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重庆居然超过上海,成“中国消费第一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4:36 1

摘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重庆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零”)总额2831.83亿元,首次超过上海的2777.40亿元,成为中国消费总额最高的城市。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重庆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零”)总额2831.83亿元,首次超过上海的2777.40亿元,成为中国消费总额最高的城市。

西南消费迅速崛起,重庆和成都挺进前五名。图片来源:小红书@城事数读

这意味着,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城市首次在核心消费指标上领先于经济强市上海。

所谓“社零”,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等,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总量。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社零”所体现的消费经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重庆人为何敢消费?上海为何又消费不动了?

回答这个问题前,或许首先要回答网上一个非常热门的讨论:

作为直辖市的重庆,究竟算市,还是算省?

这看似有些荒唐的问题,其实并不无道理。

1997年,为统筹三峡工程移民安置与西部开发,国家将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形成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3000万的“超级直辖市”。

这使得重庆虽是“直辖市”,但规模几乎一个“省”相当,其面积相当于海南省(3.54万平方公里)与台湾地区(3.6万平方公里)之和,甚至超过宁夏(6.64万平方公里)。

重庆风光

若具体到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重庆也居于前列:建成区面积1645平方千米,全国第一;常住人口1650万人,几乎与北上广深及成都、天津同处全国第一梯队。

搞清楚这个概念,就能理解重庆近期“社零”总额首次超越上海的背后,实质是依托超3000万人口的庞大消费基数,以及相对一线城市较低的房价,使得居民的消费能力得以释放,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众所周知, “社零”不仅是城市消费能力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

2024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193.15亿元,经济增速为5.7%、超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突破10万元大关。

这个成绩即便是放在全国31个省份中,也稳稳是前十名。

事实上,二十多年前的重庆也曾“羞于见人”。

重庆老照片

因为身居西南腹地,相比发展热火朝天的东南沿海城市,既无先进产业引导,又缺乏政策扶持的重庆显得格外落寞。

随着“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加上叠加国家开发西南的各项政策,重庆把握住了时机,终于找到了城市产业转型的突破口。

重庆一边依托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成功吸引了笔记本电脑产业落地;另一边创造性地引入垂直整合产业链模式,弥补了地理条件带来的物流高企问题,最终成功吸引了众多外国大型企业项目落地。

而伴随笔记本电脑产业成型成势,中欧班列(重庆)的建设开通后,为西南地区打开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始终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持续壮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仅让2024年重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也带动了多项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24年,重庆汽车产量达254万辆,位居全国第三。其他如智能家居、“笔电”等产品,也通过降低物流成本,直接辐射西南地区,实现了从制造到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布局。

借助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蓬勃发展,重庆不仅打造出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还推动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各自形成5000亿级产值规模。

可以说,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布局不仅巩固了重庆的产业优势,更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这些只是重庆经济实力飞升的外在因素,“政策补贴+低生活成本”才是真正推动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座常住人口超3000万的特大城市,重庆主城区的房价却低于上海等一线城市。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上海全市住宅均价6.50万元/㎡(核心区黄浦区11.75万元/㎡同比跌2.95%),而重庆主城区均价仅1.10万元/㎡(核心区渝中区1.44万元/㎡同比跌6.47%),两地价差约6倍。

如此悬殊的房价,让重庆人不用像上海等一线城市居民那样被房价困扰,可以大胆花钱,才能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智能家电保有量等指标已逼近一线城市。

重庆自身还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消费市场的发展。

2024年4月底,重庆就迅速响应国家号召,印发《重庆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5月印发《“爱尚重庆”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8月在全国率先推出落地政策措施……

从政策工具包的精准“打配合”,到商务、财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带来的“乘数效应”,重庆构建起多维度的政策协同网络,加速消费领域的转化。

比如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圈试点“即买即退税”政策,就吸引了爱马仕、Prada、LV以及Gucci等奢侈品牌纷纷加码重庆市场,2024年国际奢侈品销售额增长直接超过52%。

重庆解放碑商圈。图片来源:渝中发布

为了吸引更多消费品牌入驻重庆,政府还积极推动“首店经济”,仅2024年就引进各类全球首店就超200家。

此外,重庆还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依托两江新区保税港的“前店后仓”模式,2024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近4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的工业家底,也为其消费市场提供了“近水楼台”的供给优势。

