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中国与白俄罗斯:“一带一路”建设与现代化发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4:47 1

摘要:中国与白俄罗斯在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全天候的合作伙伴,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交往的典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了更好的讲好中国式现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白发展分析中心”成果

Chinese-Belarusian Analytical Center of Development, CASS

孙壮志 张翼 主编

2025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中国与白俄罗斯在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全天候的合作伙伴,成为国与国之间交流、交往的典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了更好的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机构的学者,共同开展研究完成了这一展现中白双方携手建设“一带一路”,推动现代化发展动人画卷的学术作品,面向白俄罗斯人民全面介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和慧,系统梳理中白友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新图景,进一步加深中白友好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白民心相通。

作者简介

孙壮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目 录

第一篇 “一带一路”倡议与现代化发展

第一章 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欧亚民族国家构建 孙壮志

第二章 城镇化 、大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的同城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市民化进程 张翼

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新社会性现象

安纳托利·拉扎列维奇(A.A.Lazarevich)

第四章 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展中白互利经济合作

穆哈·丹尼斯·维克托罗维奇(Mukha Dzianis Viktorovich)

第二篇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白友好合作

第五章 “一带一路”在白俄罗斯建设十年:进展与前景 赵会荣

第六章 中国与白俄罗斯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与现代化发展

多斯坦科·叶莲娜·阿纳托利耶芙娜(Elena Anatolievna Dostanko)

别连琴科·尼基塔·尼古拉耶维奇(Nikita Nikolayevich Belenchenko)

第七章 首脑外交与中国白俄罗斯“一带一路”合作 张弘

第八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韦尔盖奇科(S.V.Viarheichyk)

第九章 中国与白俄罗斯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潜力——以汽车产业为例 张艳璐

第十章 作为中白多边经贸合作平台的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

维尔京斯卡娅·塔季扬娜·谢尔盖耶芙娜 (Vertinskaya Tatyana Sergeevna)

亚布拉姆丘克·尼娜·亚历山德罗芙娜(Abramchuk Nina Alexandrovna)

第十一章 以高水平开放合作推动中白工业园高质量发展 王超

第三篇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现代化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消费税改革:经济效应与财力效应 娄峰

第十三章 中国农村脱贫的成功经验 韩克庆

第十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机遇 马峰

第十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女性教育发展 卢雨菁

第四篇 “一带一路”倡议与白俄罗斯现代化发展

第十六章 白俄罗斯共和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家庭政策

拉扎列维奇·娜塔莉娅 (Lazarevich Natalya)

第十七章 新挑战背景下白俄罗斯共和国的青年政策原则

扎哈罗娃(N.E.Zaharova)

第十八章 社会视角下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德米特里·斯马立科 (Dzmitry Smaliakou)

第十九章 社会动态背景下的人口进程:全球和国家视角

谢列达·尤利娅 (Sereda Julia)

第二十章 现代挑战背景下的信息政策建设特点

库兹涅佐娃 (E.V.Kuznetsova)

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视角下白俄罗斯罗姆人的数字素养:社会机会与平等之路

纳塔莉亚·库图佐娃(Natalia Kutuzova)

艾丽西亚·索洛维(Alesya Solovey)

第二十二章 开放科学与社会:社群参与研究的问题——以生物医学研究为例

索科尔奇克·瓦列里娅(Sokolchik Valeriya)

第二十三章 自然环境质量社会生态评价的伦理基础

亚历山大·切尔文基 (Alexander Chervinkiy)

精彩摘录

欧亚国家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与制约因素

传统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与经验,被西方学界推崇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模式,并以此为参照形成所谓经典现代化理论。基于现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而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被学界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所形成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相对应。欧亚国家的现代化经历了较大波折,起步较晚,苏联时期初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巨大进步,但独立后又出现反复,重新选择走向现代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

(一)传统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影响

从广义上讲,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从狭义而言,现代化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模式”,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以色列社会学家、政治学家艾森斯塔特认为:“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虽然西方学者也承认向现代化迈进的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他们普遍认为,现代化不成功和差异性只是暂时的现象,而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差异都将在现代化完成的时候消失。因此,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势必具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征: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民主政治、城市化等。

美国学者阿尔蒙德也认为各国现代化进程是趋同的,他将经典现代化理论内涵概括为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即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观念领域的世俗化。这种观点对欧亚国家独立后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现代化模式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对欧亚地区新独立国家来说,首要任务是构建起稳定、完整的政治体系,对经济和社会的运行进行正常的管理和约束,反映和代表其具有的现代化水平。

1991年欧亚国家获得独立以后,走出了政治混乱,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时逐步认识到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对这些年轻国家来说,经历了初期的政治混乱和经济滑坡,特别是民众生活受到严重的冲击,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别于苏联时期的现代治理体系,尽快让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走上正轨,进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在冷战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受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也是出于独立后快速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的考虑,欧亚国家不约而同地在体制转型和现代化模式方面接受了西方的“指导”,同时又受到自身国情的影响和制约,曾一度陷于转型困境当中。虽然在抽象的理解中,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机会和选择”,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以及人的观念等各个方面,但这种新的选择可能与国家的实际需要并不相符。

