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七国之乱和唐安史之乱,同为盛世平叛,为何结局如此不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20:27 1

摘要:为何一个能以乱治强,一个却由盛入衰?关键不在战场胜负,而在制度安排、权力结构和用人决断。把这两段历史摆在一起,差别就在细节里。

一场战争打三个月就结束,打完反而更稳;另一场拖了七年,打完国力元气大伤,再也没缓过来。

汉景帝削藩,引爆七国之乱,看似险象环生,实则兵贵神速、战而速胜。

唐玄宗坐拥盛世,却被手下节度使安禄山翻了天,京师失守、皇帝逃亡。

为何一个能以乱治强,一个却由盛入衰?关键不在战场胜负,而在制度安排、权力结构和用人决断。把这两段历史摆在一起,差别就在细节里。

从起因看走向:谁先动手,谁占了先机。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看似是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反抗中央权威的行为,实则从头到尾都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削藩在先,地方诸侯才起兵,属于典型的“反扑”。而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节度使兵强马壮,反而是地方先发动叛乱,朝廷被迫应战。

这两种出发顺序,决定了两场战争的主动权归属,也影响了最后的结局。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去部分藩王的权力和土地。

吴王刘濞首当其冲,本就积怨多年,一朝发难,联络楚、赵等六国共起兵,被称为“七国之乱”。但要注意,叛乱之初,中央并没有被动。

晁错早有预判,汉军早有准备,调兵、部署都在按计划进行。

太尉周亚夫执行的是战略性防御、逐步瓦解的路线。

战争仅持续了三个月,七国军就被一一击破,刘濞逃亡途中被杀,反叛诸侯国灭亡。

到了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是他先动的手。他本为节度使,掌握东北边境三镇兵权,同时拥兵十数万,且被朝廷赋予很高的财政自主权。

朝廷虽知其有异心,但不敢轻举妄动。

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从河北发兵南下,仅用数月便攻下洛阳。

唐玄宗此时才紧急调动部队,但为时已晚,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仓皇西逃,连皇后都死于兵变。

两相对比,汉朝有备而来,唐朝临阵惊慌。

七国之乱,是中央借削藩之机敲山震虎,动手在前、判断准确;安史之乱,是地方叛变,中央反应迟缓,兵权旁落,节奏从一开始就失去了。

主动权在谁手中,决定了谁能掌握战争走势。

战争打得赢,不光靠兵,还得靠人。皇帝如何决策,怎么选将,是另一重关键。

汉景帝面对七国造反时,启用的是太尉周亚夫。这位将领不是第一次立功,早年平定吴楚,行军有度、兵纪严明。

这次,他的主意也很明确:不与叛军正面交锋,而是稳守昌邑,截断叛军后勤。叛军围困梁国三月不下,军粮被切,军心散,周亚夫趁机反攻,干净利落。

景帝在这个过程中虽有犹豫,甚至因舆论压力误杀了晁错,但他对周亚夫始终没有干预作战决策。没有派宦官监军,也没有催逼出战,让周亚夫可以按战术节奏推进。

而唐玄宗面对安史之乱时,最初是封常清、高仙芝二人为将。但这两人虽然有战功,却缺乏统筹大局的能力。第一次与叛军接战就失利,玄宗震怒,二人被斩。

随后由哥舒翰带兵镇守潼关,哥舒翰认为应该固守不出,以逸待劳,但玄宗不信,多次派宦官催促出战。最终哥舒翰被迫出战,果然在灵宝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俘。