比如赛力斯针对西南山地路况开发的陡坡缓降技术,就深受重庆及周边城市消费者欢迎,直接带动本地销量同比增长47%。

重庆也依托自身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使得新能源车供应链本地化率(如电池、车机系统)达75%,成本降低同时也让利给消费者,成功让长安、赛力斯市占率超60%。

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图片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除了制造业支撑,重庆的文旅产业也带来全新的消费场景。

作为国内知名的山城,重庆充分发挥洪崖洞、李子坝、滨江岸线、后街支巷、楼宇天台、防空洞穴等地域特点,打造出一系列极具城市辨识度的文旅新场景,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打卡。

2024重庆接待国内游客4.7亿人次、实现国内游客花费5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6%左右。而像洪崖洞、李子坝等网红景点,假期日均客流就达10万人次以上,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经济快速增长。

国外网红“甲亢哥”游重庆

这种通过“制造-消费-文旅”实现的产业闭环,不仅造就了重庆通过产业与消费的“双向赋能”,也为中西部城市经济内循环的良性增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可问题随之而来,面对重庆“社零”的“雄起”,上海又为何会“疲软”?

作为全国消费规模最大的城市,上海自2018年超越北京后,已经连续6年稳居榜首,并且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然而,2024年上海的消费数据却出现了明显下滑。

根据上海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社零”总额为17940.19亿元,同比下降3.1%,成为上海自改革开放46年来,正常年份消费数据的首次下滑。

分行业看,占比最大的批发和零售业同比下滑2.9%;住宿和餐饮业则降幅最大,同比下滑5.4%。分商品类别看,吃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穿、用和烧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0.6%、5.6%和8.9%。

作为对比,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显然,上海整个2024年的总体消费都较为低迷,这也拖累了上海市2025年1-2月的“社零”表现。

客观来说,上海“社零”的下滑原因比较复杂。

除了宏观环境带来的外贸受挫,以及叠加的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关键还是上海居民的资产这几年受到严重缩水。

一直以来,上海居民除了预期的可支配收入,主要资产集中在房地产和以股票基金为主的金融资产两个领域。

不幸的是,近几年这两项资产价格下滑严重,这对上海居民的消费信心不可避免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消费疲乏。

但另一方面,仅从上海今年1-2月“社零”下滑数据来分析,很大因素是受上年高基数及消费前置影响。

简单说,就是从去年9月开始,上海为响应国家“以旧换新”号召,不仅立即出台了诸多补贴政策,还真金白银拿出40亿的补贴资金,带动了年底几个月“吃穿用烧”消费的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70.34亿元,环比增长了8.83%。

这里解释下,所谓“用”是指汽车、家电家居类商品,而“烧”是指能源燃料(如燃油、煤气等),其中很多是非家庭重复购买性商品。

正因为伴随大量优惠政策和优惠券的发放,上海政策执行速度较快,启动时间也较早,因此消费前移的现象也更为显著。

受大环境影响,2025年1-2月上海“社零”也并未真正得到恢复。比如上海2025年1-2月住宿餐饮零售额同比下降4.3%,比全国均值要差不少,就是因为企业差旅预算削减等因素而导致。

因此,上海去年“社零”总额基数还有“欠账”,加上部分消费前移,才造成今年1-2月“社零”消费数据下滑。

上海目前也正通过政策及消费结构调整,努力让“社零”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上海风光

换句话说,重庆今年1-2月“社零”总额超过上海,并不能简单视为重庆的消费实力已强过上海。

因为,相比上海更为均衡的区域消费能力,重庆的“社零”主要集中在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等核心商圈。

可像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受限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水平,实际很难达到主城区的消费水平,“社零”水平有限。

不过,在如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重庆“社零”总额的快速提升,说明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正发生巨大转变,中西部地区依托完整的产业配套和差异化的消费文化,正在开启城市消费“区域分化”新阶段,甚至具有不亚于一线城市的消费实力。

但重庆“社零”能否持续超过上海,依然需要持续观察。

来源:城市研究室

相关推荐