的他,很快投身于新的事业之中,与妻子姚明共同创办《老人天地》,之后又担任了《民主与法制》社社长。“甘为耕作一头牛”,沙洪这样形容自己。
光风霁月,荡漾英游;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从沂蒙山腹地、抗日战火中走出来的沙洪,用纸和笔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刻画进他的人生轨迹。《跟着共产党走》这首穿越时空经久不衰的歌曲,刻录下烽火岁月的信仰密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定前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