对比汉唐两朝,最大的区别在于:景帝虽有短视之处,但在关键时刻放权于将;而玄宗不仅听信杨国忠之流,还滥用宦官监军,让真正的战将无法按兵法作战。

景帝用了周亚夫,是在关键时刻放权用人;唐玄宗信了宦官,杀了能将,等于自断手脚。

用人的失误,不仅让安史之乱初期连战连败,更埋下了后续节度使群起自立的根。

战争打完,不仅要看胜负,更要看战后的制度走向。这才是评价一场内乱是否彻底解决根源的关键。

七国之乱结束后,汉朝趁胜改革,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首先是制度调整:景帝废除地方王国自行任用官吏的权力。过去藩王可自设丞相、太守,现在这些官员改由中央任命。其次是“推恩令”的推行,鼓励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孙,使得一个大王国分成若干小国,从根上弱化了地方割据能力。

再往后,汉武帝更进一步,“附益法”“左官律”层层加码。到了西汉中期,王国成了挂名头衔,财政、人事、兵权全部被收归中央,地方基本是郡县体制。

而安史之乱的收尾,几乎是放任。唐肃宗继位后,虽然夺回了长安和洛阳,但河北三镇并未被收复。

朝廷为了稳定局势,将叛将史思明、李怀仙等人改任节度使,听命于唐,却仍实际控制地方。

甚至还允许他们自募兵、自掌财政。

这种妥协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长期割据。

安史之后,唐朝北方形成“河北三镇”格局:成德、魏博、卢龙三地由原叛军掌控,形成事实上的地方政权。

而西北、西南地区也开始由节度使长期驻守,中央调动无力。

边镇将帅动辄传子弟为节度使,形成“父子相承、兄弟继位”的局面。

到后期,连东南富庶之地也开始设节度使,“以方镇制方镇”的局面使唐朝陷入内乱常态。

七国之乱之后,汉朝地方权力被彻底瓦解;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地方权力反而被坐实了。

一场战争之后,朝廷是加强了控制,还是失去了主动,这是两次叛乱最大的分水岭。

再看战争耗时的维度。

周亚夫平定七国,用了不到一个季度。原因有三:

第一,战争范围有限。七国叛乱虽然涉及齐、楚、赵、吴等地,但集中在山东、江苏、安徽一带,地形平坦,便于调兵。

第二,战线短。叛军围攻梁国,意图突破中央防线,但一旦昌邑被固守,整个战场就围绕一点展开。周亚夫调兵、设伏、断粮,步步推进,兵法得当。

第三,后方稳定。无宦官搅局,无奸臣夺权,景帝坐镇长安,政令畅通。

而安史之乱持续七年多,唐朝投入的兵力以百万计,死伤无数,原因也摆在那里:

第一,战线长。从范阳起兵,到攻占洛阳、长安、睢阳,辐射大半个中国。唐军要从山西出兵河北,从西南调兵中原,后勤困难。

第二,敌军反复。安禄山被杀后,安庆绪即位,又被史思明杀,最后史朝义接手,三任“叛皇”轮番登场。每一个上位者都带动一次战争高潮,使得唐军难以彻底平定。

第三,中央不稳。唐玄宗逃蜀,太子另立,马嵬兵变后,权力结构崩塌。肃宗、代宗接连即位,军政命令混乱,依赖外族援军,政权稳定性降低。

一个三月定江山,一个七年救火灭不了,说明战争不只是兵马对垒,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真实写照。

两场叛乱,同样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爆发;同样是地方拥兵自重、威胁中央;但一个三个月解决,国家更稳了;另一个七年打完,王朝已伤筋动骨,几十年再未恢复。

归根结底,差别不在兵强马壮,而在制度、用人、判断、行动四个字上。

七国之乱打掉了地方王权的根,安史之乱却开启了藩镇割据的门。前者之后是文景盛世,后者之后是宦官之祸、藩镇横行、民变频仍,直至王朝崩解。

这不是哪一个将军更会打仗,也不是哪一场战斗更激烈,而是哪个王朝在面对裂痕时,是否能动真格、下狠手、抓根本。

从这两场战乱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战史,而是政权运转机制能不能有效自保、自我修复。

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每一个朝代面对挑战时的应对选择,却决定着它是走向中兴,还是滑入衰亡。

来源:史墨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