(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明显脱节

在20世纪90年代,多数欧亚国家与俄罗斯在体制构建上基本保持同步,但某些方面更多地表现出被动性。在西方学者看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可以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前者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蒂利从欧洲早期国家的历史得出民族国家是“自主”形成的结论;而美国学者福山则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提出国家建构是由外部行动者实施的,是一种“制度移植”。在欧亚国家的现代化选择当中,巩固民族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最优先的任务,既看重国家能力(社会治理、经济管理、应对外部挑战等)的提升和国家权力(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强化,又希望尽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特别是大国的认可,因此造成一些矛盾现象,导致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一些“非典型”特征。

一是政治领域的西方化与主体民族化。前者模仿甚至照搬西方的体制,建立职业议会,实行多党制;后者通过提高主体民族的地位,增强新的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难以兼容的政治取向,最终只是形式上接受西方的体制,更多的还是保留或者恢复传统的执政方式。

二是经济领域的私有化与市场化。从一系列指标来看,欧亚国家在苏联时期已经初步实现现代化,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的发达程度要高于邻近的发展中国家,但结构畸形,缺少活力,管理僵化。独立后传统的经济联系中断,遭遇巨大危机,不少欧亚国家甚至出现逆工业化、逆城市化现象,大量工业企业停产、倒闭,经济转型举步维艰。

三是社会领域的重新城市化与严重的利益分化。独立后一些国家城市人口减少,农村人口比例上升,对外移民和劳务输出增多,社会流动性增大;由于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加上中亚、南高加索国家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四是文化领域的传统宗教复兴与世俗化。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选择恢复伊斯兰教文化,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则重视提高东正教等传统教会的地位,试图借此解决意识形态真空问题。而这也给一些国家带来极端主义的新挑战,甚至影响到国家的世俗体制。

综上可以看出,欧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出现比较矛盾的现象,即同一个时间段在这些国家集中出现,会产生“现代化”和“传统化”、“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现实冲突。现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欧亚国家都无法回避这个任务,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但它也容易引发各种结构性的调整,造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升级,因此需要不断调整和平衡,解决不好可能发生动乱。欧亚国家具备的“现代性”是表面上的,缺少必要的支撑,苏联时期已经解决的某些问题在独立后的现代化过程中又反复出现。

(三)民族主义对现代国家构建的二律背反

民族主义思潮反映在欧亚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赋予了多重政治功能,受到执政当局的鼓励。它为执政者提供政治合法性,不断夯实和扩大所拥有的民众基础,借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主体民族化”带来了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既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必要基础,也为单一制国家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同样导致内部矛盾增多,有的国家还爆发了族际间冲突,如南高加索国家和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欧亚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有的还在苏联时期成立了少数民族自治实体,独立后保留下来的这些实体甚至要争取更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国家整合就不能只靠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主义,政权要具有中立的性质,要兼顾所有民族的利益。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酝酿宪法改革时因为要取消卡拉卡尔帕克共和国的自治权利而引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最后不得不取消相关的修改建议。

民族主义的快速膨胀使欧亚国家的上层建筑构建过程与民族文化的复兴形成紧密互动,一些传统的思维和习惯逐步成为主流,使各国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更注重个性,但也阻碍了国家接受更先进的政治理念。另外,民族主义也具有非理性的一面,与国家权力结合后,往往考验国家的理性或者说“现代性”。有的国家对民族主义的不当运用导致出现非理性的极端势力,他们利用宗教口号吸引民众,成为现政权的最大内部威胁。

民族主义不仅塑造民族国家,还塑造民族国家间的关系。民族主义对国家建构的推动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创建新的民族国家;另一种是在已有国家政治框架内完成民族整合,在不同民族间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从积极方面来说,“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开辟统一而运作良好的市场、发展教育等方式”,民族主义有助于抑制与习俗、宗教等因素相关的地方主义,为建立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扫清障碍。同时,民族主义的泛起也深刻影响国家间关系和现代化模式的选择,突出的表现是欧亚国家存在“去俄罗斯化”倾向,主要是想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转而与其他外部国家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如中亚多数国家和阿塞拜疆因为与土耳其的文化渊源更为深厚,更倾向于接受土耳其的政治和经济甚至文化管理体制。同时民族主义还导致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化,也影响了欧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对于欧亚国家的现代化来说,民族主义既可以是积极的、正向的推动力量,也可以起到负面作用。更多时候体现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则是更趋保守,不愿意与世界接轨,而民众在心理上也接受这样的制度安排,但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则要求国家作出改变。在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看来,现代性是稳定的,现代化是不稳定的,欧亚国家形式上具备了某些“现代性”,但无论是体制转型还是选择的发展方式,都是不稳定的。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